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台灣砸251億推「太空產業」,每年發射一顆衛星、生產關鍵零組件
數位時代翁書婷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台灣順利把「福衛五號」送到太空後,「福衛七號」也將升空。未來10年台灣每年將發射1顆衛星,要讓台灣有「太空產業」。

行政院蘇貞昌簽署第三期的「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畫」,這項計畫由科技部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執行,自2019年起至2028年共10年,預計投入新台幣251億元。

一年發射一枚衛星的頻率布建台灣衛星系統

未來10年台灣每年將發射1顆衛星(包括6枚先導型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2枚超高解析度智能遙測衛星、2枚合成孔徑雷達衛星)。

此外今年也將發射的福衛七號,2020年將發射的氣象衛星「獵風者衛星」。

 

福衛七號已準備好,靜待美方通知升空時間

2017年8月台灣順利把「福衛五號」送到太空後,接續五號任務的「福衛七號」也將在今年升空。

不過升空時間還無法確定。國家太空中心表示,所有的準備程序都已經完成,等候美方通知,福衛七號由SpaceX 公司最新型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發射。

 

第三期計畫除了氣象、防災救災以及科學研究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就是透過和台廠共同研發關鍵零組件,讓台廠原本研發的商用零組件,能在十年內扶植台灣的「太空產業」。

策略:鎖定關鍵零組件,用商用元件取代太空規格元件

台灣過去的衛星發射計畫中,主要由國外技術主導。台灣從全部採用外國技術,到部分零組件開始自主設計,在第三期計畫中,台灣自行研發的關鍵零組件占比將提高。

頻繁地發射衛星是吸引廠商投資關鍵零組件重要因素。

福爾摩沙一號、二號、三號與五號為例,發射間隔2年至11年不等,量體少,讓合作的台廠不願設廠房開產線,做量產生意,無法帶動產業發展,也難推動台灣太空技術「產業化」。第三期計畫中,每年都發射一枚衛星,增加數量提高廠商投資意願。

「藉由一年一顆發射,從錯誤中學習調整,逐漸掌握衛星關鍵零組件,」陳良基指出。其中掌握恆星追蹤儀(Star Tracker)與陀螺儀等國外出口管制衛星關鍵零組件是重要目標。「高精準CMOS感測器或X頻段發射器(X-band transmitter)是管制出口項目,因此有錢也買不到,所以這部分就自己做。」陳良基補充。

掌握自主關鍵零組件之後,研發成本將可以大幅度降低,「在帶動產業發展的部分,以採用車載與軍規等商用元件取代太空規格元件,發展通用型衛星本體平台,以降低研製經費。」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主任林俊良說。

立方衛星(CubeSat)等商用衛星商機大,台灣有機會

林俊良指出,「的確,台灣和中美等大國比較投資經費落差巨大,資源相當相當稀少,但台灣可以結合電子零組件與精密機械等兩大強項發展自己的特色,不比拚大衛星而比拚強調輕薄短小的微型衛星,其中立方衛星(CubeSat)就是台灣值得發展。」

就像電腦的發展從教室大小,進階到桌機筆電再到手機與智慧眼鏡的輕薄短小演進歷程,衛星演進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重量約為1至10公斤的立方衛星與動輒1,000公斤以上的大衛星相比體積小、重量輕,更重要是設計和製造的成本都低,搭配上逐漸降低的發射成本,容許設計製造者從失敗中學習,不至於因為單一一次發射失敗就全軍覆沒。

也因此立方衛星讓越南、厄瓜多爾與秘魯等許多太空技術落後,經費不足的國家成功發射國家第一枚衛星。近日當紅的Virgin Orbit與Vector等小型火箭新創公司,都也因爲看好未來立方衛星的商機設立。

太空中心員額有限,有足夠人才支撐?

十幾枚衛星的發射,讓太空計畫任務繁重程度倍增。不過太空中心的人員並沒有第三期計畫衛星發射頻率大幅度增加而擴增,目前仍維持原有200名編制,員額有限,第三期計畫開始實行後,員工工作份量倍增,但薪水並沒有隨之提升,人才斷層的問題不可忽視,否則將若入空有計畫和經費卻沒有足夠的人才支撐的窘境。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