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日本經濟新聞本(109)年4月25日報導,全球再生能源供應趨緩, 2019年再生能源發電量睽違17年首度反轉減少。武漢肺炎席捲全球導致再生能源發電所需資材的採購延遲,2020年後再生能源的新增裝置恐停滯。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 , IRENA),2019年引進再生能源的新發電量約為1.76億kW,比2018年減少2%,此係再生能源自2000年代初期開始普及後,首度與上年相較呈現負成長,尤以太陽能發電量(9,768萬kW)下滑最為顯著,比上(2018)年減少2.5%。
再生能源自2003年至2018年持續擴大,作為因應全球暖化之對策,各國為鼓勵導入再生能源,藉固定價格向業者收購再生能源電力,以補助業者相對高昂的發電成本。然再生能源普及逐漸加重官民的經濟負擔,如日本國民負擔再生能源收購費用超過2兆日圓,故亞洲諸國相繼縮小政府補助及收購之規模,如中國大陸減少對業者的補助,而在日本亦將由現行FIT收購制度轉向FIP制度(Feed-in Premium,即再生能源業者在市場銷售電力時,除可取得市場價格外,將另獲得溢價補助)。影響所及,亞洲以再生能源新增之發電比上年減少12%,其中中國大陸比上年大幅下滑15%,日本則是減少約40%。
全球最大風力發電機Vestas(丹麥商)已暫停該公司在西班牙兩個主要生產風車葉片的工廠。另西班牙商「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亦停止其在西班牙十家工廠當中六家的生產。本年2月占全球太陽能面板市占率7成的中國大陸工廠稼動率降至約6成,雖目前工廠逐漸復工,但擔憂全球運輸網告停的聲浪依舊不斷。風力發電業者指出,零件供應若延遲交件,將影響新的風力發電開發計畫,加上冬天海浪變大,將增加離岸風電建置難度,故推估部分風力發電計畫完竣日程最長恐延遲1年。
目前全球傾向避免投資加重環境負擔的煤炭火力發電,故從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的角度來看,再生能源投資估將順勢成長。但因諸國政府提供優惠減少,業者經考量回收投資的風險,新的再生能源開發與過去相比可能減緩。若再生能源電力供給放緩,則勢必持續仰賴化石燃料,此將使《巴黎協定》訂定減少二氧化碳等目標難以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