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基礎設備不完整、快充規格又不統一,台灣電動車滿街跑有可能嗎?
數位時代高敬原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許多民眾對購買電動車仍持保留態度,究竟,台灣在發展電動車的路上,面臨哪些挑戰?

台灣已經做好邁向「電動車社會」準備了嗎?

2019年台灣電動汽車掛牌數中,特斯拉為2,353輛,幾乎拿下九成市占,其他廠牌電動車僅有111輛。今年三月,特斯拉更繳出掛牌1,500輛成績,改寫電動車在台灣單月掛牌紀錄。

從數字來看,可以說只要有特斯拉在,即便疫情干擾,也無法阻擋電動車崛起事實。但包括福斯汽車(Volkswagen)在內的許多歐系車廠,認為台灣市場仍未成熟,短期沒有打算在台灣推電動車。民眾對購買電動車,仍持保留態度。

扣除一枝獨秀的特斯拉魅力,台灣電動車市場面臨哪些挑戰?

挑戰一:充電基礎設備不完整

市面上可以購買的電動車種類愈來愈多,台灣電動車發展,問題從來都不在「車」本身,而是充電基礎設備的不完善。

首先,對於充電的焦慮,是許多民眾最憂心的事。

市占高達9成的特斯拉,在全台有17座快充站、超過1,000座目的地充電站,要開車環島已經不是問題,不過,對其他廠牌車主來說,就不是如此。

裕隆日產李振成總經理分析,電動車在市場占比仍低的原因,就是「基礎充電網尚未健全」,一旦所有規格的充電網絡逐漸完整,車主最在意的的里程焦慮,就再也不是困擾,民眾接受度也會大增。

除了一般的慢充(交流電),若要符合現代人快速便利生活步調,就必須建置足夠的快充站(直流電),才能達到趨近於燃油車加油的體驗。

格上租車協理賴信宏表示,建置快充站最大的困難,在於成本非常高。「最貴的地方,是要請台電拉高壓電到該場地,成本約150萬元。」拉好電後,就能依照需求裝設充電樁。若以一個電動樁,搭配兩支充電槍的配置來看,樁體成本約50~60萬,光蓋一個最基礎的快充站,就需約200萬成本。

充電樁的基礎設施佈建,如果沒有良好的政策規畫,執行上非常困難,李振成認為,若政府能協助業者廣泛布建充電設備,才有機會提高車主信心。

挑戰二:快充規格不統一

充電充太久,是民眾不願意換電動車的原因之一。台灣福斯市場行銷處長陳冠宇認為,快充站有其設置必要。

不過,台灣目前快充規格相當多,並未統一,除了特有規格的特斯拉Supercharge,還有歐洲美國的CCS、日韓的CHAdeMO,以及中國的GB/T,共四種規格。

目前政府的態度是不介入,傾向讓業者各自發展規格,卻導致在車廠百家爭鳴下,快充站缺乏共通性的缺點,讓車主方便性降低,不利長期發展。

除了特斯拉,其他廠牌電動車的數量,在台灣仍非常少,陳冠宇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業者自然不願投入太多資源建置快充設備。李振成也點出,政府應該設定充電標準,並補助充電站安裝,才能降低充電站成本與營運效率。

不過,ABB總經理馬正羣認為,現在電動車大多為進口產品,要建立統一的充電標準執行上比較困難,「我們還缺乏明確的電動車政策,協調整合並作完善的細部規畫。」

目前台灣政府並沒有明確政策蓋「公有充電樁」。若要建置成本下降,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一個站點,裝設更多的充電樁,用「量」來壓低台電拉電成本。不過,目前國內充電樁規格混亂,要車廠自行建設快充樁有困難。

賴信宏建議,政府可以用「充電聚落」的概念思考,由政府出資拉電到特定地點,例如:高速公路休息站,接著讓有意願的車廠進駐,這麼一來,車廠只需要自行負擔充電樁的成本就行,降低成本負擔。

挑戰三:政府缺乏明確補助政策

挪威是目前推行電動車最成功的國家,去年三月時,國內電動車的銷量首次超越其他車種,之所以能成功,關鍵在於挪威政府提供許多「誘因」,例如:電動車可以免費停車、免費充電、不必繳過路費等等。

尤其電動車高價位,以及對充電站等基礎設施需求的特性,在發展之初,需要政府政策協助。

目前,台灣政府為了鼓勵民眾購買電動車,推出「2021年12月31日前免徵牌照稅」優惠,購買以電能為動力的電動汽車(非Hybrid油電混合車),可以免付牌照稅,同時也免徵燃料稅;另外,貨物稅也享有減免優惠,140萬以下免徵,140萬以上車款,會減半徵收貨物稅。不過,明年優惠期限到期後,牌照稅徵收方式是否會延期、修改?目前仍未定。

李振成建議,政府應該考慮補貼購車,降低電動車採購成本,能幫助車廠、經銷商在發展上,走得更穩健。

中國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電動車銷量占五成,能有這樣的成績,是因為中國政府在過去10年,提供4,000億人民幣的購車補助。不過,中國自2018年以來開始降低對電動車的補助,電池產業受到衝擊。今年第一季,中國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比亞迪的電池裝機量罕見下降,業績年減20%~30%

台灣目前市面上可買的電動車,大多是價格落在200~400萬之間的中高價位車款,例如:保時捷(Porsche)、賓士(Mercedes-Benz)、奧迪(Audi)等品牌,在平價車款出現前,政府若能補貼購車,勢必能提升誘因。

挪威的作法,也是很好的借鏡。李振成說,可以考慮提供「電動車特殊行駛權益」。例如:部分區域免費停車優惠、免費充電、使用公車專用道、高乘載專用車道,不需達到人數限制等。

此外,以台灣移動距離來說,在家充電已經能滿足日常移動需求, 私有充電設施,成為電動車發展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在家裝設充電樁,需要約5~7萬的費用。

李振成認為,公寓大廈、租屋者,通常不易於自有停車位裝設充電設備,可參考2018年德國政府作法,除了補助安裝費用,並修改房屋所有權法等,鼓勵民眾在家或工作場所充電。

另一方面賴信宏指出,政府若想從根本改變產業,可以考慮補助電池能源產業,原因是台灣市場有限,補助購車只能看到短期效果,然而從輔助產業的角度來看,電能產業若能被扶植,才能長期改變台灣用車生態,以及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

台灣電動車是否能如同電動機車一般,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中的風景,就看政府與車廠,是否能找到齊心合作的方法了。

責任編輯:林美欣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