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劉揚偉、陳其宏產業大咖同框!談後疫情時代的3個關鍵挑戰
數位時代唐子晴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鴻海劉揚偉、佳世達陳其宏、電電公會李詩欽面對面,探討從疫情爆發到趨緩的6個月間,產業發生什麼改變?在疫情催化下,未來又有哪些事會發生?

「疫情讓我們回不去了!」

在2020年,一場措手不及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讓每一個人、每一間公司、每一個國家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轉變,是被迫也好、主動出擊也罷,世界已經今非昔比,開始走入「後疫情時代」。

在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舉辦的第33屆春季線上研討會上,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佳世達科技董事長暨執行長陳其宏,以及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李詩欽面對面,探討從疫情爆發到趨緩的6個月間,產業發生什麼改變?在疫情催化下,未來又有哪些事會發生?

 

疫情最快8月停燒?產業復甦看「消費者」

MIC所長詹文男就三位「重量級人物」在產業內的觀察,拋出第一問:疫情究竟會延續到何時?

綜合他們的觀點,雖然疫情在亞洲爆發較早的國家已經趨緩,但美國、歐洲和不少第三世界國家仍正處「高峰期」,最快將延燒至6月底至7月初, 最慢得到8月,但若要真正地完全控制,還是得等疫苗問世 。

「重點還是得看美國,美國最嚴重時每天確診人數占全球30到40%,即便如今已經降至不到兩萬人,但仍占全球的20%,」李詩欽說道。

陳其宏認為,無論各行各業,今年第一季受到衝擊已是不爭事實,但歐美疫情尚未明朗,下半年的不確定性更高。若以ICT產業為例,上半年的營收和訂單,過去往往占全年的45%、下半年則占55%,如今得稍微悲觀一些,下半年的成績或許頂多只會和上半年齊平。

「產業何時復甦,取決消費者的信心何時回來,」劉揚偉總結道。

貿易戰、疫情夾殺,供應鏈移轉的「三道錦囊」

早從2013年開始,避免自身成為動盪局勢下的「犧牲者」,台灣電子廠已經開始慢慢把在中國設的工廠遷回台灣、甚至遷往東南亞,這一趨勢在中美貿易極度緊張的2019年達到巔峰。

詹文男針對此情此景,再拋出第二問:在疫情催化下,供應鏈會再發生什麼變化?

「在中美貿易戰、疫情的夾擊下,大家會進一步考慮風險要怎麼分散。」陳其宏表示,「全球化供應」思維,在短時間內還不會迅速改變,因為要走向「區域化供應」得耗費大量成本,不可能一蹴而成,得見招拆招。

若以佳世達為例,則有「三道錦囊」策略。如今工廠在中國碰到問題,第一道錦囊是事先把台灣生產線佈好,馬上移回台灣,但考量到台灣成本高;第二道錦囊則是移至東南亞。當貿易戰打到後期,則有可能釋出第三道錦囊——美國在地化,得和美國在地夥伴合作用最快的方法,在機場、港口附近快速組裝。

然而,美國早在2013年就圈出「low-cost countries」,其中包含中國大陸在內,共有14個國家,近年全球供應鏈開始逐漸從中國大陸移往其他成本較低的國家,其中以越南和台灣最多。

雖然「在地生產」成為必然,但仍有諸多條件待克服。李詩欽表示,相較之下,供應鏈受到這一次疫情的「驚嚇」,面對突然其來的「完全停擺」,「備更多庫存」這種臨時性的調整比加速工廠轉移更重要,「redundance(過剩)勝過reshoring(轉移)。」

COVID-19取代CEO推動數位轉型,台灣優勢在「人才」

「真正推動數位轉型的不是CEO,是COVID-19。」

這一句話,近期在網上瘋狂流傳,讓人有些哭笑不得,被環境強迫推動也好,還是提前預防也罷,真的讓企業都「不得不」開始動起來。

詹文男為此拋出最後一問:企業怎麼把握機會開始數位轉型?要「超前部署」,又該往什麼方向思考?

「很多大企業都在嘗試數位轉型,但在疫情之前,有些統計資料告訴我們,七成都失敗、只有三成會成功,主要原因是CEO沒有決心,但有疫情後,CEO開始有決心了(笑),這是非常好的契機。」劉揚偉說道。

對於單單一個事業體,員工人數就達10萬的鴻海來說,數位轉型是相當龐大的工程,但劉揚偉表示,鴻海已經攜手知名的顧問公司,開始執行所謂的「富士康1.0」到「富士康3.0」的轉型。

「 如果從整個台灣資源角度來看,台灣唯一擁有的資源就是人 。」劉揚偉以衛福部部長陳時中這次在抗疫期間的表現舉例,他能讓台灣甚至是國際都信服,重點是他的思維。

台灣在過去30~40年創造許多經濟奇蹟,但主要都是以「生產」為主,當環境正在改變,產業思維也要改變。

當中國、東南亞市場早已經不差錢、不差人,只差經驗,資源有限的台灣優勢就在「人材」,特別是在疫情和5G的疊加下,數位轉型、WFH(work from home)⋯⋯成趨勢,善用才能發揮優勢,這是台灣未來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會。

然而,李詩欽坦言,就電電公會觀察,占會員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離真正走上數位轉型,還有一段路要走。

在如今的局勢下,疫情讓所有人「回不去了」,未來都得往三個方面思考。

首先是「科技和人文融合」,像是台灣靠數據、靠系統解了不少疫情問題,其實裡面有都人性的考量;再來是「工作和生活融合」,疫情過後,可能很難像以前朝九晚五,也很難像Twitter一樣一輩子在家工作,每個人都得找到其中的平衡點。

「這次疫情讓台灣形象再次登到國際舞台,得知不易。」李詩欽指出,最後一個融合,是「科技和醫療的融合」,在這個時間點推動,台灣或許有機會從「經濟奇蹟」到「防疫奇蹟」,未來再走向「醫療奇蹟」。

責任編輯:陳映璇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