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高刷新率螢幕有更高的技術要求 LCD、OLED各有不同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而相比普通的螢幕,高刷新率螢幕在許多技術標準上有著更高要求,比如資料處理量增大、驅動IC性能改進等。據胡樂民介紹,高刷新率螢幕相比普通螢幕在面板上,需要減低玻璃負載,藉此在短時間內提升至理想電壓。且由於每秒輸入的畫面資料量成倍增長,因此,可以通過在驅動IC中,通過顯示串口、內部基本時鐘及模數轉換器(ADC)能力等幾個途徑去進行改善設計,以達到提升資料處理能力的目的。

與此同時,由於目前移動設備主流顯示面板有TFTLCD以及AMOLED,在這兩種面板上實現高刷新率都有不同的設計需求。且高刷新率螢幕一般還包含兩個指標,分別是顯示刷新率以及觸控報點率。而實現高顯示刷新率又有兩個重要的技術指標——顯示介值的回應速度與顯示幕的設計。高觸控報點率的兩個指標則是觸控延時(Down Latency)以及跟手性延時(MoveLatency)。

對於顯示介值回應速度,OLED的回應速度(一般約≤1微秒)遠遠快於一般液晶的回應速度(Gray toGray一般約≥10毫秒)。而談到LCD顯示幕的設計,貢振邦表示這需要綜合考察配合顯示幕體的解析度、負載以及顯示幕體驅動信號線的Mux(multiplexer資料選擇器)設計:“目前LCD屏體都是In-cell的結構,觸控電極跟顯示Vcom電極共用,觸控跟顯示必須分時多工動作,其優點是將彼此干擾的耦合雜訊最小化,但缺點是必須序列式的進行操作,對於刷新率以及報點率的時間限制相對變大。由於LCD的屏體負載遠比AMOLED較小,如果搭配的是高載子遷移率的LTPS TFT,在高屏占比的需求下,要減小下邊框的面積以及COF成本,會將驅動信號設計成Mux1:6的結構(驅動晶片的一個Source管腳對應6列Sub Pixel),如此相對造成顯示驅動時間較長也同時壓縮觸控的有效動作時間。”

“為了實現高刷新率LCD顯示幕,顯示解析度、Mux構架以及COF成本間需要做最好的搭配。目前在Single Layer COF的前提下FHD+LCD In-cell顯示觸控模組採用Mux1:3的構架,可實現120Hz顯示刷新率以及240Hz觸控報點率的規格。”貢振邦補充到。

另一邊的AMOLED顯示面板,其觸控以及顯示驅動不同於LCD的In-cell結構,而是採用On-cell觸控的設計。由於On-cell結構觸控與顯示並無共用元件,因此兩者時序平行進行,在時間上有最佳的性能,但也因為其觸控與顯示平行動作,觸控動作時顯示的工作脈衝會耦合到觸控電極上形成雜訊,因此雜訊的處理與回避技術是實現高觸控報點率的關鍵。

據貢振邦介紹,目前柔性AMOLED即使在雜訊最大的重載畫面下,已能實現多指120Hz顯示刷新率以及240Hz的觸控報點率,剛性AMOLED的新指標更提高到120Hz顯示刷新率以及270Hz觸控報點率。而從應用角度上看的兩個指標觸控延時(DownLatency)以及跟手性延時(Move Latency),這兩項規格涉及客戶使用時的體驗感受,則取決於觸控晶片整體的架構設計以及運算速度。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