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近日產業情勢具有諸多變化,致力於扮演台灣ICT產業與政府橋樑的電電公會,日前於理事長李詩欽帶領下,偕同鄭富雄副理事長、廖伯熙副理事長及理監事等一行16人,前往拜訪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經濟部王美花部長及環保署、勞動部、數位部、財政部及國發會等長官亦列席會議,針對電電公會提出的建言給予回應及提出後續解決之道。

鄭文燦副院長於開場致詞表示,政府戮力為台灣產業打造健全的發展環境,也非常謝謝電電公會反映業界聲音,希望彼此合作逐一改善未竟之處,提升台灣產業的競爭力。李詩欽理事長謝謝政府部會傾聽業界的需求,他並表示今日主要是針對產業界普遍關注的重大議題,包括淨零碳排、人才及人力招募、能源供應,以及人工智慧(AI)帶來的挑戰及機會等重大議題,與政府部會進行當面溝通。
李詩欽強調,電電公會所關注的產業並不僅止於電機電子及資通訊產業,而是廣及數位產業各個領域。電電公會最近成立「半導體與AI委員會」,伴隨台灣產業一同前進。
電電公會提出「2023年ICT產業建言」,重點包括:鼓勵及協助企業提前檢視氣候相關風險、完善產品碳足跡及標示管理機制、加速推行有效碳定價、重視引進白領產業人才、放寬產業藍領人才各項聘用制度、建構永續電力及完善的儲能環境、加速高效馬達(IE4)普及率、建議施行變壓器分級,以及整合台灣產業力量盡速切入人工智慧領域等。電電公會誠摯期待藉由政府的協助,促使台灣ICT產業能夠創造出更多傑出成績。

建立碳排管理機制
推動回收循環利用制度
在台灣ICT產業面臨的問題中,淨零碳排是極為迫切的需求。葉寅夫常務理事直言,歐美客戶十分重視供應商的減碳成效,但許多台灣業者於此方面的進展相當緩慢,因此希望政府能投入更多資源協助企業進行碳風險管理,找出產品碳排熱點,據以了解產品碳風險程度,以達到最大減碳效益,並鼓勵企業提出減碳承諾。
他也指出許多企業有心善用減碳商業機制,因此希望政府根據《氣候變遷因應法》,加速說明「碳交易所」運作方式、作業程序、建置對象,使業者能夠透過國內外交易平台進行碳權買賣,同時提供企業藉由種樹造林減碳等相關碳中和方式來取得碳權抵銷其自身的碳排放,以及針對自主減碳計畫提供優惠費率,以進行碳費抵減。環保署回應將與各界充分溝通,盡快完成相關法規。

淨零碳排壓力下
綠能及儲能推行刻不容緩
淨零碳排趨勢下,再生能源及儲能的發展推動刻不容緩。然而,電電公會代表指出,民間企業投入相關領域遇到許多問題,包括公共利益和地方利益之間的衝突,以及環評和公聽會的曠日廢時等,也導致台灣再生能源發展不夠快速,恐釀成能源供應潛在風險。
針對電電公會提供關於淨零碳排、再生能源的建言,副院長鄭文燦重申淨零碳排是國家的既定目標,政府將加速推動多項措施協助企業。根據台灣政府公布的減碳藍圖,政府計劃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為此,行政院已簽署第一份氣候變遷五年綱要,規劃涉及九個部門,包括經濟部和環保署等。
鄭文燦表示中央將進一步統合地方政府,避免各自為政的情況,共同建立綠能友善的環境。經濟部長王美花也指出,政府積極盤點可用於鋪設太陽能板的場域,力求在兼顧當地農業利益及再生能源發展的前提下,持續推進再生能源發電比例。
為解決這些問題,經濟部和環保署已提出相應的改革方案,包括將能源局升格為能源署,並改組環保署為環境部,以及將增設氣候變遷單位等,進一步強化部門之間的協調能力。
電電公會亦建議政府應充分利用各種國際交流機會,加強與其他國家在綠能和減碳領域的合作;加強對公眾的宣導,提高大眾對減碳和綠能的認知;與業者建立更緊密的合作機制,共同解決太陽能饋線等問題。針對饋線容量問題,行政院回應將與台電、縣市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合作,共同監管再生能源業者,確保他們能夠有效地利用饋線容量,促進再生能源的發展。
在土地使用方面,公會建議政府需制定明確的土地使用規畫,並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合作。此外,政府還可以通過優化太陽能設置土地審查流程,提高審查效率,以減少業者在土地取得過程中的困難。
關於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衝突的問題,則建議政府可以建立一個公正的仲裁機構,以解決此類衝突。
政府應進一步完善再生能源和儲能相關法規和政策,為業者提供清晰的指引。
針對太陽能板回收,經濟部能源局與環保署已建立制度,收取新台幣1,000元回收基金,由環保組織負責回收。風機回收方面,則是計劃與其他合作夥伴建立類似太陽能板的回收制度,電動車備用電池回收也已納入資源循環策略。
整體而言,政府已提出循環經濟四大策略,包括建立鋰電池管理制度、再生使用平台、強化循環材料的使用,以及促進鋰電池創新和高層化循環技術的發展,這將有助於確保貴金屬重新回到電子原料製造環節,實現更綠色的產業生態。
持續推動能源政策
加強與社會溝通
產業界對於電力的疑慮,行政院明確回應,政府將會努力在能源轉型、供電穩定和產業發展之間取得平衡,確保民生和產業的用電需求得到滿足。同時也將持續推動綠能加速方案,針對各案場協助解決問題,以促進綠能發展。
行政院強調會按照與時俱進的原則,繼續推動能源政策的實施,並在遇到困難和進度問題時,靈活調整策略。也會加強與社會各界的溝通,讓大家了解政府在能源轉型上的努力和方向,以消除恐慌和誤解。
在民眾教育方面,也將持續舉辦公開說明會和宣傳活動,邀請專家學者和業界代表與民眾交流,讓民眾更加了解再生能源的優點和應用,消除疑慮。
解決人才缺口
吸引國外學生及白領人才來台
關於人才缺口的問題,電電公會指出,希望能夠透過政府、企業和大學的聯合努力,來加強與國外研究機構的合作,並吸引更多國外的優秀學生來台灣求學。例如,公會可以透過政策協助台灣的學校與國外大學建立「2+2」合作計畫,或者協助東南亞台商與當地優秀學生建立聯繫,讓他們在台灣求學後返回當地,為台商企業提供更多的人才。
這些措施有助於擴大台灣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並提高整體競爭力。同時,透過這樣的合作,台灣將可以更加地了解國際市場的需求,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而政府在這方面的角色至關重要,產業需要政府的統合和協調能力,來推動這些跨國合作的實現。
鄭文燦表示,政府已針對產學合作、僑外生、新南向和就業金卡等議題進行評估,以擴大人才引進,且務必做到讓各個領域的產業國家隊受到同等的重視,人力政策並非僅僅滿足半導體產業的需求。
針對白領人才的引進,國發會回應將繼續優化人口及移民專案,金卡辦公室將致力排除相關人才的家人來台及永久居留等問題,勞動部則指出已經公告外國中階技術人力的留用標準,申請的件數也愈來愈多。另外,政府積極考慮延長外籍技術人員的居留權,以及在租稅獎勵上支持企業與學校合作辦理產學合作或建教班。這將有助於解決人才及人力短缺的問題,提高產業競爭力。
關於人才培育, 鄭文燦強調需擴大對STEM (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和AI教育的投入,吸引更多具有專業知識和經驗的教授回到國內,提供更好的教學和研究環境,培養未來的科技人才。
政府承諾重新檢視產業與學校之間的連結,確保產業需求與教育資源能夠有效對接,為台灣培育足夠的人才。近年,半導體學院和金融學院的成立,成功地將產業界的需求和學校的教育資源緊密結合,並且提供學生更多實習的機會,讓他們在畢業之前就能掌握產業所需的技能,這對於未來的就業市場有著非常正面的影響。

尋求AI 利基
推動智慧創新時代
針對ChapGPT引發的人工智慧風潮,業界也提出擔憂及期待。整體而言,關於AI的發展,台灣在半導體製造方面具有競爭優勢,但在應用端和下游市場,則需要找到自己的利基和機會。因此,電電公會建議政府應該與相關產業,特別是AI設計和應用領域的企業共同探討如何整合各方力量,做得更好。
電電公會期待政府能夠及早盤點及整合台灣可投入工智慧產業的資源,推動台灣業界進入智慧創新時代,為台灣經濟發展多打造一具驅動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