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晶片生產聚落計畫實施在即 細數韓國半導體如何一騎絕塵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近日,韓國經濟日報消息,韓國政府最快將於本月月底召開會議,通過由SK海力士主導的晶片生產聚落計畫。該計畫主要為建立一座新的半導體產業聚落,用以支援晶片製造業的未來,計畫總價值預計達到120兆韓元(約合1068億美元),計畫中政府主要負責土地供給,而企業則負責投資建造。從此次計畫的風格中也可看出,韓國半導體的發展與其他國家迥異。

據韓國產業研究院的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全球半導體市場中,三星市占率最高,達到46.4%,SK海力士緊隨其後,市占率高達28.1%。在這兩家企業的主導下,韓國半導體行業業已制霸全球。而從銷售額來看,三星在2017年半導體銷售額中依然穩居第一,達到612億美元,SK海力士半導體銷售額為263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三。但拉長時間線來看,20世紀70年代以前,韓國半導體行業仍然處於一片貧瘠的狀態,為何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就能坐上全球半導體霸主地位?

韓國地處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總面積約為10萬平方公里,同時由於國土面積不大,礦產資源稀少。雖有鐵、無煙煤、鉛、鋅、鎢等資源,但都儲量不大,主要工業原料均依賴進口。按理來說,這樣一個資源貧瘠的國度,是不太可能發展出全球領先的高科技產業。但是韓國卻做到了,為何呢?

在20世紀70年代時期,由於朝鮮戰爭的緣故,朝鮮半島一分為二,韓國境內經濟發展更是一片困頓,政治腐敗,同時對外還處於朝鮮的陰影之下。因此在樸正熙政變上臺後,由於名不正言不順,需要許多企業家的支援,來保證經濟上的穩定增長確保自身政權的合法性。所以在這個時刻,由於對經濟增長上的執著,韓國政府開始對企業展露出了更加曖昧的一面。

1973年,韓國政府宣佈了“重工業促進計畫”(HCI促進計畫),旨在通過重工業和化學工業發展來建立完全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1975年,韓國政府公佈了半導體六年扶持計畫,期望實現電子配件及半導體生產的本土化。同時,在DRAM市場上,韓國政府更是宣揚“官民一體”的DRAM共同開發專案,即通過政府資金來推動DRAM產業的發展。1982年,韓國政府相繼發佈了《半導體工業扶植計畫》和《半導體扶植具體計畫》,希望能夠儘快達成中國民用電子消費品和生產設備替代進口產品,形成半導體產業自給自足的閉環。

不過,後續的發展都證明了這些只是韓國政府的一廂情願,企業並沒有按照政府的產業政策來走,反而是選擇大力生產DRAM,通過引進國外最新技術及設備,進而實現產品出口的策略。1983年,作為銘記在三星歷史中的重要一年,三星在京畿道建立了第一個半導體工廠,開始正式向半導體領域進軍。同期,眾多韓國財團也開始讓半導體行業進入大規模集成(VLSI)生產時代,除三星以外,還包括金星社、現代公司等,這讓韓國工業發生了質的改變,從單純的裝配生產到精密的晶片加工生產。

幸好當時的韓國政府所推行的政策只是誘導性的,而不是審批性質的。所以最終還是尊重了企業自主的選擇,同時還為企業提供了一些優惠政策,通過政府訂單來創造最初的需求,幫助這些企業渡過最開始的難關。

由於明白了市場具有自身規律,若是強行調控可能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因此,在1985年,韓國政府通過了《產業發展法》,強調市場的作用,減少了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在法律層面上消除了所謂的“戰略產業”。至此,韓國企業家們真正的卸下了鐐銬,開始在國際市場上騰飛。

以三星為例,三星集團在1987年世界半導體市場的佔有率排名僅位列第7,到1992年,三星強勢躍升到首位,並將優勢維持到了今天。當然,除了政府的鼎力支援以外,作為企業自身也在此期間貢獻巨大。

除此之外,從1983年開始準備進軍半導體產業以來,三星便開始不斷收購其他公司手中的相關技術,比如從美光公司手中買到了64K DRAM設計技術,從夏普公司引進了關鍵加工工藝的MOS技術。同時,還不斷的從美國網羅大批韓裔人才,甚至當初創辦台積電的張忠謀都被三星挖過。

一方面收購技術,一方面大力網羅半導體人才,加上政府政策的支持,三星在半導體領域中的進步可以用快馬加鞭來形容。在1983年三星研製出64K DRAM時,與國際主流廠商的差距是5年,而到1986年開發出1M DRAM晶片時,差距已經縮小到1年左右。此時的三星已經受到國際廠商的注意,想要繼續從海外引進先進技術的戰略開始受阻。因此,從1988年起,三星轉而實施出口戰略。

當然,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1984年,在三星推出64K DRAM之時,恰逢國際記憶體價格暴跌,從每片4美元暴跌至30美分,而三星的生產成本為1.3美元,這也意味著三星每生產一片DRAM都會虧損1美元。到1986年,三星累計虧損3億美元,股權資本全部虧空。在市場不景氣的大環境下,連行業巨頭英特爾都被迫退出,轉向了CPU,許多日本廠商也開始紛紛在DRAM領域縮減投資規模。但唯獨三星如同賭徒一般,不僅沒有在這個時刻退卻,反而瘋狂的加大投資。與此同時,韓國政府也模仿當時的日本,出面組織專家研發小組,協同中國的三星、LG及現代等廠商共同研究VLSI專案,而這次的研發費用高達1.1億美元,其中韓國政府便承擔了其中的57%,在1988年三星正式推出了4M DRAM,與國外廠商的差距縮小到了半年,後續韓國政府還推動了16M / 64M DRAM的合作開發項目。

1987年,日美半導體協定的簽署使得DRAM記憶體價格回升,三星成為當時全球半導體最大受益者,開始填補日本廠商所留下的半導體市場,同時也開始了盈利。隨後1990年,三星研製出16M DRAM,技術差距縮小至3個月,1992年,三星超過日本NEC成為世界第一的DRAM製造商;1993年,韓國在世界DRAM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50%;1994年,三星率先推出256M DRAM,歷時11年,終於從初學者走向了世界的巔峰。

然而三星之所以能夠登頂,最大的原因卻不是在晶片的研發和製造上,而是在於生產效率。當年,由於韓國半導體工業的快速崛起,吸引了許多日本廠商的注意,因此許多日本廠商紛紛派駐工作人員前往韓國企業來一探究竟,發現自己身著西裝便進入了韓國工廠的生產線,各種設備觸手可及,但韓方人員卻對此並不在意。

不苛求產品的耐用性上,而專注於生產效率,以量取勝是韓國企業當時的制勝法寶。恰逢DRAM市場需求由大型機向個人電腦轉型,生產壽命過長的晶片已經不可取,因此5年被認為足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但日本企業彼時還堅持生產能夠使用25年的晶片。當然,在1994年三星登頂世界第一後便開始喊出“成本更低、品質最優、價格更高”的口號了。

人類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過往經歷的總結,這便是一種經驗,更何況是已經成功的經驗。1996年至1999年,三星再次祭出“反週期定律”,在DRAM價格下挫之時,加大力度生產,進一步降低售價,達到以本傷人的目的。此計一出,顯然戰果輝煌,日立、NEC、三菱的記憶體部門不堪重負,被母公司剝離,隨後面對韓國方面的來勢洶洶,日本把這幾個部門組建成了爾必達,希望能夠進行對抗。

2008年前後,金融危機爆發,DRAM價格雪崩,從2.25美元跌至0.31美元。已經品嘗過前兩次戰果的三星自然也不會錯過這次機會,這一年,三星決定將自己在2007年公司總利潤的118%用於DRAM擴產,直接導致整個行業進一步受損。很快DRAM便跌破銷售成本,繼而跌破材料成本,奇夢達首先支撐不住破產,隨後苦苦掙扎的爾必達也在2012年被美光收購所告終。至此,韓國的半導體帝國已經建立。而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液晶面板領域,只不過這一次三星是帶著整個韓國產業一同戰鬥,最終成為了液晶面板世界的霸主。

縱觀韓國半導體發展歷程,可以很明顯的看到韓國半導體崛起的秘訣主要有以下幾點。一種是資金,半導體行業是一個門檻極高的領域,不說生產出產品需要多少研發經費,單論一台半導體製造設備就要動輒數百上千萬,沒有資金根本玩不轉。

另一種則是人才,半導體行業是相對而言非常循規蹈矩的領域,意思是基本上很難產生技術上的躍進,這一點從歷代半導體技術發展就可能看出,都是從過往半導體原有基礎上發展延伸而來,因此人才對於半導體行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最後,還需要政府的支援。從三星幾次施展“反週期定律”法寶來看,若是背後沒有政府的鼎力支持,光憑三星自身,早就被這種自殘式打法葬送了。也正是因為政府在這些企業背後的支援,三星等企業才會有底氣施展逆市場規律的行為。

成功是不可複製的,但顯然可以借鑒。當前中國半導體行業蓄勢待發,但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比韓國當年要更加惡劣,不過我們的優勢同樣要更好。擁有更加雄厚的資金,同時在海外也擁有非常多的半導體人才。雖然由於我們行業眾多,對於半導體的支持無法如韓國政府一樣徹底,但是應有的政策卻從不缺乏。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明白韓國半導體的發家史,對於中國今後半導體的發展可以有多一種思考的角度,同時面對其他同行的“反週期定律”給出更多應對方式。但不論怎樣,培養自身的半導體人才依然是當務之急,半導體並不是單純依靠資金就能夠砸出來的,哪怕“反週期定律”玩的再好,最後依然會回歸到技術的比拼上,而技術的比拼歸根結底是人才的比拼。(責編:安帝)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