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AI大神吳恩達來了!台灣產業界轉型人工智慧關鍵5步驟,秘訣在此
數位時代簡永昌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曾任Google 深度學習研究團隊聯合創始人、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作為AI跟機器學習領域的知名權威,他如何看待AI導入產業的過程?台灣又有何亮點,讓他推崇可能成為下個人工智慧實驗室的地方?

27日一早,集思台大會議中心的會議室裡就擠得水泄不通,放眼望去座無虛席的聽眾,全都是為了他而來:吳恩達(Andrew Ng)

吳恩達是誰?他是Google深度學習研究團隊聯合創始人、百度首席科學家,有「AI大神」、「Google Brain之父」美名,是機器學習全球領導人物。吳恩達27日應科技部邀請,在集思台大會議中心暢談人工智慧(AI)未來的發展與走向,這也是他首度在台公開演講。

一上台,吳恩達就分享近年來AI的幾個重要數據。2016年對AI而言是個顯著的轉捩點,包括各種領域人才的需求增長、更大量的期刊論文發表數;大公司CEO們在提及公司獲利上,甚至宣稱AI是獲利的重要動能來源。

到了 2030年,人工智慧在各領域將創下13兆美元產值的驚人數字 ,當中包括農業、高科技等產業, 其中又以零售業(Retail)表現最亮眼、將達8,000億美元 。

餅這麼大,產業界要如何邁向這條開莊大道?吳恩達提出了5個步驟提供給產業界轉型AI思考。

  • 第一步:執行前導計畫,為導入AI找到動能

企業需要先建立幾個成功的AI計畫,這個步驟可以讓正要轉型的企業去熟悉AI的導入,也能在這個階段說服長官未來做更多AI的投資。至於怎麼選?吳恩達說,除了從AI可以著手的點切入外,也可以從與企業獲利相關、具有重疊領域的部分下手。

  • 第二步:建構公司內部AI團隊

建構公司內部的AI團隊現階段是相當重要的,除了可以保留AI專案外,也能增加企業的競爭優勢,在專案執行上也會因為有內部團隊較有效率。他也建議AI團隊可以直屬在技術長CTO(Chief Technology Officer)、數據長CDO(Chief Data Officer)底下,或是有一些新的職稱叫做CAIO(Chief AI Officer)底下也行。

  • 第三步:提供公司內部AI訓練

提供適當的AI訓練給公司內部不同層級的員工。對老闆,可以教育如何使用AI的策略、AI可以協助企業那些面向;對中階幹部,可以訓練他們設定每個AI專案的方向,或業務、技術的方向等。這些目的都是為了培訓屬於自己公司內部的AI人才。

  • 第四步:制定公司內部AI策略

當部分AI專案成功以後,企業也會需要制定屬於自己的策略,因此需要針對所處的產業類別發展企業需求的內容,並形成數據循環的AI策略。可以從良好的產品開發開始做起,獲得更多的顧客,接著擁有更多的資料數據,並將數據資料用以改善產品,形成正向的循環生態。

  • 第五步:發展公司內外的溝通管道

企業最終也需要跟包括與政府、投資人、消費者等不同的對象進行良好的溝通、並維持溝通管道的暢通性。

上述的步驟對於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的台灣來說,真的適合嗎?吳恩達表示,企業需要自己思考終極目標究竟是什麼,人工智慧策略的溝通在所難免,也不一定要有大數據、龐大的資料庫才能進行。

他用自己在Google、百度等大企業工作的經驗跟大家分享,AI專案可以從很小的地方做起。過去他在Google想要發展深度學習的時候,就是從語音辨識開始,等到有一定的成效之後,才轉而推動地圖的影像辨識,最終則是拓展到廣告部門的深度學習。

對於AI時代的來臨,是人才的需求荒還是失業潮的到來?吳恩達強調,AI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重複性高、繁瑣的事情透過機器來執行,讓人力有不同情境的利用,人類不會因此失業,人工智慧更不會取代人類的價值。正因為AI時代來臨,人才、創意跟工具是成就AI發展缺一不可的因素。

他也一直強調人才的重要性,根據AI現況大數據的資料指出,相關領域的人才需求只會更多,目前又以機器學習領域最為缺乏,2017年達到逾1萬5000個職缺。

擁有肥沃土壤,台灣有機會成為下個人工智慧實驗室

至於台灣在這波浪潮上可以有什麼發展?吳恩達表示,目前除了矽谷、北京之外,還需要更多的人工智慧實驗室(AI Hub)來加速AI發展,而放眼亞洲,「台灣有實力成為下一個人工智慧實驗室。」

吳恩達解釋,台灣擁有半導體、製造業等產業作為堅強的後盾,加上政府的協助以及頂尖大學與其培育出的人才等種種因素,讓台灣挾著天然的優勢,在這波浪潮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他也期待,能在不久的將來透過政府執行國家級的計畫與各界的協助,促成這樣的願景成真。

此次演講,科技部次長許有進、台大副校長陳銘憲以及台杉董事長吳榮義等人都出席並上台發言。許有進表示,人工智慧這幾年有顯著的突破,受惠於大數據、感知運算等技術的幫助,讓人工智慧從實驗室裡走到產業界;而作為業界的代表,吳榮義仍感覺到人工智慧應用到產業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如何真正落實為產業帶來升級,將是產業界要思考的課題。

責任編輯:林美欣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