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毫米波雷達普及之路 降低成本成關鍵
新電子張嘉純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隨著感測器在汽車應用上越來越重要,相關技術也日益發達。目前,低頻(24GHz)毫米波雷達已經達到技術成熟的階段,若成本能夠下降到一定的水準,完全取代超聲波雷達只是時間的問題。同時,高頻(77GHz)毫米波雷達也正在快速發展中,同樣地,高頻毫米波雷達在車用感測器的領域取代低頻毫米波雷達只差成本考量。

產科國際所機械與系統研究組資深研究經理石育賢表示,為了節省系統開發的成本,歐洲晶片大廠現在有一些解決方案是將低頻與高頻毫米波整合在同一個晶片上,就不需要那麼多電子控制單元(Engine control unit, ECU),藉此降低成本。另外也有整合攝影機和雷達的解決方案,由於毫米波雷達相較攝影機,儘管較不受光線及氣候影響,但辨識物體的能力就不如攝影機,因此整合攝影機也能彌補技術上的不足。

車用高頻毫米波雷達在2019年的趨勢還是緊扣前方防碰撞功能系統。石育賢也指出,現在高階車款都配備高頻毫米波雷達,在車用感測器市場一定占有相當的比例。至於能不能成為標配,就看價格能否降低。除了成本考量,政策也是推動高頻毫米波雷達發展的一大因素。

歐洲現在的政策力推eCall緊急呼叫系統,旨在為歐盟內任何地方發生碰撞的駕駛者提供快速援助。但是從安全的角度來看,主動的安全系統的搭載應該更優先於這類被動求救系統。所以重要性的順序應該是防碰撞第一,再來是緊急煞車系統,最後才是緊急呼叫系統。

然而在台灣,目前出貨還是以低頻毫米波雷達為主。另外,對於台灣車用電子廠商的發展,石育賢呼籲,台灣的ICT產業擁有良好的體質,除了生產代工的水準,也具備程式設計的能力。但工程師對汽車應用環境的掌握度不夠,加上要進入車規的水準生產良率也必須提升一個等級,儘管潛力無窮,但進步空間仍大。

另外,車電市場並不像消費性電子產品,對產品的要求相對嚴苛許多,檢驗也是一大挑戰。石育賢建議國內業者先從元件開始進入汽車一階零組件供應商(Tier 1)市場,再慢慢擴大到能做好一個系統。雖然初期投資成本相當高,可是要進入車用電子市場需要2~3年的時間,而現在就是抉擇的時刻,若現在猶豫不決怕是再遲就來不及了。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