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 http://www.teema.org.tw/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 2023/4/1 上午 09:55:16 2023/4/1 上午 09:55:16 http://www.teema.org.tw/ system teemaonline@teema.org.tw teemaonline@teema.org.tw 當轉型遇上5G、6G 浪潮 - 助攻產業數位轉型 智慧應用無限可能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台灣資通訊產業發展已久,擁有完整的產業鏈與技術優勢,並具有感應器與物聯網終端整合製造能力,為建構資通訊產業的發展交流平台,電電公會資通訊產業聯盟透過舉辦論壇、參訪活動與焦點座談,協助會員掌握最新的市場及技術資訊,打造獲利新動能。</p><p>資通訊產業聯盟SIG召集人、富鴻網董事長邱登崧於「資通訊產業發展論壇」中,以過去三年實際落地的實績成果,演示並分享5G和智慧應用的成功經驗,就產業應用的可能及需求進行探討。富鴻網自2020年起協助大專院校建置5G環境;2021年於醫療院所推出智慧機器人幫忙送餐和消毒工作,同時在高雄展覽館一期布建90%以上均為國產化5G設備的場域,以及在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高雄亞灣區夢境現實館三地異地共唱,開展將5G應用於娛樂產業的示範案。</p><p><img alt="" style="width: 589px; height: 282px;" src="/upload/pic/2023033110182629.jpg" /></p><p>2022年案場更為多元,包括高雄展覽館北館三樓全館覆蓋5G企業專網、國家兩廳院國產RU(無線單位)、智慧工廠、封測廠專網、電競體感、行動製播系統等。</p><p>看好5 G 專網帶來的全新進化,邱登崧指出,富鴻網將朝三大目標發展,包括滾動式優化5G專網解決方案,因應不同場域大小及預算需求,提供客製化端到端及更高性價比的國產5G解決方案;持續推動室內場域使用布建,因應未來需求,延伸至室外場域;跨領域延伸展演、擴增/虛擬實境(AR/VR)、智慧工廠、消防救災、光電儲能等垂直應用領域。</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公協會協作、產業標竿<br />加速5G 專網應用落地</strong></span><br />儘管當前全球5G專網仍處於早期市場階段,根據Omdia預估,至2025年全球專網整體市場(含設備、軟體、服務)規模可達50億美元,其中5G專網服務約10億美元,僅次於基地台;而包含能源、製造、醫療照護、大眾運輸、媒體與娛樂等的5G相關應用端到端服務,將可以創造1.32兆美元的商機。</p><p>隨著德國、日本、美國等各國紛紛釋出專頻專網,台灣已劃定5G專網專用頻譜資源,提供各界申請進行場域實驗。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副署長林俊秀指出,署內有兩個專網標竿場域,一個是國家兩廳院,為亞洲覆蓋面積最廣展演型5G專網,2022年於兩廳院戲劇院展演的幾米音樂劇《向左走向右走》心電感應版,利用5G低延遲特性,以擬真虛擬角色,帶來全新的觀看體驗;另一個則是高雄展覽館,為目前國內最大的國產商業化專頻專網,2022年六都電競爭霸戰即透過5G大頻寬、低延遲等特性,結合延展實境(XR),打造虛實融合的電競現場。</p><p>為建構通訊傳播創新科技應用,數位產業署分兩階段推動5G專頻專網創新應用,第一階段與產業公協會協作,將徵選十個產業公協會,輔導其籌組5G垂直產業應用推動小組(SIG),發展垂直產業5G應用藍圖,透過專家訪視與交流,促成標竿業者提案;第二階段為產業標竿落地擴散,針對SIG推薦的標竿業者,選出20件至30件給予補助資源,加速產業5G專頻專網創新應用落地營運,達到產業效益擴散與價值提升。</p><p>發展6G關鍵技術以MaaS 新商模切入市場行動通訊系統一路從2G、3G,發展到現在主要使用的4G,隨著5 G技術標準與服務發展逐步成熟,下一代通訊技術B5G(Beyond 5G)和6G,也開始引起廣泛討論。</p><p>台灣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呂政修指出,B5G具有超高速大容量、超低延遲</p><p><img alt="" style="width: 493px; height: 322px;" src="/upload/pic/2023033110183635.jpg" />、多同時連接,以及超低耗電、高安全性、自主性、擴充性(融合衛星、空中、地面的通訊系統)等特性。6G關鍵技術涵蓋三大面向:極覆蓋,整合通訊衛星網路、異質網路及可重構智能表面(RIS),提高通訊覆蓋率;極性能,包括Tbps級高頻通訊的元件與應用、端到端(E2E)低延遲網路、多波長光纖通訊等無線有線傳輸技術的開發與融合;極智慧,透過分散式運算、聯邦學習,打造智慧化網路,建構「模型即服務」(Model as a Service,MaaS)的商業模式。</p><p>呂政修指出,6G的基礎設施走向白牌化、系統開源化、介面開放化,打破過去電信設備的封閉性與寡占性,為國內廠商切入的利基,而網路異質整合化,以及人工智慧(AI)技術高度融入6G環境,未來應用將更多元,從利用非地面網路(NTN)支援偏遠地區通訊、透過低功耗RIS改善都市建物遮蔽訊號,到智慧工廠室內精準定位、大型會場多人高速上網、3D影像通訊與遠距照護等,都是台灣資通訊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p><p>導入快速、隨訂隨用SaaS 雲平台降低IT成本近年來受到美中對抗、烏俄戰爭、COVID-19疫情影響,以及高齡化、少子化帶來的勞動缺口,愈來愈多企業啟動數位轉型。緯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副總經理葉卯陽指出,2023年智慧製造的關鍵字,分別為ESG、資安與新科技應用,也點出未來產業轉型方向。</p><p>根據iThome調查,有16.8%的製造業CIO將淨零排放列為ESG首要目標, 僅次於政府單位的18.9%,而無紙化、機房節能和上雲,是企業落實ESG常用的做法。</p><p>在資安方面,高科技資安預算暴增六成,一般製造業也加碼三成;而未來一年內CIO欲導入的新科技,前三名為RPA流程機器人、大數據(Big Data)與雲端運算。</p><p>葉卯陽指出,SaaS(軟體即服務)為一種訂閱式雲端服務,具備有效、高效率、容易使用與演化等優點,使用者只要透過網際網路以隨用隨付的方式購買軟體存取權,不需自行開發軟體或購買一次性軟體,可為企業降低IT營運成本,而且可以低成本擴充、更新應用程式。為滿足企業轉型需求,緯謙攜手軟體廠商、雲端解決方案提供者、雲平台等相關業者共同打造SaaS生態圈,並推出「緯謙智慧雲市集」,提供包括人因分析、智慧排程、物料需求運算與供應商管理、戰情室視覺化看板等雲服務,一站式集合多樣應用,讓管理可以更輕鬆。</p><p><img alt="" style="width: 493px; height: 333px;" src="/upload/pic/2023033110184913.jpg" /></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從企業專頁到市集<br />以打群架概念「幫企業賺錢」</strong></span><br />藍菲科技總經理藍志文指出,企業數位轉型之前,要先數位化,把資料放在雲端。企業數位化有五個步驟,首先要有經營平台,包含官網、社群平台及雲平台;其次要製作內容,像是文字、圖片、動畫、影音等;有了平台和內容,接下來要做搜尋引擎優化(SEO),讓資訊容易被消費者看到及點擊;還要懂得利用Google工具(如GA4、Search管理)來進行對內對外分析;最後就是行銷與廣告。</p><p>於2022年2月正式上線的「ICT資通訊產業平台」,除了提供企業專屬平台、數位化工具,還協助企業運用Google Search工具讓企業SEO排名大幅前進,以及使用GA4流量分析工具,達到準確行銷,最重要的是「幫企業賺錢」。藍志文強調:「我們希望以打群架的概念,把大家的資料、內容都放在平台上,逐漸匯集成市集,目前平台已有150家廠商、60個活動及上千個產品及服務,之後會把同產業或主題的企業整合成產業專頁,讓廠商與買家對接,開拓商機。」</p> 2023/3/31 上午 10:18:50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李詩欽理事長赴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及長三角拜會行程紀實 - 以兩岸企業家峰會奠基 推動兩岸工業互聯網共創雙贏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於2022年12月20日於廈門舉辦,該會劉兆玄理事長於年會舉辦前,前往北京、蘇州、南京、福州和漳州出席會議活動及進行參訪,邀請台灣方面各產業小組召集人一同前往,本會李詩欽理事長為兩岸企業家峰會資訊通信產業合作推動小組台方召集人,亦受邀前往。由於大陸長三角地區是本會會員廠商布局的重點區域,受疫情影響已許久未能實地考察交流,藉由此次行程,本會李詩欽理事長率同仁於2022年12月6日至21日在北京進行八天隔離後,前往昆山市及淮安市,拜會兩市政府首長進行交流,並安排拜訪當地會員廠商,了解中國大陸資通訊電子產業投資環境發展趨勢,之後至南京出席兩岸企業家峰會永久會址啟用儀式及廈門年會。</p><p><img alt="" style="width: 610px; height: 414px;" src="/upload/pic/2023032913342916.jpg" /></p><p>兩岸產業的交流已受COVID-19疫情影響阻擋多年,預估2023年中國大陸疫情鬆綁,兩岸產業互動應會逐漸恢復正常,此次行程即規劃先行一步赴中國大陸考察,為日後兩岸產業往來鋪路。</p><p><strong>成立「海峽兩岸工業互聯網產業推進聯盟」共創融合發展</strong><br />兩岸企業家峰會「資訊通信產業合作推動小組」所指導成立的「海峽兩岸工業互聯網產業推進聯盟」,台灣方面由電電公會、中國大陸方面則由工信部直屬單位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擔任共同理事長單位,目前兩岸已有超過百家企業加入,於2021年12月6日召開海峽兩岸工業互聯網產業推進聯盟首屆理事會,在兩岸企業家峰會信息小組指導下,深入推動兩岸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發展相關工作,並於2022年9月舉辦「兩岸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研討會」,共同深化兩岸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融合發展。</p><p>針對2023年工作計畫,本會會策顧問,同時也是兩岸企業家峰會秘書長尹啟銘先生建議可採取以推動兩岸產業鏈合作,在終端產品、系統整合和應用場景等合作作為切入點,例如工廠互聯網、汽車座艙電子系統等,由龍頭企業領頭帶動,因此將「工業互聯網」和「雲計算」及「元宇宙」產業元素等列入工作重點,經由每年不斷地擴充活動內容,讓兩岸的合作交流更精進、更強大。</p><p><img alt=""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39px;" src="/upload/pic/2023032913344411.jpg" /></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與昆山市及淮安市搭橋<br />助力工業互聯網產業推動</strong></span><br />中國大陸長三角地區是本會會員廠商布局的重點區域,受疫情影響已許久未能實地考察交流,且為繼續精進推動兩岸工業互聯網推動項目,此次李理事長率一行人於2022年12月15日分別拜會昆山市及淮安市等地,除對過往與兩市合作表示感謝之外,並特別就工業互聯網領域的發展及合作進行深度交流,兩市領導對久違的會見均表達熱烈歡迎。</p><p>昆山市由周偉書記及陳麗豔市長等領導會見,周書記表示:「昆山市聚焦於『2+6+X』新興產業布局,持續鞏固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製造兩大主導產業,積極發展智能穿戴、智能機器人、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產業。作為台灣地區最重要、最專業、最有前瞻性的電電公會,所覆蓋的產業類別與昆山產業發展方向高度契合,希望公會繼續發揮橋樑紐帶作用,促進更多昆台優質產業的合作,進一步助力昆台融合發展。」</p><p>淮安市由陳之常市委書記及顧坤常務副市長等領導會見,陳市委書記表示:「淮安電子資訊產業與電電公會覆蓋的產業類別高度契合,特別是南昆山、北淮安的帶動下,希望電電公會繼續對淮安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圍繞台資企業發展、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橋樑紐帶作用,例如往年定期在台灣舉辦的淮安週活動等,進一步拓展兩地經貿文化科技合作的廣度和深度。」</p><p>這次的拜會,李理事長也帶給昆山市及淮安市企盼的好消息:第一,將進一步規劃2023年延續中國大陸產業分析報告,預計於9月進行發布,也希望就未來中國大陸各城市產業進行一些建言,根據目前疫情的調整重新調研;第二,規劃於4月組織理監事長三角參訪團,邀請二代參與,透過兩岸相互交流,一起關注接棒傳承、社會責任及社會公益等議題,加速實現轉型發展,永續經營,期待透過兩地增進交流互訪,促進發展互鑒,實現更大互利共贏。</p><p><img alt=""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510px;" src="/upload/pic/2023032913345866.jpg" /></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兩岸企業家峰會<br />永久會址啟用儀式</strong></span><br />彰顯陸方峰會對台商高度重視兩岸企業家峰會發端於江蘇省南京市的紫金山峰會,2013年7月兩岸分別在北京和台北成立了兩岸企業家峰會理事會,在共同協議下,於2022年12月17日,兩岸企業家峰會永久會址啟用儀式正式在南京成立,兩岸企業家峰會台灣方面蕭萬長榮譽理事長以影片致詞,台灣方面劉兆玄理事長、中國大陸方面郭金龍理事長、江蘇省及南京市等主要領導皆出席儀式並發表致詞,資訊通信小組中國大陸方面劉利華召集人、台灣方面李詩欽召集人亦出席活動,共同見證隆重的啟動儀式。</p><p>會中,兩岸企業家峰會中國大陸方面理事長郭金龍表示,峰會成立是順應民心潮流,擴大交流合作,共同推動兩岸關係之和平發展、融合發展,自成立以來,不忘初心、克難前行,在增強台商在中國大陸發展、共建經濟產業鏈、促進兩岸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十分豐碩的成果。</p><p>台灣方面理事長劉兆玄表示,江蘇一直是台商在中國大陸投資高科技產業最密集、與貿易交流最熱絡的省分,蘇台產業合作成為兩岸產業合作、共謀發展的最佳典範。</p><p>峰會永久會址的正式啟用,彰顯了中國大陸方面對於兩岸企業家峰會和中國大陸台商的高度重視與持續支持。</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br />順應大勢朝高品質發展邁進</strong></span><br />兩岸企業家峰會每年輪流在台灣和中國大陸舉辦年度峰會,共同研商兩岸產業交流合作的整體策略和方向,2022年度由台灣擔任主辦方,12月20日由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在廈門市國際會議中心酒店舉行,峰會台灣方面劉兆玄理事長、陳瑞隆副理事長和中國大陸方面郭金龍理事長等人出席,300多位兩岸工商界人士與會,本會李詩欽理事長以「資訊通信產業合作推動小組」台方召集人身分親自出席活動。</p><p>劉兆玄理事長自2021年9月接任峰會台灣方面理事長以來,首度來中國大陸參加年會活動。他表示,峰會一方面要繼續堅定兩岸互利共贏、合作發展的信念,努力推動既定的工作,進而為兩岸的產業合作釐清未來大方向、擘劃發展新藍圖。</p><p>郭金龍理事長致詞時強調,中國大陸一直是台灣地區最大出口市場,多年來已成為促進兩岸經貿交流、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堅實基礎,希望兩岸企業家峰會需順應大勢、搶抓機遇,參與中國大陸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向綠色低碳、數位賦能轉型升級等方面加強合作,朝高品質發展邁進。</p><p><img alt="" style="width: 610px; height: 552px;" src="/upload/pic/2023032913360458.jpg" /></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資訊通信小組「2022 年工作總結及2023 年工作計畫」總結</strong></span><br />為打造峰會成為一個常態性、長效性、務實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的交流平台,兩岸企業家峰會共設有綜合合作交流、資訊通信、能源及環保節能、金融、中小企業合作暨青年創業、生物科技與健康照護、現代服務業暨及文化創意,以及智能製造及裝備等八個產業合作推動小組,雙方各小組平日即不定期召開對接會議,針對各項具體的產業合作議題,進行廣泛深入的探討,以凝聚共識,作為雙方推動合作的基礎,並提報峰會年會作為工作成果。</p><p>去年在中國大陸隔離尚未鬆綁下,台灣方面僅有「資訊通信產業合作推動小組」及「能源及環保節能產業合作推動小組」等兩位召集人親自出席,本會擔任「資訊通信產業合作推動小組」業務推動重責,由李理事長為小組召集人,在年會的會議總結環節做資訊通信小組「2022年工作總結及2023年工作計畫」總結報告。</p><p>2022年資訊通信小組,在峰會理事會的領導下,在秘書處的統籌安排下,圓滿地完成了各項任務,也為2023年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22年工作總結分為三部分:第一,主辦和參加的活動;第二,指導和支持「海峽兩岸工業互聯網產業推進聯盟」的建設和活動開展;第三,雙方小組推動開展的其他主要工作。</p><p>2023年的工作計畫,雙方小組將重點開展,以圍繞工業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元宇宙等合作發展;將繼續積極參與有關地區、協會的交流活動,深化專業領域的相互交流;將繼續務實推動專案合作,著力促進產業落地,不斷豐富合作成果;以及將組織兩岸企業和機構交流活動,增加兩岸企業的互訪、考察及項目對接等活動。</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兩岸企業家峰會為最具權<br />威的企業家交流合作平台</strong></span><br />兩岸企業家峰會由原有的紫金山峰會予以升級轉型,已成為兩岸層級最高、最具權威的企業家交流合作平台,目前兩岸經貿關係進入了一個關鍵的階段,兩岸企業家峰會扮演之角色日益重要,有賴各產業合作推動小組成員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本會所擔任「資訊通信產業合作推動小組」之職責,竭盡心力將所涵蓋的資通訊產業,擴散出去與兩岸產業連結,共同開拓兩岸產業合作的新格局與新願景,以促進兩岸經濟互利共榮。</p> 2023/3/29 下午 01:36:14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半導體關鍵領域趨勢 決定制勝未來 - 優勢無可取代 實踐關鍵技術「高值化」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有鑑於台積電、日月光、華邦、穩懋等半導體廠相繼進駐,南台灣S型半導體科技廊帶雛型逐漸明朗化,強勢掌握三奈米、五奈米先進半導體製程廠與關鍵化合物材料自主,在壯大矽谷帶產業鏈同時,展現與竹科、中科截然不同的潛質。</p><p>廠商跨足海內外擴建廠房的經營策略,在於確保獲利、控制營運成本,甚至發揮政策優惠極大化,與在地供應鏈的晶圓廠能量互補,滿足當地晶圓製造產能的特殊需求。</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中堅主力廠商<br />關鍵技術是競爭籌碼</strong></span><br />毫無疑問地,南科正在極力布局,穩固在地供應鏈的戰略地位,然而國際半導體競合卻又再次掀起波瀾巨變。資訊工業策進會(MIC)分析,全球第三大供應鏈正在成形,除了以美國為首的美國、日本、台灣、南韓的「晶片四方聯盟」與中國大陸持續對峙,歐盟也急起直追,攏絡全球第二大半導體廠英特爾(Intel)打造先進製程廠。</p><p>可以預見北美與歐洲投入布建政策誘因,吸納晶圓製造產能。短時間內,雖不易動搖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獨大優勢,但面對產業更迭日新月異,電電公會南部辦公室溫清章顧問表示,南科若要穩固坐大,唯一機會在於,保持技術領先優勢。</p><p>畢竟台灣電電產業鏈中堅主力,靠OEM、ODM隱形冠軍廠商,憑靠先進關鍵技術拔地而起,而能在全球供應鏈占有一席之地。</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一奈米製程目標下<br />半導體領域升級核心</strong></span><br />眺望未來關鍵技術趨勢,行政院已經內定,台灣目標預計在2030年主導產業邁入「一奈米製程」里程碑。因此,電電產業須強化研發半導體先進製程技術,即所謂「高值化」發展,布局半導體設備及材料鏈,以確保不被「彎道超車」。</p><p>回歸務實面,政府由內向外布局產業製造、人才、技術與資源,極欲促成國內半導體產業鏈串聯設備、材料、軟體,吸引國際設備及材料大廠落地,循序漸進突圍,與全球供應鏈保持抗衡關係。</p><p>現階段台灣矽基半導體領域已經步入中程,加速12吋前段關鍵設備、三維晶片(3DIC)封裝設備通過終端廠驗證,將加速開發適用於電腦、手機以及汽車的高速、低功耗的運算元件。</p><p>與此同時,化合物半導體領域正在起跑,串聯半導體產業鏈上下游節點,規劃加速發展八吋關鍵製程設備,推動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碳化矽」(SiC)和八吋SiC晶圓自主。目標領域鎖定電動車用、風電能源及5G通訊的高功率元件應用。</p><p>甚至因應十年後產業運算需求,量子領域研發也蓄勢待發,有機會擴大半導體產業未來發展空間。</p><p>對應種種藍圖擘劃,溫清章顧問更進一步直指,近代半導體產業發展核心,首重半導體奈米製程以及電動車用固態電池領域。相關技術升級關鍵如下:</p><p><strong>● 技術升級關鍵一:半導體奈米製程</strong><br />半導體產業無止盡追求高效能運算,尤其符合未來電動車、通訊裝置應用,而競爭先進製程晶片技術。在先進製程競爭局面裡,台積電憑藉電晶體FinFET製程技術,率領五奈米、三奈米產能和良率拔得頭籌。</p><p>至今五奈米先進晶片產製逾200萬片,三奈米製程也已經啟動,帶動高通(Qualcomm)、超微(AMD)、輝達(Nvidia)、聯發科(MTK)跟進投片。下一步瞄準二奈米晶片,靠高數值孔徑(High-NA)極紫外光(EUV)微影等先進製程技術節點領先業內。</p><p>全球半導體產業追求奈米,實際上更是在競速效能。台積電二奈米層片電晶體技術優化,在相同功率下,速度較三奈米晶片提升10%至15%。產業界也在思考,是否透過異質整合技術,提升單位密度性能,再次推上另一波新高峰。</p><p>在半導體奈米製程領頭的潮流裡,電電產業相關處理器、記憶體、邏輯元件、類比元件、被動元件、連接器、微機電系統也可望再突破。</p><p><strong>● 技術升級關鍵二:電動車用固態電池效能</strong><br />另一個半導體產業關鍵就在電動車用電池技術,將是未來十年的角逐戰場。畢竟全球淨零減碳驅動,電動車市場走向平價化,必須降低電動車最昂貴的電池成本,提高電池續航力與效能,產業才有再發展空間。目前全球電動車電池技術,主要由關鍵大廠掌握,全心致力追求發展「固態鎳電池」,畢竟液態鋰電池原料稀有金屬「鈷」價格昂貴,且液態電解液有熱失控風險。</p><p>彭博能源財經(Bloomberg)預估,固態電池若能大規模生產,成本將只有鋰電池的40%,有機會成為電動車電池主流。由此可知,固態電池技術穩定將是產業具體技術目標,以利躍進電池快充、低溫優化效能,發展高能量密度電池。</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電電公會南部辦公室助攻<br />專業課程提升競爭力</strong></span><br />在南部科學園區邁向「產業技術高值化」的路途上,不可能單打獨鬥。電電公會南部辦公室積極辦理技術升級課程,期許引領產業人才跟上技術趨勢脈動。</p><p>像是去(2022)年底曾辦理「智慧電網創能與儲能基礎班」,邀集會員廠商參加課程,了解智慧電網創能、儲能與節能應用專業知識,藉以提升專業知識與實務技能,帶回產業可以投入智慧能源、智慧電網相關技術研發,銜接低碳能源系統市場競爭力。</p><p>另外,同樣在公會舉辦的「化合物半導應用及未來發展趨勢研討會之台南場次」,溫清章顧問也引言闡述氮化鎵(GaN)、碳化矽(SiC)、磷化銦(InP)化合物半導體應用技術趨勢,會中深入剖析化合物半導體研發重點及應用開發對策,進而升級應用對能源效率。</p><p>公會主辦專業趨勢研討會,主要目的在於,引導廠商前瞻5G、綠能、電動車等應用,對接高頻、高功率元件技術,以正確布局高階消費性電子產品、電動車的創新市場商機。</p><p>電電公會南部辦公室去年1 2 月還辦理「ISO 9001 內部品質稽核人員訓練班」,指引會員廠商面對激烈產業競爭之際,透過稽核人員專業能力,應對稽核計劃風險與稽核實務,改善公司品質系統及運作缺失,以符合國際客戶要求及相關標準規範,提昇產品良率及競爭力。</p><p>展望產業發展前景,溫清章顧問一再強調,先進製程技術是關鍵,而南部產業鏈首要保持「領先優勢」,助攻產業站穩腳步。</p> 2023/3/22 下午 03:57:25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崛地而起的南科 材料、設備鏈獨占優勢 - 南區半導體S型廊帶崛起 成就「矽島」最後一片拼圖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台灣既為全球電子電機重要供應鏈樞紐,半導體科技獨步,產業重鎮向來集中雙北、新竹,直到美中貿易風暴席捲,風向球轉變了。坐擁成熟車用零組件產業鏈和廣闊腹地的南台灣順風崛起。</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透視南台灣S 型半導體廊帶 藍圖實現中</strong></span><br />而2017年半導體製造領導龍頭台積電(TSMC)首先將五奈米、三奈米先進製程引入進駐台南南部科學園區,成為關鍵的轉向契機,磁吸效應成功帶動台南、高雄南區產業鏈群聚發展。</p><p>歷經五年卯力衝刺,台南市新市、善化及安定三區之間的第一、二期基地廠房用地出租率幾乎滿載,第三期計畫正在擴展新市產業園區, 共計1,043公頃,鎖定光電、積體電路、精密機械、綠能生技相關半導體產業,產業鏈潛力看漲,成為半導體產業設廠上下游必爭之地。</p><p>隨著產業園區效益外溢,台南南部科學園區逐步往南擴張,帶動楠梓加工區、高雄路竹科學園區、橋頭科學園區起飛,包括台積電、華邦電、日月光等大廠相繼設廠,聯電加碼擴充產能,艾司摩爾(ASML)也投資設立全球技術培訓中心,南部S型半導體科技廊帶輪廓慢慢清晰浮現。</p><p>尤其橋頭科學園區占地262公頃,晶圓製造、封測等半導體產業布局,不只台積電進駐,半導體設備、材料廠商、甚至半導體上游積體電路IC設計廠大規模搶灘藍海。半導體先進材料商巨頭英特格(Entegris)罕見投資新台幣140億元,在高雄設置五奈米先進技術廠區。</p><p>就連德國默克(Merck)集團也看好前景,首度在海外據點擴建完整半導體生產所需材料產品,就瞄準高雄廠址,擴大薄膜沉積材料、特殊氣體、平坦化材料研發量能,意欲銜接高雄科學園區產業鏈。</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天時地利 締造半導體產業鏈新星</strong></span><br />不難預見,昔日南台灣傳統的石化和螺絲零組件產業面貌已經翻轉,將以邏輯晶片、封裝測試、記憶體技術面貌,介入半導體產業鏈的先進製程,也有機會創造產業聚落跨足三代半導體材料氮化鎵(GaN)、碳化矽(SiC)材料,以及新興車用動力電子的最佳突圍契機。</p><p>以電電產業戰略視角看待南台灣產業發展條件,台灣經濟研究院(TIER)概括總結,無非是天時、地利,此番論述十分精闢。</p><p>天時適逢全球掀起半導體晶片戰,在地緣政治動盪的當下,晶片穩定供應是國家級戰略議題,關注程度持續升溫。而台灣既為晶片製造關鍵,尤以台積電最能代表產業動向。</p><p>即使全球半導體框架擴張,台積電先後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日本設立五奈米、22奈米與28奈米廠,或從海外市場需求框架,展望布局歐洲車用晶片,設置不同的製程產線,最先進製程與最大產能仍然根留台灣。種種契機加乘,於是推動南台灣形成半導體設備、材料的明日新星。</p><p>TIER深入剖析,南台灣有別於新竹科學園區、台中科學園區趨近飽和的產業腹地資源,其水電及土地資源可以滿足大型晶圓廠需求。甚至高雄科學園區還鄰近封測龍頭日月光,和既有石化產業鏈,產能發展極具潛力。</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電電產業重鎮布局 展望前瞻未來</strong></span><br />且電電供應鏈逐漸朝往南台灣布局,既是分散風險,半導體專業背景的電電公會南部辦公室溫清章顧問認為,這也是各廠商的全盤產線戰略。台積電在台南科學園區打造三奈米及五奈米製程,搶攻高速5G通訊產業,另在高雄落地28奈米廠,主打電動車市場。</p><p>工研院看好,電動車相關產業鏈發展,電池、電機將取代傳統引擎、油箱,南部產業聚落發展極具前瞻未來,溫清章顧問特別強調「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南科台積電三奈米廠」、「路竹華邦電12吋晶圓廠」的意義。</p><p><strong>● 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strong><br />「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被定調為綠能科技產業研發重鎮,目前在上游碳化矽晶圓生產設備與材料已具備基礎能力,可延伸發展高耐壓、高切換頻率、高功率的電力應用,適用提升電動車動力系統及風電能源系統功率轉換性能,正好符合全球低碳技術潮流,成為吸引全球大廠投入的誘因。</p><p>現階段碳化矽化合物半導體材料、設備及應用扎根南科,觸發S型半導體科技廊帶升級。</p><p><strong>● 台積電南科三奈米量產</strong><br />台積電超大晶圓廠五奈米及三奈米製程技術順利進入量產,具備妥善良率,有利對接第八期晶圓廠需求,連帶吸引半導體設備大廠「東京威力科創」,和半導體材料供應商「昭和電工」、「富士電子」聚集,更同步催生相關廠商聯發科、艾司摩爾(ASML)在南科設立據點。</p><p><strong>● 華邦電12吋晶圓廠進駐路竹</strong><br />晶圓廠華邦電早在2017年規劃在高雄路竹科學園區投資新台幣3,000億元,設置先進12吋晶圓廠,藍圖醞釀五年,總算等待到成熟時機,預計分階段建置擴產,業內預估第一期標準產能為2.5萬片,後續將帶動記憶體產業發展。</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南科奮起直追 產值潛力股</strong></span><br />台灣矽島供應鏈一路從台南科學園區向南,挺進高雄路竹、橋頭,串起半導體科技產業聚落,廠商投資規模和擴產動態,已經說明在半導體驅動的未來裡,南台灣位居關鍵地位,側重「氮化鎵」、「碳化矽」等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材料。</p><p>順應產業趨勢崛起,南部科學園區去(2022)年前三季營業額上看新台幣1兆1,675.29億元,不僅是歷年同期最佳,甚至已經超越前年全年營業額。其中,積體電路廠商受惠五奈米先進製程加持,整體營業額大幅成長,突破新台幣9,240億元。</p><p>南部科學園區前年營業額破兆,產業潛力超越中部科學園區,成為電電公會重點扶植的產業重鎮。</p><p>電電公會南部辦公室看好,在2050淨零碳排目標下,全球電動車趨勢再度拉抬車用半導體高度需求,屆時,南科首重的「第三類化合物半導體」將是最具戰略價值技術之一,可望攜手在地汽車零組件隱形冠軍,進軍國際供應鏈。</p> 2023/3/17 上午 10:17:07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專訪行政院前政務委員、成大副校長暨電電公會會策顧問郭耀煌 - 前瞻台灣數位科技產業發展下 南台灣的機會與未來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美中科技及貿易大戰中,美國結合台灣、日本、南韓,組成Chip 4,台積電在地緣政治風險考量下赴美設廠,展開台灣半導體產業全球布局的腳步,這突顯了台灣在數位製造的強勁實力。但隨著網際網路時代來臨,零件、硬體設備製造帶來的成長動能趨緩下,成功大學副校長郭耀煌認為,走到這不確定的時代,台灣必須強化數位科技服務,才能在全球數化浪潮下保有經濟成長的動能及因應社會脈動的趨勢。</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晶片、資料、AI 三足鼎立<br />鞏固數位科技地位</strong></span><br />郭副校長援用wearesocial公布研究報告指出,截至2020年為止,全球總人口達到78億,有67%人使用手機,近60%人使用網際網路,目前全球有90%連網人口透過行動設備連網,而社群活躍用戶數已達44億,約占總人口53%,年增長12.3%,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全球有56%人口集中於都市,因此也促成智慧城市建設之需求,尤其在數位浪潮下,國家疆土概念已經從地理政治層面延伸到虛擬網路,數位疆土已經成為國家影響力之延伸,因此科技與數位領域不再只是經濟問題,同時也是政治與戰略的問題。</p><p>「在數位與綠色(零碳)轉型進程中,晶片、資料、AI將成為數位生命力三大主軸,也是國家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郭副校長表示,SDGs與ESG將重新定義企業存在的核心價值。就目標而言,對外台灣要成為全球信賴之活力堅韌的數位產業樞紐,對內要促進台灣安全永續福祉的創新經濟,這些都要奠基於晶片半導體、設備製造業、數位服務業三足鼎立的優勢與躍升。</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數位科技對接應用服務<br />打造南部S 高科技廊帶</strong></span><br />1980年代,台灣從傳統產業跨足個人電腦製造後,三、四十年間,在半導體製造、IC設計領域取得傲人的成就,但南部仍被視為「數位產業沙漠」──郭副校長以當年在台南扶植新創產業的經驗莞爾一笑地說。但近年來,以新竹科學園區為核心的北部多個產業園區發展已趨於飽和,加上美中貿易戰以來台商回流,產業布局向南發展,已勢不可擋。</p><p>「台南是古都,高雄是港灣城市,各有其發展脈絡和文化內涵,而在網路虛實交錯的社會情境中,南部生活文化不會輸給台北。」郭副校長認為近年來,在中央政策引導以及地方政府積極爭取下,從嘉義、台南、高雄到屏東已經串連成一條沿著高鐵、高速公路等交通脈絡的「S科技廊帶」,涵蓋的產業範圍除了高科技產業上下游供應鏈之外,還可以結合既有農業、重工業、傳統產業,打造有利於跨域創新、異業合作的新產業結構。</p><p>對於S科技廊帶,郭副校長如數家珍,他指出南部S科技廊帶以嘉義為起點,有大埔美精密機械園區、馬稠後產業園區、水上南靖產業園區、中埔公館產業園區、民雄航太園區、水產精品加值園區等,分別朝向智慧農業、精準健康及無人載具,以及前瞻數位醫療、智慧載具等產業聚落發展。</p><p>台南園區則有南科三期所在的新市、善化及安定、沙崙綠能科學城,是半導體、光電、能源科技的重要產業聚落,再往南則是高雄的路竹、橋頭、楠梓科學產業園區等新興半導體製造聚落,以及聚焦5G、AIOT、電動車等產業的高雄軟體智慧園區。</p><p>「高雄科技產業可結合既有石化產業聚落優勢來發展高值材料、循環技術的研發與生產。就連屏東也鎖定智慧農醫、綠色材料、太空科技三大領域,銜接南台灣科技廊帶。」郭副校長表示,數位科技對接的應用服務要能遍及金融、教育、醫療、製造、農業等領域,也就是融入到每個產業,S科技廊帶上各具特色的產業剛好為發展數位科技提供了豐饒的土壤。</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看好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br />成為智慧產業示範園區</strong></span><br />今(2023)年1月,行政院正式同意「國立成功大學沙崙醫療服務與創新園區第一階段籌設計畫書」,並匡列近新台幣93億元經費,支持成功大學積極發展急罕重症和兒童醫療,打造南部緊急避難基地,促進醫療產業創新。</p><p>郭副校長對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為新興永續智慧城市特別寄予厚望,他指出占地達900公頃的園區,可望跳脫傳統科學園區僅僅作為產業園區的框架,在台南特有的文化生活紋理中,建構一個「類京都」的知識產業生活園區,可同步發展軟體數位產業、生醫或遊戲產業;同時,成大也將以厚實完整的科技能量,攜手公共政策夥伴、民間產業聯盟,讓沙崙醫療創新園區成為實踐台灣智慧產業的新結晶。</p><p>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是賴清德副總統在台南市長任內時所規劃,結合中央及台南市政府資源,目標為打造低碳智慧園區,吸引國內外綠能科技人才,目前已有中研院、工研院、國研院、國家實驗研究院在內等90家公私機構進駐,下一階段將以現在基礎透過營運整合平台、健康園區建置,及後續爭取中研院、工研院、國研院等研發能量投入,朝向成為智慧城市重要示範區域發展,可望與南科園區成為台南產業發展雙引擎。</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開創數位永續<br />持續推動數位轉型</strong></span><br />郭副校長表示,台灣是全球唯一在短短300公里內有四大科技園區的國家,加上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且培育高素質與高穩定性的人才,使台灣半導體及數位製造業具有關鍵國際地位,但郭副校長也在這貌似前景燦爛的台灣數位產業中看到隱憂。他指出,未來全球GDP成長有七成來自數位經濟發展,到2025年全球GDP的40%會來自數位經濟,目前台灣約占比20%左右,顯然還有極大空間,也意味著具有很大的市場機會。</p><p>然而他也曾撰文指出:「數位仙境的美妙在於庶民崛起、超凡體驗、多元宇宙、拓荒天堂;但也帶來不安──吵擾喧囂的同溫層、真假難辨的認知作戰、虛幻起落的數位泡沫。打開數位潘朵拉盒子後,新興經濟與社會議題層出不窮,政府及社會各界對數位治理常有不同的期待與立場。」</p><p>作為實踐數位永續的智慧政府,應持續建構完備的資料治理體制,保護國民個資及數位足跡,讓公共服務上網更普及,國民也可安心使用線上服務,保障所有人擁有平等的數位發展機會及享有公平的數位公民權利、數位資源及網際網路的使用權,不能因居住地、身心狀態、性別、族群、財富、立場或其他地位而有所區別,讓實踐數位人權也成為國家治理的核心價值。</p> 2023/3/6 上午 09:46:29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兩岸產業報導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壹、中國大陸中央經濟工作會議</strong></span><br />中國大陸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於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舉行,當前中國大陸依然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表明,2022年1月至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僅為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0.1%,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僅為5.3%。穩增長成為2023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穩就業、穩物價,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成為制定2023年經濟政策的基本導向。</p><p>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日前,中國大陸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和中國大陸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均接受記者專訪。</p><p>趙辰昕副主任表示,中國大陸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對2023年經濟工作進行了部署,將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優化五大政策組合,把握好六個「更好統籌」。中央提出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在投資方面,重點是要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p><p>聚焦「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著力加快推進重大專案建設。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強區域間基礎設施聯通,加大製造業投資支持力度,加強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等領域建設。</p><p>金壯龍部長表示,工信部著重抓好四個方面工作:一是加大穩增長政策供給和落實力度。二是聚焦重點行業和地區,穩住工業增長基本盤。針對機械、石化、輕工、汽車、電子等支柱行業,分業施策、分類研究制定穩增長措施。針對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新興產業,打造更多新增長點。三是全面實施「十四五」系列規畫,提振製造業有效投資。</p><p>支持製造業企業瞄準高端、智能、綠色發展加大投入,加強製造業重大外資專案服務保障。四是積極擴大消費,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創造新需求。實施新能源汽車領跑強基工程,開展智能網聯汽車准入試點。</p><p>深入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行動,推進綠色智能家電、綠色建材下鄉活動。</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貳、中國大陸數字經濟規模已達人民幣45.5萬億元</strong></span><br />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中國大陸信息通信研究院調研顯示,2021年,全球47個主要國家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8.1萬億美元,占GDP的45%。</p><p>其中,中國大陸數字經濟規模達到7.1萬億美元,占47個國家總量的18%以上,位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賦予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和「新動能、新優勢」。</p><p>據中國信通院相關數字經濟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大陸數字經濟規模達到人民幣45.5萬億元,較「十三五」初期擴張了一倍多,同比名義增長16.2%,占GDP比重達39.8%,較「十三五」初期提升了9.6個百分點。</p><p>多元因素正在推動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其中最突出的,是數字經濟相關政策濃度的全域化提升。</p><p>2012年至2021年,中國大陸數字經濟相關政策數量從19項增長到335項,其中,廣東、北京、上海三地2021年數字經濟政策頒布位居前三,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離不開強有力的政策支持。</p><p>在數字產業化領域,2021年中國大陸數字產業化規模為人民幣8.35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1.9%。在數字產業化領域的上市公司,大多集中在「電子元器件及設備製造」領域,共有357家公司,占比34%,「信息技術服務」和「軟體開發」次之,分別有151家和128家公司,占比14%和12%。</p><p>2021年中國大陸產業數位化規模達到人民幣37.18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7.2%,占數字經濟比重為81.7%,占GDP32.5%。其中,「智能製造」領域上市公司分布最多,截至統計共有2,443家公司,占比67%。</p><p>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蘇州五城被數字經濟所帶動,依據自身的優勢和方向,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數字+實體經濟」結合之路。</p><p>北京是中國大陸政策的重要「窗口」,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標竿城市。在發展規模上,2022年前三季度,北京數字經濟實現增加值人民幣1.28萬億元,同比增長3.9%,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高達42.7%。北京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產業實現營業收入人民幣2.2萬億元,規模居中國大陸首位。</p><p>杭州集聚了浙江省36%的人工智慧核心企業,創造了占浙江省三分之一跨境電商出口知名品牌、中國大陸三分之二出口零售平台和七成跨境電商支付交易額。2022年1月至7月,在自貿試驗區帶動下,其貿易額占浙江省比重達41.8%。</p><p>此外,杭州還擁有兩家年營收超過人民幣千億數字經濟企業、20家超過人民幣百億企業,位居中國大陸之首。</p><p>上海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是產業數位化的代表。2019年至2021年,上海新能源汽車領域專利申請量快速增長,均突破了一萬件,持續的高質量技術創新為上海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穩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p><p>蘇州依託長三角雄厚的製造業基礎,蘇州2021年高技術製造業產值人民幣1萬4,062.2億元,比上年增長11.9%,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4.0%。截至2021年底,蘇州已有6,000多家工業企業推進實施了8,000多個「智改數轉」專案,工業互聯網規上應用企業近5,000家;擁有全球「燈塔工廠」五家,數量占全國七分之一,製造業數位化在數量和品質上均取得領先。</p><p>深圳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突破人民幣9,000億元,占全市GDP比重達30.5%,規模和品質位居中國大陸大中城市之首。面對數字經濟巨大「風口」,深圳出台政策措施,打造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以及新型資訊基礎設施標竿城市和全球數字先鋒城市。而在全市的數字經濟版圖中,深圳寶安區是「產業高地」。在深圳市電子信息相關企業數量地域分布中,寶安區位列首位。電子資訊製造業在此生根,為深圳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持續賦能。</p><p>從個人生活到產業迭代,從城市變革到政策變局,對於處於浪潮之中的個人、企業而言,看清「數字社會」新形勢、把握「數字產業」新勢能,共情「數字城市」新構造,與時代共振,以主動應變,擁抱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p><p><img alt=""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365px;" src="/upload/pic/2023030110393080.jpg" /></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參、《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發展白皮書(2022年)》解讀</strong></span><br />2022年11月6日,中國大陸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發布了《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發展白皮書(2022年)》(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書預計,2022年中國大陸工業互聯網產業增加值規模將達到人民幣4.45萬億元,占GDP比重3.64%。</p><p><strong>中國大陸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發展總體態勢:</strong><br />一、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提檔升級,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國家頂級節點日均解析量突破1.7億次,二級節點超過200個,覆蓋29個省(區、市)和34個重點行業。具備一定行業、區域影響力的平台數量超過150個,連接工業設備數達7,900萬台/套,工業APP已超過59萬餘款。</p><p>二、工業互聯網成為經濟穩增長的重要支撐,2021年中國大陸工業互聯網產業增加值規模達到人民幣4.10萬億元,名義增速達到14.53%,工業互聯網產業增加值規模占GDP的比重逐年增長,2021年該比重達到3.58%。預計2022年工業互聯網產業增加值規模將達到人民幣4.45萬億元,占GDP比重將上升至3.64%,工業互聯網已成為GDP穩定增長的重要貢獻力量。</p><p>三、工業互聯網直接產業日漸成熟,據測算,2021年,平台、網路、數據、安全四大直接產業增加值總規模達到人民幣1.17萬億元,名義增速為16.07%。</p><p>中國大陸工業互聯網區域發展狀況:2021年,長三角地區工業互聯網產業增加值首次破人民幣萬億元,高達人民幣1萬687.51億元,珠三角和長江中游地區次之。</p><p>在工業互聯網直接產業方面,據測算,2021年中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中,工業互聯網帶動直接產業增加值規模較高的五個省(市)分別是廣東、江蘇、北京、浙江、四川,產業增加值規模分別達到人民幣1896.86億元、人民幣1451.28億元、人民幣996.46億元、人民幣988.92億元、人民幣732.99億元。</p><p>中國大陸工業互聯網區域產業融通發展狀況:2021年,工業互聯網帶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增加值規模分別為人民幣0.057萬億元、人民幣2.05萬億元、人民幣1.99萬億元,名義增速分別為6.48%、16.29%、13.02%,預計2022年,工業互聯網帶動一、二、三產的增加值規模將分別達到人民幣0.062萬億元、人民幣2.19萬億元、人民幣2.20萬億元。</p><p>除此之外,白皮書還剖析了未來中國大陸工業互聯網產業的發展趨勢:</p><p>一、中國大陸工業互聯網關鍵技術走向自主化、開源化:工業互聯網核心技術將不斷增強自主性;工業互聯網關鍵技術將逐步開源化。<br />二、工業互聯網發展模式走向平台化、協同化:「平台+園區」、「平台+基地」新型融合發展模式加速區域數位化轉型一體化進程;區域級、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將成為區域協同發展的新引擎。</p><p>三、工業互聯網產品服務走向輕量化、安全化:工業互聯網產品與服務向輕量化、結構化以及低代碼開發的方向演進;隨著工業互聯網應用的深入、工業上雲不斷提速和工業數據連接規模擴大,工業互聯網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p><p>四、工業互聯網應用賦能走向行業化、場景化:工業互聯網加速賦能垂直行業;工業互聯網逐漸滲透至生產全生命周期,場景化應用價值凸顯。</p><p><img alt=""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197px;" src="/upload/pic/2023030110395536.jpg" /></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肆、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特點</strong></span><br />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2022年11月5日至10日於上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第五屆進博會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起來看!</p><p>一、參展國別範圍更廣:來自127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參加企業商業展,66個國家和三個國際組織亮相國家綜合展,數量均超過上屆。其中尼加拉瓜、吉布提、茅利塔尼亞、科摩羅、莫三比克、剛果(金)、伊拉克、冰島八國首次參與國家展。</p><p>二、展示內容更加豐富:圍繞「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新設農作物種業專區和人工智慧專區,優化能源低碳及環保技術專區,拓展創新孵化專區,技術裝備、消費品、醫療、汽車等領域的150多家初創企業進行集中展示。</p><p>三、展商展品品質更優:共有284家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參加企業展,數量超過上屆,回頭率近90%。六大展區展出數百項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其中既有聚焦美好生活的消費品和農產品,也不乏蘊含全球領先科技的各類高精尖醫療器械和技術裝備。展台特裝比例達到96.1%,高於上屆水準。</p><p>四、虹橋論壇更加聚焦「開放」主題:以「激發全球開放新動能共用合作發展新機遇」為主題,分為「開放共擔」、「開放共治」、「開放共用」三個板塊, 舉辦「RCEP與更高水準開放」高層論壇、《世界開放報告2022》發佈暨國際研討會等分論壇,規模從14場擴大到24場,探討全球開放發展熱點議題。國際化水準穩步提高,新增聯合國工發組織、聯合國人口基金、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聯合國減災辦、國際貿易中心、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國際組織參與主辦分論壇,五個場次分論壇邀請諾貝爾獎得主發表演講。</p><p>五、全力打造綠色展會:踐行國家「雙碳」發展戰略,堅持「綠色、環保、可持續」辦展方向,持續打造「零碳進博」。推進「碳中和」專案,引入碳普惠機制,實現綠色低碳價值傳遞和綠色搭建,增設綠色展台設計獎,提高參展、搭建、物流企業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攜手共建「綠色展會」。</p><p>在中國大陸加速構建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進博會已經並將繼續發揮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國內國際大循環關鍵鏈接的功能作用。</p><p>為市場化改革和全方位開放,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和全球化事業,持續做出舉世矚目的新的更大貢獻。</p> 2023/3/1 上午 10:40:07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產業前瞻 關鍵技術鏈結布局 - 全球淨零驅動 ICT的危機與契機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回顧2022年以來,5G、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高效能運算(HPC)、車用電子、網通設備等應用需求暢旺,刺激資訊電子產值突破新台幣十兆元大關,占台灣製造業整體產值40%。</p><p>然而透視2023年全球市場巨變,ICT產業鏈面臨前所未見的劇烈新局,極需在新地緣政治(New Geopolitics)、新原物料供應(New Materials)、新產品架構(New Products)與新消費型態(New Customers)同時轉型之際,探尋產業動力。</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淨零轉型衝擊<br />供應鏈四大機會崛起</strong></span><br />綜觀全局,2023年ICT電子資訊產業的困境與機會,緊緊扣住關鍵字「淨零轉型」。尤其歐盟(EU)將率先在2023年10月1日試行課徵碳邊境(CBAM)關稅,勢必引發一連串碳盤查、碳足跡及碳交易機制,未來出口導向的電子電機產品碳成本比重加劇,供應鏈面臨嚴峻生存挑戰。</p><p>以ICT產業供應鏈布局看來,約四成電子電機從台灣及新南向國家轉出口,而從墨西哥及中東歐轉出口約占兩成,意味著原物料到半製品、成品供應鏈牽涉交叉進口、轉出口、再出口,屆時將涉及複雜的碳盤查、碳邊境稅。</p><p>由於國內電子電機產品以出口導向為主,毫無疑問地,電電公會相當明白,「淨零轉型是非走不可的一條路」,必須謹慎看待,更不能錯過衍生而來的「淨零商機」。產業首要瞄準儲能、電動車、智慧電網以及節電產品四大領域。</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電動車大躍進<br />觸發ICT 應用潛力</strong></span><br />電電公會剖析2023年ICT市場潛在趨勢,負碳產品、負碳設備當道,而台灣擁有的關鍵優在於,ICT產業供應鏈完整,特別是節電、儲能領域,廠商有能力生產變頻器、感測器、控制器等自動化關鍵零組件,只要跨域整合ICT技術,未來便有機會在全球儲能、智慧電網市場占有一席之地。</p><p>順應產業脈絡,資訊工業策進會(MIC)更進一步具體鎖定「電動車」、「低軌衛星」、「軟體定義」等三大商機關鍵字,將定義ICT產業的未來。</p><p><strong>● 電動車</strong><br />產業察覺僵固已久的汽車生態已經漸漸嶄露曙光,現在又受到全球淨零減碳行動推波助瀾,資策會大膽預測,2023年整體車電產業的能見度將大獲提升。</p><p>而整車電子電氣架構(EEA)從傳統「分散式」朝向「分域式」發展,資策會預期國內ICT業者憑藉ICT優勢,將可以從面板、車用電腦、ADAS切入汽車產業鏈,間接提升ICT廠商在汽車供應鏈角色位階。</p><p>以智慧座艙來說,面板廠、車用電腦廠有機會切入座艙分域系統整合,進一步整合儀表板、車內監控、ADAS、電子後照鏡、車載娛樂系統(IVI)、車載資通訊系統、車載電腦、面板、空調與副駕駛前方螢幕等相關零組件,形成完整汽車電子供應鏈,串聯全球智慧移動產業生態系。</p><p>為搶進電動車生產製造領域,電電公會邀集半導體、資通訊、汽車電子、電動車與整車廠等廠商,共同成立「台灣車輛系統整合聯盟(V-team)」,合作搶攻全球市場。</p><p><strong>● 低軌衛星</strong><br />全球淨零行動驅使,展望未來智慧電動車生態系關鍵布局,需求多種通訊樣態場景,不只仰賴半導體、人工智慧以及量子計算相關應用,發展低軌衛星尤為「重中之重」。</p><p>全球ICT產業加速催化低軌衛星通訊布局,大舉投入高通量衛星技術(HTS),結合大型相位陣列天線波束傳送,支援多頻段通訊與多模組寬頻通訊系統。</p><p>現階段,3GPP國際組織標準發展完成Release 17標準,全球極力發展5G、甚至6G通訊標準關鍵技術,而蘋果大廠(Apple)已開啟衛星通訊的緊急救援功能。若衛星通訊持續朝向高頻發展,增加更多的使用頻寬,可以預期行動通訊產品的整合應用範圍將更加廣泛。</p><p><strong>● 軟體定義</strong><br />隨著電動車用領域硬體效能不斷提升,帶動軟體定義需求攀升, 「軟體定義汽車將成為趨勢。」電子電機產業逐漸深化軟體應用落地,跨領域整合開放算法、雲端連接、車規安全,橋接不同系統單晶片(SoC)硬體,藉此加強產品差異性,確立智慧運輸系統的安全性。</p><p>資策會預期軟硬整合後,將促成ICT電子資通訊業內設備業者與解決方案大廠串聯。</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鎖定趨勢藍海<br />帶動晶圓關鍵技術</strong></span><br />有鑑於上述趨勢商機,電動車市能見度提升,極需關鍵技術投入,國際大廠Wolfspeed、II-VI已啟動第三類半導體(SiC)量產,資策會密切關注各大廠跟進導入八吋SiC晶圓量產的時程,預測下一波ICT電子資通訊發展,將帶動國內廠商跟進開發晶圓元件代工,形成本土完整的SiC供應鏈。</p><p>ICT產業技術軸向,迎向八吋SiC晶圓新紀元。若八吋SiC晶圓成本效益高於六吋SiC晶圓,有利國內廠商提升晶圓元件代工生產的競爭力,加速導入電動車、儲能、通訊衛星等高頻高功率應用。</p><p>放眼實際應用領域趨勢,單模態的AI應用已經不足以滿足需求,技術上更加強調多模態AI應用落地。IDC提示,特別是智慧能源與晶片開發設計,可以透過精密的多模態AI技術串接,同步處理文本、視覺影像、音訊,精準執行自動化應用。</p><p>IDC預測,產業將朝此目標前行,直至2026年,40%的AI模型將涵蓋多模態的數據演算。</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制勝新競局<br />南向布局產業鏈</strong></span><br />下一階段的ICT產業鏈布局,涵蓋區塊鏈(Block chain)、人工智慧(AI)、雲端服務(Cloud ser vice)、數位串流(Digital streaming)。IDC眺望趨勢洪流,越來越多供應鏈將投資跨平台串聯應用,預估新世代高速基礎網路,將刺激更多新技術與產品問市,成為網通廠商新商機。</p><p>很肯定地,ICT產業正處於新競局轉捩關頭,不只技術突破,亞太地區供應鏈生產基地也正在急速遷移,從過去的長鏈轉向短鏈,甚至朝向多鏈發展。</p><p>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強調,台灣ICT產業極具競爭優勢,必須持續調整,以接軌全球供應鏈,建議業者積極拓銷北美與歐盟市場、鏈結國際。而現在正值美中貿易冷戰之際,大廠紛紛重新思考布局,瞄準新南向國家建構產業鏈。</p><p>包括鴻海、和碩、仁寶等電子代工大廠,近年陸續赴越南投資,吸引逾3,000家供應鏈廠商進駐越南。電電公會也曾率團考察越南、泰國、印度等投資市場,看好充沛勞動力及新南向政策輔助,有望建立完整的電子資通訊產業聚落。</p><p>電電公會指出,台灣兼具深厚的ICT與IoT整合能力,再加上汽車電子供應鏈,只要掌握關鍵優勢,絕對可以立足供應鏈樞紐,引領全球智慧移動廠商,建構產業生態的強大潛力。</p> 2023/2/21 下午 02:33:20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專訪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暨電電公會監事會召集人劉揚偉 - 透過CDMS及BOL打造電動車產業生態系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為解決迫在眉睫的氣候變遷威脅,淨零排放成為全球共識,各國相繼宣示碳中和目標,而電動車(EV)是達成目標的重要拼圖。美國總統拜登在2021年8月簽署一項行政命令來促使電池電動車(BEV)、燃料電池電動車(FCEV)以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占 2030年美國新車銷售總數的一半;歐盟也規劃從2035年起汽車市場全面電動化。</p><p>此外,中國大陸計劃在2025年前電動車銷量達到新車銷售總量的20%,力爭到2035年電動車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p><p>在各國政策支持下,驅動電動車強勁成長力道。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調查指出,2030年全球電動車數量將達1.45億輛;鴻海預估2 0 2 5 年電動車市場約2,000萬輛規模,以每輛三萬美元計算,產值約6,0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6.7兆元),商機龐大。</p><p><img alt="" style="width: 493px; height: 334px;" src="/upload/pic/2023021009114386.jpg" /></p><p>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指出,台灣的ICT產業正面臨致災性的極端氣候、起伏不定的全球COVID-19疫情,以及大國地緣政治角力等諸多挑戰,面對這樣的政經情勢,台灣業者更要善用群體智慧,集結公協會的力量, 群策群力地來促進未來整體產業的發展,為下一代創造更多的機會。電動車就是一個切入點, 也是繼PC、手機之後,全球下一個重要產業,非常適合作為台灣ICT產業的轉型方向。</p><p>台灣過去在汽車領域不是沒有嘗試過,像是裕隆、台塑,但始終無法在引擎、變速箱有所突破,直到電動車產業的崛起,打破過去台灣在跨越汽車產業所面臨到的限制,也降低這個產業進入的門檻,讓台灣最擅長的ICT產業有更大的發揮空間與市場機會,「過去始終是手伸不進去的地方,現在終於可以了。」劉揚偉強調。</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以三大標準<br />評估新事業可行性</strong></span><br />在2021年10月18日「鴻海科技日」(HHTD 2021),鴻海發表三款自主開發的電動車款,包括MODEL C休旅車、MODEL E轎車和MODEL T電動巴士,成為鴻海跨足電動車領域的里程碑。劉揚偉提及,過去數十年來鴻海在I CT產業積累許多工程能力,從PC到手機到伺服器,目前手機已進入到平原期,只需要70%人力去維護,另外30%的人力則要尋找新的產業來做。</p><p>鴻海在選擇新事業時會基於三個標準來考量, 一是市場規模(Total Available Market,TAM)夠大,二是年均複合成長率(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CAGR)夠高,第三則是企業本身優勢。根據鴻海評估,到2025年電動車營收的CAGR將達42%,因此電動車產業是對的選擇,而鴻海在ICT產業的垂直整合能力,正是發展EV的優勢與機會。劉揚偉坦言,在投入新事業時也遇到一些難題,主要有三大挑戰:</p><p><img alt="" style="width: 563px; height: 339px;" src="/upload/pic/2023021009115547.jpg" /></p><p>● 挑戰一:如何擺脫既有思維進行創新,過去鴻海一直扮演的是客戶計畫的最佳執行者,如今轉到電動車領域的過程中,勢必要從執行者轉換成建構生態系統的領導者。</p><p>● 挑戰二:台灣因為國內市場的限制,缺乏B2C消費市場的產品經理人,但對於B2B來說反而是擅長的,如果能把台灣具備造車經驗的人才整合起來,就可以發揮ICT產業供應鏈、軟硬整合以及半導體的優勢。</p><p>● 挑戰三:要進入新的市場,考驗企業的跨國管理能力,因此必須延續鴻海本身在製造業的經驗,以因應電動車產業的特殊性不斷地優化、改善。</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推動MIH 電動車開放平台<br />打造產業生態系</strong></span><br />因應電動車產業發展, 鴻海在2022年的「鴻海科技日」重新定義車用領域的委託設計製造服務( Contrac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er vice,CDMS),持續提供客戶垂直整合的科技服務,提供車廠所需要的各項高科技服務與垂直整合和全球供應鏈管理能力,讓車廠變得更具競爭力。</p><p>劉揚偉指出:「未來電動車產業一定是走向專業分工, 鴻海就是專注在設計、製造端的服務。」為解決傳統汽車產業開發費用高、開發期長、資源密集的痛點,鴻海推動成立「MIH聯盟」,提供一個開放的環境,讓電動車主要的設備和功能,例如底盤、電池、ADAS(高級輔助駕駛系統)、網路安全、雲端連接、BMS(電池管理系統)等軟硬體可以分開開發和持續提升品質,目前參與MIH聯盟的廠商已橫跨68個國家地區,達2,560家。</p><p><img alt="" style="width: 493px; height: 359px;" src="/upload/pic/2023021009120782.jpg" /></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以BOL 布局區域製造<br />攜手當地政府創造多贏</strong></span><br />在全球策略布局上,鴻海提出獨創的BOL(Build-Operate-Localize)商業模式,BOL其實是BOT(Build-Operate-Transfer)的延伸,BOT約一簽可能就是幾十年交由企業營運, 政府不參與;BOL指的是興建、營運,攜手當地政府一起執行,以達到共存共榮。</p><p>劉揚偉提及,過去台灣ICT產業都是先找土地、人力成本較低的地點設立製造基地,由於電子產品體積小,從單一製造基地可以送往全球市場,和當地的連結主要是勞工、稅收,一旦沒有低成本優勢就選擇離開,這不是當地政府想要的。</p><p>尤其電動車體積大、重量又重, 在地製造具有優勢, 在各國政府都希望帶動國內產業發展並留下技術的前提下,因此想出BOL模式,既符合當地政府的需要,也能滿足鴻海本身需求,目前包括印度、印尼、泰國、沙國都是鴻海BOL的據點,未來將和當地政府攜手,創造多贏。</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結合各界資源推動電動車<br />國產化與人才培育</strong></span><br />劉揚偉指出,現階段台灣電動車最缺乏的,就是整車研發、測試與驗證的環境及人才。目前台灣的電動車大多以進口為主,整車平台都是母廠所掌握,台灣廠商不容易進行大規模的研發投入,長時間下來,會影響到政府推動電動車國產化的發展。</p><p>同樣是在受制於母廠的情況下, 台灣車用電子產業大多是以供應零組件為主的二階供應商(Tier 2),難以發展為系統層級,建立技術面的競爭優勢,連帶也降低整體產品的競爭力。面對此種情況,公協會應作為產、官、學界穿針引線角色與平台,例如電電公會已成立智慧電動車國產化專案小組,並推動印度、印尼、泰國投資專案,協助台灣廠商找到更多機會。</p><p>「在人才方面更需要政府、學校以及企業一起來做。」劉揚偉指出,人才荒全球都有,並不是企業單方面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整體的產業環境與氛圍都息息相關。</p><p>同時未來的人才既要能夠「走出去」,也要能夠「引進來」,持續擴大人才引進的法規彈性,才能加速產業人才的培育,形成產業發展的正向循環。</p> 2023/2/10 上午 09:12:43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電電公會歲末感恩聯誼餐會 - 樂觀看待 2023電機電子產業景氣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灣聲樂團演奏的優美樂曲,為電電公會的歲末感恩聯誼餐會揭開序幕。受邀出席的貴賓包括經濟部部長王美花、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以及經濟部工業局、國際貿易局、中小企業處等代表;還有各國駐台機構,如印度台北協會、墨西哥商務簽證文件暨文化辦事處、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波蘭台北辦事處、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美國在台協會及駐台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等。</p><p>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代表公會感謝與會貴賓及會員廠商給予的各項會務支持和幫助。他審慎樂觀看待電機電子產業的景氣,對於2023年的市場依舊充滿信心。沈榮津副院長期勉產業界與政府共同打拚,攜手加速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一起迎接嶄新的2023年。</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灣聲樂團演奏台灣經典音樂<br />現場掌聲如雷</strong></span><br />餐會開始之前, 灣聲樂團在台上演奏多首經典樂曲, 包括〈草螟弄雞公〉、〈天公落水〉、〈夜來香〉、〈思慕的人〉、〈橄欖樹〉及〈拜訪春天〉等,有百年來最具代表性的台灣歌謠、客家民謠, 以及傳唱度極高的華語流行歌曲,還有民歌時期膾炙人口的經典創作。宏碁集團創辦人兼榮譽董事長施振榮, 退休後為了紓解壓力而積極接觸藝文活動,並邀集企業界一起支持台灣在地音樂,他目前是灣聲樂團後援會會長。</p><p><img alt="" style="width: 439px; height: 304px;" src="/upload/pic/2023020710033187.jpg" /></p><p>「為鼓勵企業促進文化發展,文化部與金管會將會推出相關法案, 只要企業贊助藝文活動,都能列入ESG的評鑑項目。」施振榮在餐會上透露這項好消息。他分享退休18年來,因為經常接觸藝文活動放鬆身心,身體變得更健康。他鼓勵每一位企業老闆多多參與藝文活動,也讓員工多去接觸藝文,相信一定能夠增加企業的生產力。灣聲樂團音樂總監李哲藝表示,樂團創立以來,堅持只演奏台灣人所寫的音樂,以及以台灣為素材創作的音樂,號召擁有完整古典音樂教育的年輕音樂家,以多樣的古典音樂技法與創新的編曲,重新演繹台灣經典音樂。</p><p>台灣電機電子產業持續創新、接軌國際,以優良品質讓台灣製造的產品深受國際認同。「每個月看財政部進出口紀錄報表時,表格的第一欄就是電子產品、第二欄是資通訊產品,光是這兩項產品的出口值,就占台灣出口總值的五成。」</p><p>王美花部長上台致詞時,特別感謝電電公會全體會員廠商,對國家經濟成長做出非常大的貢獻。</p><p><img alt="" style="width: 461px; height: 337px;" src="/upload/pic/2023020710035326.jpg" /></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疫情解封國境開放<br />海外參訪重新啟動</strong></span><br />受到疫情影響,電電公會原定2021年舉辦的海外參訪行程一再延宕。隨著全球疫情趨緩、國境解封,電電公會2022年6月組團前往美國俄亥俄州、密西根州、華府、美墨邊界,實地考察美國的電動車市場與商機,協助會員廠商掌握電動車發展,提前布局美國市場。</p><p>2022年11月則組成「2022年印度ICT市場商機暨投資環境考察團」前往南印度參訪,實際了解當地的投資環境與生產條件,尋求未來可能合作的模式。</p><p><img alt="" style="width: 461px; height: 337px;" src="/upload/pic/2023020710040862.jpg" /></p><p>印度考察期間,部分理監事也代表電電公會出席經濟部與外貿協會在印度德里舉辦的「2022年台印度CEO論壇」,台印度企業菁英共聚一堂,聚焦「電子製造」及「智慧交通」(含電動車)等產業,探討未來具有潛力之貿易與投資合作機會。李詩欽特別感謝美國在台協<br />會、墨西哥商務簽證文件暨文化辦事處、印度台北協會等單位的全力協助,讓考察團成員有機會與當地政府官員進行實際交流,凝聚雙方產業合作共識。</p><p>電電公會與歐盟經貿合作往來密切,原本的赴歐考察計畫也因為疫情而取消。2022年在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協助之下,捷克參議院教科文委員會訪台時,電電公會也與一行人舉行交流。鴻海董事長劉揚偉2022年率團訪問印度、印尼和泰國,並且與三國總理會面進行交流,讓國際看見台灣ICT產業的實力與優勢,同時也為會員廠商開啟更多的投資商機。</p><p>新的一年,電電公會的各項參訪陸續啟動。李詩欽表示,台灣與日本的友好關係長達半世紀,日本在疫情期間更捐贈給台灣420萬劑疫苗,電電公會2023年第一個海外參訪地點就是日本。展望新年,電電公會對於市場景氣抱持著正面樂觀的態度,並期盼繼續帶領會員廠商走出新局。</p> 2023/2/7 上午 10:04:45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未來發展 - 我國電動車輛國產化政策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因應極端氣候及嚴重空汙等議題,近期世界各國紛紛宣布2050淨零碳排目標,並將低碳運輸列為首要項目。我國已於2022年3月由國發會正式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將低碳運輸列為重要政策,其中運具電動化為運輸領域之推動重點,以提高電動車輛市占率、創造國內市場需求、推動電動車輛製造在地化、完備電動車使用環境與強化車輛碳排管理為推動策略。</p><p>行政院早於2017年12月21日核定環保署「空氣汙染防制行動方案」,並指示各部會協力推動降低空氣污染措施,由交通部提出電動大客車推動策略,環保署配合提供限排相關法規,經濟部協助交通部研提相關產業配套措施,以達成行政院「2030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政策目標。行政院2020年6月核定交通部「公路公共運輸服務升級計畫(2021年至2024年)」,為推廣電動大客車推動策略,行動方案為辦理電動大客車購車與維運補助計畫、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等,推動期程分為先導期(2019年至2022年)、推廣期(2023年至2026年)與普及期(2027年至2030年)。希望藉由其定點、定時、定線與大量運輸之特性,發揮電動車輛節能減碳之最大效益。以下以國內運具電動化政策最具成效之電動大客車國產化進行說明:</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加速淨零轉型<br />推動市區公車2030年全面電動化</strong></span><br />經濟部工業局則於國產化關鍵系統與整車,協助電動大客車產業發展,修訂電動大客車附加價值率評估作業要點,並配合交通部所規劃之電動大客車推動期程,提出電動大客車產業發展策略及馬達、驅控器及智慧化等關鍵零組件國產化推動措施。</p><p><strong>政策推動,加速電動大客車上路</strong><br />行政院訂定「2030年公路客運全面電動化」政策目標,透過跨部會推動,鼓勵業者採用電動大客車。交通部於2020年11月中旬核定「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車輛業者資格審查作業要點」及修正「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補助作業要點」,透過提高補助金額,要求參與示範計畫的車輛業者,應於車輛配備智慧化、自動化等先進輔助設備以提升車輛安全,提升智慧電動巴士科技產業競爭力,包含開發新型式科技化電動大客車車型及優先整合自駕車先進安全設備系統研發成果,訂定新式科技電動大客車車型規範,開發新式科技化電動大客車車輛產品;並擴大開創電動大客車投入商用營運發展,訂定2030年客運車輛電動化普及推動計畫,提供業者完善誘因,加速汰換為電動大客車營運。</p><p><strong>扶植產業,提升國內電巴關鍵量能</strong><br />我國電動車輛關鍵零組件廠仍待建立自主關鍵能量,包含電動大客車整車及其所使用之馬達、驅控器及智慧化等關鍵零組件上下游產業間合作,打造電動大客車整車所串聯之產業價值體系。</p><p>經濟部協助研擬電動大客車產業發展策略及國產化推動措施,針對交通部電動大客車一般型及示範型計畫之推動,規劃分成先導期(2019年至2022年)、推廣期(2023年至2026年)及普及期(2027年至2030年)逐步推動,示範型計畫訂有三年十項國產化目標(如圖一)。透過提升公車客運服務績效、健全制度增加使用誘因、完善電能補充基礎建設、建構國際化產業價值鏈,達成減碳抗空汙、提高能源效率、營造智慧環境、提升營運效率進而打造世界一流生產基地。</p><p><img alt="" style="width: 620px; height: 468px;" src="/upload/pic/2023020113233807.jpg" /></p><p>以期國內整車業者得以持續提升技術能量,產出獲得客運業者與使用者信賴之電動大客車,以利公車電動化政策目標之推動。</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電巴產業在地化紮根<br />響應交通部電巴示範運行<br />駛向國際舞台</strong></span><br />為達成行政院宣示「2030年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及協助地方政府及客運業者選用優質之電動大客車,已有兩家業者積極響應我國公車電動化政策及落實在地化生產,通過交通部跨部會審查(如圖二及圖三)。</p><p><img alt="" style="width: 620px; height: 153px;" src="/upload/pic/2023020113241089.jpg" /></p><p>一、華德動能:12米甲類電動大客車取得示範型計畫資格,同時該公司台中港新廠已於2021年底完工並於2022年第三季正式投產,以先進製程、全自動噴塗加上智能聯網檢測等設備,成為全亞洲最先進電巴及底盤三電工廠;並透過日本住友商事投資入股,合作推動電動大客車外銷。</p><p>二、成運汽車:9米及12米甲類電動大客車取得示範型計畫資格,同時規劃投資新台幣20億元於中科二林科學園區設立6,000坪的電巴產業園區,從事電動大客車、電池模組/電池箱及三電系統整合等研發製造,未來產品除了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外,更自詡據此成為全球研<br />發中心及電巴綠能示範廠;成運汽車另獲沙烏地阿拉伯邀請參與「Saudi Vision 2030計畫」,以合資公司(JV)方式共同投資,在沙國延布工業區設電動大客車製造廠,包含技術轉移及整廠輸出等合作方式拓展國際市場。<br /><img alt="" style="width: 623px; height: 183px;" src="/upload/pic/2023020113242356.jpg" /></p><p>電動大客車產業在政府積極推動下初步已有階段性成果,同時藉由整合政府資源與產業能量,於全台各地推動電動大客車示範運行,提升其產業曝光度;截至2022年10月底止已有1,149輛電動大客車上路。</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應對國際淨零轉型<br />鼓勵汽車電氣化</strong></span><br />我國「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訂下「2030電動汽車市售比30%、2035電動汽車市售比60%及2040電動汽車市售比100%」的明確目標,確立了國內車輛產業將朝電動化發展。因此,交通部、經濟部與環保署積極邀集車輛公會、國內車廠及零組件廠等代表,積極推動電動汽車國產化。未來,在淨零議題與運具電動化趨勢引領下,政府推動產業的力道將擴及電動車國產化工作,如「電動汽車整車在地生產」、「開發關鍵零組件」以及「帶動電動汽車內需市場」等三大策略,藉由政府資源的投入,加速推動國內各大車廠朝電動化發展,在台生產電動汽車,提供國內社會大眾平價且性價比高的國產電動車款選擇,並吸引更多廠商投入關鍵零組件開發,全面提升國內電動車整車與供應鏈能量,促使國內產業能量滿足國內車廠需求外,更可切入國際車廠供應鏈體系,掌握全球電動車市場商機,擴大市場規模。</p><p>在車輛產業明確朝電動化發展的今日,車輛中心將持續與時俱進,藉由完備的實驗室群與試車場研測能量,整合國家車輛研測資源,提升產業技術,並透過創新研究,搭配檢測技術及分析經驗,協助業者開發利基及前瞻性產品,全方位支援政府單位及產業朝電動化發展過程中所需之各項協助,與各界攜手共進,共同為我國電動車輛產業國產化提供一臂之力。</p> 2023/2/1 下午 01:24:51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電動車產業百年一遇商機 - 電動車委員會會議及電巴國產化計畫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2022年12月2日,電動車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委員會會議,主任委員游文光於致詞中表示電動車實在太夯,這次委員會改組特別邀請到MIH鄭顯聰執行長、創奕能源科技黃振聲董事長、和碩汽車事業群賴哲彥總經理三位重量級業者出任副主任委員。</p><p><img alt="" style="width: 545px; height: 368px;" src="/upload/pic/2023013009172360.jpg" /></p><p>近年工業局用心推動國內電動車國產化,政府在2020年至2022年編了新台幣85億元預算,每部電巴大概編了700萬元的補助款。2023年起將有新的國產化要求標準,未來五年(2023年至2027年)為推廣期交通部編了350億元,希望藉由政策推廣,實現2030年1萬1,000輛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的目標,同時帶動整車組裝和關鍵組件國產化。也因國產化政策,最近中國大陸的電動車馬達也禁止進口,業者已表達相關意見,公會也將持續關注此議題。公會也協助業者與國際媒合,包括台美、台印及與東歐(捷克、斯洛伐克、波蘭)電動車合作。<br />李理事長在致詞也說明電電公會在2017年就看到電動車的未來發展,當時的郭台強理事長就組成了「V-team台灣車輛系統整合聯盟」,我們游主委擔任副總召集人,公會特別邀請前行政院杜紫軍副院長擔任總召集人,成立自動駕駛組、車聯網組、新能源組與配套系統組四個工作組,另外有歐美地區、中國大陸地區,東南亞地區與印度地區四個專案組。多年來透過與法人單位的整合與半導體、ICT業者共同合作與努力。在2018年游董事長邀請盧超群董事長一起到美國汽車重鎮底特律,是第一次台灣業界可以直接與美國的車廠與Tire 1對話,受到很多重視。2022年6月電電公會籌組訪美EV考察團,共有53位公會理監事與會員廠商參加,特別到鴻海在俄亥俄州的Lordstown Motors去參觀,看到鴻海製造的電動皮卡車上路。2022年11月公會籌組印度參訪團,也是參觀電動車相關的車廠,特別是在清奈的汽車工業發展基地,因為如此12月8日有26家印度的車輛公會會員廠商拜訪本會,來了解台灣產業情況。過去幾年透過V-team與原來的汽車電子委員會做了很多工作,第26屆改組成電動車委員會,希望未來台灣在全球的電動車產業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在電動車國產化策略中,經濟部工業局特別重視電動車在地生產此為第一大策略,第二是發展關鍵零組件,希望能打進國際供應鏈。第三個是發展國內電動車、電動機車的市場。在政府、法人單位與業界共同合作下,未來三年一定有很大的進展。</p><p>台灣雖然有相對完整的汽車代工產業鏈,及厚實的資訊及通訊科技製造能力,但缺乏整車製造的經驗。2020年3月鴻海集團與裕隆集團設立合資公司,10月中旬創立「MIH電動車開放平台」,創建一個開放式的電動車生態系統,促進移動領域的全面合作,推動行業標準。鄭顯聰執行長也分享當初被劉董找回來做電動車,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要幫所有人找到一條「GO TO MARKET」的機會,最後一定要落地,一起去賺錢。MIH最重要的目的,是「MONEY IS HERE」,想辦法幫台灣GDP擴大,現在台灣業者在國際供應鏈比例相當低,過去在中國大陸做電動車的時候,也把台灣的幾個重要夥伴帶過去,緯創做自動駕駛的基板GATEWAY,聯發科做車用資訊娛樂系統芯片,大易做車燈,東陽做保檢桿與車身,全興做椅子、機構,大家都是隱形冠軍。現在是電子化與軟體的時代,我們要創造一個平台將電子五哥都納入在電動車的產業中。</p><p>MIH倡導集結大家一起打群架,也要有一個方法去打群架,不能沒有章法。我們有工研院、ARTC、資策會、SGS、TUV這些機構,把這些好手結合起來,在公會的支持下,把驗證測試與電子模擬等能量整合。MIH幾個目標:第一就是海外市場的機會,一定讓我們會員能夠參與,此外我們要在美國跟東南亞建立兩個MIH PARK,會員夥伴的產品就可以直接上車驗證測,這樣是最快的。要在兩年半內拿下全球整車與零組件市場5%,要靠大家一起幫忙,能夠上車的上車,能夠提供軟體的提供軟體,能夠真正集結到美國去做MIH PARK,這需要大家大力支持,也希望李理事長與游主委帶領大家真正地把電動車在台灣做起來。</p><p>工研院機械所負責協助推動電動車相關計畫,在會議中經濟部智慧電動巴士DMIT推動辦公室主持人張念慈簡報介紹電巴國產化執行成果與未來規劃。內容略以:全球的電巴將來有60萬輛,市場商機龐大,台灣目前有登錄的電巴數量不多,已申請示範型計畫者包括成運、華德、創奕與總盈這四家公司,目前華德、成運取得示範車型車廠,預計未來十年帶動新台幣1,700億元整車產值效益(不含零組件),目前已經帶動11家業者包括電能補充、車控、智慧化還有動力方面的國產化。這類車輛有十大國產化項目的要求,現在最難的項目是驅控器與電動馬達,工業局將投入新台幣12億多元補助款,這個數字乘三倍是希望帶動國內業者在電巴上零組件的研發投資,主要有動力、電能補充(含電池組)、智慧化與車控等四大關鍵次系統。目前正在做的項目包括節能高效率元件、智慧座艙、ADAS感測元件、電池材料與BMS,還有考量到循環經濟,也有廠商提出電池回收的問題,充電將來採V2G系統、VCU整車控制器,工研院有新創公司滿足ISO 26262 AUTOSAR等規範。</p><p>除此之外也會設計一些指南規範,優先開收給國內業者與電動車委員會,也希望大家能夠一起來推動,透過關鍵零組件共通規格基礎開發需求,降低產業車控開發門檻,並提升國內產製電動巴士之附加價值率。政府的立場是先掌握公車與市區巴士,另外還有公務車與物流車,會循序漸進地推動電動車零組件國產化,因為國家有相關的補助,電動車零組件將禁止從中國大陸進口。電巴國產化短期目標為2025年達成市區電動公車35%普及率,長期目標為2030年達成1萬1,700輛國產化電動巴士,希望帶動系統整合,提升自主技術,業者如果要申請補助案,可以洽詢智慧電動巴士DMIT推動計畫窗口余威論先生。</p><p><img alt="" style="width: 621px; height: 373px;" src="/upload/pic/2023013009155887.jpg" /></p> 2023/1/30 上午 09:17:47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封面連結 - 「2022年台灣ICT暨PCB產業泰國投資考察團」紀實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因應全球經貿情勢及地緣政治的變化多端,台灣資通訊電子產業走向全球布局,尤其新南向國家已成為資通訊電子產業投資布局的重要選擇,自2016年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以來,泰國亦是台灣推動新南向政策中的重點國家及重要的國際經貿合作夥伴。</p><p>2021年台泰雙邊貿易總額達129.8億美元,是我國第十三大貿易夥伴;根據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以下簡稱BOI)提供的數據,2022年1月至9月台灣廠商申請泰國BOI獎勵優惠金額達11億多美元,在各國投資泰國排名第二,由此可見台泰雙方經貿往來日趨熱烈,愈發重要。</p><p><img alt="" style="width: 548px; height: 434px;" src="/upload/pic/2023013009342587.jpg" /></p><p>為了讓更多台灣廠商了解泰國投資環境現況、當地產業優勢與商機及泰國優惠獎勵政策措施,本會與台灣電路板協會於11月14日至18日共同籌組「2022年台灣ICT暨PCB產業泰國投資考察團」,此次行程考察泰國六個工業區,包含安美德羅勇工業區(Amata City)、偉華東海岸工業區(WHA)、永山智慧工業園區(Yamato)、品通工業園區(Pinthong)、亞洲工業園區(Asia Suvarnabhumi)、洛迦納大城工業園區(Rojana)及拜訪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一站式投資服務中心(OSOS)、在泰國設廠的PCB台商─競億電子(泰國)有限公司及泰國台灣聯合總會(TTBA);此次考察團共有22家ICT及PCB產業相關廠商參加,共45位代表赴泰國進行實地考察及參訪,透過此次考察讓廠商可加速評估供應鏈移轉至泰國或尋找第二備援生產基地的可行性。</p><p>泰國位於東南亞的中央位置,面積約51萬平方公里,約台灣的14倍大,人口為6,800萬人,是東協中第二大經濟體,根據泰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理事會辦公室(NESDC)報告,服務業占泰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58.3%,其次是工業33.1%及農業8.6%。主要產業包括電子電機、汽車製造、紡織成衣及食品加工等。</p><p>泰國自2016年推動「泰國4.0」政策,以新的經濟模式推動十大目標產業(新一代汽車產業、智慧電子產業、高端醫療保健旅遊、農業及生物科技、食物科技產業、機器人產業、航空與物流業、生質能源與生化產業、數位產業、醫療中心),另於2019年增加國防、教育發展兩大目標產業,作為推動經濟成長的新引擎,以推動泰國從傳統勞力密集產業轉向創新驅動型經濟模式,以成為東協經濟貿易中心。在「泰國4.0」政策下, 「東部經濟走廊」(Eastern Economic Corridor,EEC) 計畫案最受矚目,EEC涵蓋東部沿海三府, 分別為北柳府(Chachoengsao)、春武里府(Chonburi)及羅勇府(Rayong),透過EEC計畫,目標將泰國打造為以高科技、高附加價值、高創造力為主的國家。</p><p>現行泰國政府將「電動車」(EV)及「生物、循環及綠色」(Bio-, Circular and Green,BCG)列為優先推動的產業,泰國積極打造泰國成為全球電動車製造業中心,並吸引電動車核心技術之業者至泰國投資設廠。預估未來五年泰國國內電動汽車銷售量將達到24萬輛,占全國汽車總銷售量的四分之一;BCG戰略計畫與「泰國4.0」並列為泰國國家發展議程,被視為疫後經濟復甦重要引擎。<br />BCG聚焦四大產業:食品與農業、醫療保健與生物能源、生物材料與生物化學、觀光與創意經濟等,結合生物經濟、循環經濟及綠色經濟三大領域發展,並以永續發展為目標。預計2036年,泰國再生能源將占30%、經濟價值提高到4.4萬億泰銖,占GDP的24%,目標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2065年達成淨零碳排。</p><p><img alt="" style="width: 545px; height: 369px;" src="/upload/pic/2023013009343476.jpg" /></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考察紀實</strong></span><br />考察行程首站先前往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一站式投資服務中心拜訪Mr.Chanin Khaochan副秘書長,了解泰國政府投資優惠政策、泰國產業聚落發展及台商生產基地移轉機會,會中團員針對BOI獎勵優惠政策細節(如:BOI審查原則及廠商如何得到更優惠的獎勵等問題)進行交流。</p><p>此次在泰國考察六個工業區,從泰國東部經濟走廊往泰國中部移動,在泰國東部經濟走廊考察安美德羅勇工業區(Amata City)、偉華東海岸工業區(WHA)、永山智慧工業園區(Yamato)、品通工業園區(Pinthong),再往泰國中部移考亞洲工業園區(Asia Suvarnabhumi)、洛迦納大城工業園區(Rojana);此行至各工業區實地考察,想更進一步了解各工業區基礎建設、環境法規、水電供應、人才/人力供應、廢水/天然氣及工業氣體等配套、交通配套、地質結構及購買土地/廠房成本等問題進行深度交流;各工業區有各自的優、缺點,端看廠商的產業屬性及需求,再評估適合的工業區;如PCB板廠因製造生產特性,對水電的需求很大,最在意用水量議題,在泰國東部經濟走廊(EEC)的工業區每日的供水量有限額,在泰國中部的大城府則供水較無虞。</p><p>接續至競億電子(泰國)有限公司拜訪,競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81年8月,主要產品為雙面印刷電路板、多層印刷電路板,初期以生產消費性電子之PCB為主,2009年進軍泰國成立競億電子,當天由總經理分享布局泰國的經驗,並由KPMG會計師分享申請BOI的經驗及布局泰國之初時財務規畫的建議。</p><p>最後至泰國台灣商業聯合總會(TTBA)拜訪,此行拜訪除了認識泰國台商總會的會員外,也吸取各行各業的業界先進們進入泰國經商、營商的心路歷程,通過此次的拜訪以增加人脈作為布局泰國最有利的後盾。</p><p><img alt="" style="width: 494px; height: 335px;" src="/upload/pic/2023013009344600.jpg" /></p><p>根據觀察,此次與會的團員,部分係因美中貿易戰及疫情影響,開始思考供應鏈移轉的可行性;部分則因客戶及系統大廠要求,採「中國+1」模式,建立備援的生產基地,增加供應鏈之韌性;亦有些廠商看準東南亞的市場潛力,進軍泰國,布局東協市場。而泰國在東協市場具有相當優勢,其位處東協中心,經商環境寬鬆自由、工業基礎設施完善、政府投資優惠政策、社會及政治相對穩定等等因素,普遍受到本次考察泰國廠商之青睞。</p><p>台灣廠商於海外投資布局時,除考量政策優惠、土地及人工成本、勞動力多寡、環境友善度等因素外,產業供應鏈及產業聚落也是重大考量因素,本次以ICT及PCB產業為主題,廠商多數為ICT或PCB相關上中下游廠商,其所關心的議題較為相近,問題容易聚焦,考察團極具向心力,對廠商之助益大。</p><p>本會特別感謝泰國貿易經濟辦事處及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台北辦事處的協助與支持,讓此次考察團能順利圓滿結束,未來本會將積極促進台泰ICT產業交流並強化台泰產業鏈結,積極協助會員廠商赴海外布局。</p> 2023/1/30 上午 09:35:04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特別報導 - 公亮紀念講座 劉揚偉:「台灣在全球電動車產業的機會與挑戰」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受惠於各國減碳目標、禁售法規、補助購車等政策實施,電動車銷售量預期呈現高度成長趨勢。根據TRENDFORCE報告,全球電動車(包括油電混和車HEV、純電動車BEV、插電混合式電動車PHEV、氫燃料電池車FCV)新車銷售量至2025年預計達到3,820萬輛,占全球汽車銷售約40%。</p><p><img alt="" style="width: 445px; height: 309px;" src="/upload/pic/2023010311015357.jpg" /></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善用群體智慧 推進台灣電動車產業</strong></span><br />掌握電動市場商機潛力,台灣相關業者積極打造電動車國家隊,盼能搶先卡位,扮演全球電動車市場的重要角色,為台灣打造又一個強大產業。台灣產業進軍電動車領域的最重要動作,當屬鴻海集團於2020年主導成立MIH開放電動車聯盟。此聯盟旨在透過策略聯盟合作,整合產業力量,一起合作提升產業的附加價值。</p><p>MIH聯盟目前已吸引全球68個國家/地區、超過2,500家策略夥伴加入。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日本公司數量大增五倍,包括日本汽車巨擘豐田汽車(Toyota)的關鍵零組件供應商、子公司豐田通商(TSUSHO)以及與本田汽車(Honda)關係密切企業都成為合作對象。</p><p>在日前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舉辦的「第264次公亮紀念講座」上,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應邀以「台灣在全球電動車產業的機會與挑戰」為題發表演講,分享鴻海投入電動車經驗,強調唯有透過眾人力量,才能讓台灣成為全球電動車產業最可靠、最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p><p>他強調台灣ICT產業應該善用群體智慧,以創新的力量促進整體產業發展。過去傳統造車是「燃油引擎與變速系統者得天下」,引擎製造正是台灣廠商弱項,而在電動車產業則是「得三電、軟體與半導體得天下」。汽車電動化是台灣的契機,引擎不再被需要,取代的是電池、電機、電控,這些皆是台灣ICT產業熟悉的領域。劉揚偉指出,電動車是台灣「百年一遇」的市場機會,也是台灣ICT產業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p><p><img alt="" style="width: 537px; height: 344px;" src="/upload/pic/2023010311020139.jpg" /></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分享、合作、共榮 經濟成長三要素</strong></span><br />劉揚偉在演講中提及其近日出席印尼B20峰會(Business 20)演講所提出的「分享(Share)、合作(Collaborate)、共榮(Thrive)」理念。他指出面對氣候變遷災難、COVID-19疫情、地緣政治衝突及主要國家間的科技競爭等挑戰,而產業創新為推動經濟合理成長之路,分享、合作、共榮則是促進經濟成長的三大關鍵要素。</p><p>劉揚偉進一步闡釋,在人口稠密國家的人民,希望培養技能來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準。鴻海作為先進者,持續進軍新經濟體的科技業擴大規模,在尚無強大基礎建設或政策支持下,插旗發展中經濟體擴大規模,雖然非常困難、也曾犯錯,但也愈做愈好。</p><p>鴻海與許多國家的中央及地方政府合作,也與要求嚴格的一流客戶共事。在此規模上創造創新環境及管理創新是項關鍵挑戰,但鴻海與許多台灣企業已持續努力幾十年,累積豐富經驗且樂於分享,可協助各國在不重蹈覆轍的狀況下快速建立產業。</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透過BOL 模式 在各國建立產業供應鏈</strong></span><br />對於如何「合作」,劉揚偉指出,鴻海透過與當地企業的「營運本地化(BOL)」合作模式,在各國建立產業供應鏈。BOL是指透過建造(Build)、運營(Operate)、在地化(Localize),攜手客戶、當地政府、產業打造產業生態系,建立出海口。</p><p>此模式可為當地帶來GDP及就業機會成長,以印尼為例,後續鴻海將與Indika共同展示BOL模式如何使印尼當地工業受惠。劉揚偉強調,成熟的電動車生態系不僅可影響國家GDP,還能使產業供應鏈多樣化、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為國家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效益。透過BOL模式,鴻海將陸續於其他地區展開供應鏈布局。</p><p>針對台灣動車產業發展,劉揚偉亦向政府提出相關政策建言,他指出現階段台灣電動車最缺乏的是整車研發、測試與驗證的環境和人才,以及電動車使用環境的普及化,像是充電、智慧電網等基礎設施。劉揚偉期待公協會可以作為產、官、學界穿針引線的角色與平台,大家群策群力,一起讓台灣成為全球電動車產業最信賴與可靠的夥伴。</p> 2023/1/3 上午 11:02:30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純電概念車款 軟體定義未來汽車趨勢 - 鴻海科技日 前瞻智慧移動產業布局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鴻海科技日於2022年10月18日在南港展覽館揭開秋季發表展會序幕, 延續歷年「3+3=&infin;」主軸,揭露MIH純電專用平台和相關衍生車款,聚焦電動車、關鍵零組件,而鴻海研究院也展示低軌衛星成果,將促成電動車生態系的關鍵布局。</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軟硬整合純電設計核心<br />鴻海展示造車實力</strong></span><br />因應全球電動車市蓬勃起飛,2022年鴻海科技日發表純電概念新車款,包括跨界休旅MODEL B、電動皮卡MODEL V新方案,也同步宣布與裕隆集團合資成立的鴻華先進科技,合作開發首款電動車MODEL C即將在2023年量產,由品牌客戶對接市場需求。</p><p><img alt="" style="width: 588px; height: 310px;" src="/upload/pic/2022122211331035.jpg" /></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一、MODEL C:<br />量產版乘用電動車</strong></span><br />純電中型運動休旅車MODEL C配置5人座及5+2座,內裝除了多功能方向盤、液晶顯示儀表、多媒體觸控螢幕、充電插座,預計也將導入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p><p>全車展示在低風阻情況,可在3.8秒實現0至100公里動力加速,保持將近700公里續航力,展現造車實力。</p><p>MODEL C原型概念車款, 將與裕隆集團旗下納智捷(LUXGEN)合作,在2023年下半年以Luxgen n7為名量產,強調純電交通普及設計核心,正式在台灣市場上線。</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二、MODEL B:跨界休旅</strong></span><br />另針對年輕世代主流消費市場,發表車款MODEL B,其具備450公里續航里程,車長4,300mm,加上2,800mm軸距,創造出小級距、大空間的舒適座艙。</p><p>MODEL B展示車款內裝配件, 導入汽車電子電氣架構(EEA),支援5個以上螢幕、32支喇叭、多達20個感測器, 並透過空中編程( Over-the-Air Technology,OTA)技術、跨系統整合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駕駛行為監控(DMS),介接數位應用。</p><p><img alt="" style="width: 492px; height: 389px;" src="/upload/pic/2022122211333146.jpg" /></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三、MODEL V:電動都會皮卡</strong></span><br />MODEL V同樣也是新發表的概念車款, 採用雙廂式皮卡(Double-cab pickup)設計,動力支援30分鐘內從20%充電至80%,且續航里程達420公里,擁有一公噸負載能力、以及三公噸拖曳能力。</p><p>而MODEL V實際應用涉水深度可達80公分,具備30%爬坡能力。該車款極具標竿意義,是首輛台灣自主設計開發的電動皮卡,台灣廠商零組件供應逾五成,再三強調「都會皮卡」市場定位,一旦其概念順利量產,可望兼顧乘用車與大型商用車的客群需求。</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瞄準2025 電動車市占率<br />鴻海階段性布局</strong></span><br />鴻海科技日展示三款純電動概念車,搶攻中小型休旅、大型都會商用市場,內裝零組件展現成熟車用娛樂系統、數位感測以及軟體服務應用技術,更象徵鴻海造車實力,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宣誓在2025年拿下全球5%市占率,達成電動車營收一兆元目標。</p><p>劉揚偉確立鴻海電動車市短、中、長程布局藍圖:<br />短程:MIH平台穩當串聯產業鏈架構。<br />中程:垂直整合CDMS服務。<br />長程:BOL合作跨足全球。</p><p>由於電動車應用講求高度結合硬體組裝、整車設計驗證,鴻海極早開始布局電動車產業鏈。</p><p>鴻海在2021年催生成立MIH(Mobility in Harmony)電動車聯盟,以開放生態系平台打造開放式車輛架構,垂直整合半導體、電池、三電系統、軟體平台服務,企圖串聯電動汽車(EV)主要設備,包括底盤、電池、網路安全、雲端連接、電池管理系統(BM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p><p>如今,已經有2,479家廠商加入鴻海MIH電動車聯盟,且新發表MODEL C、MODEL B、MODEL V,皆是由開放平台協力打造的電動車款。而鴻海靠著半導體業內耕耘十餘年的實力,已建構碳化矽完整生態系。</p><p>按照鴻海規劃期程,未來十年內, 將以委託設計製造服務(CDMS)商業模式,垂直整合製造鏈,更首度公開曝光新研發的電動車軟體平台HHEV. OS。</p><p>劉揚偉在鴻海科技日上揭示願景,「軟體定義汽車是未來趨勢」。未來HHEV. OS將建立MIH軟體開放平台標準,簡化複雜的軟體開發,進一步確立智慧運輸系統的安全性,跨領域整合開放算法、雲端連接、車規安全,橋接不同系統單晶片(SoC)硬體。</p><p>對應鴻海科技日上展示的EPS電動助力轉向系統、固態電池、半導體等關鍵硬體零組件,可以期待電動車領域的CDMS軟硬整合的商業模式成形,逐步朝向平台提供者、整車製造與設計目標邁進。</p><p><img alt="" style="width: 491px; height: 390px;" src="/upload/pic/2022122211335126.jpg" /></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為特斯拉造車野心<br />鴻海擘劃全球產業鏈藍圖</strong></span><br />而MODEL C、MODEL B、MODEL V概念車款相繼問世後,呈現多元電動車產品線,展示鴻海電動車研發生產速度,車款也預計陸續在台灣、泰國及美國工廠生產上市。內部規劃,美國年產量達50萬至60萬輛,泰國產能則將在2024年啟動,可望製造15萬至20萬輛,以在2025年達成5%市占率。</p><p>另外,鴻海也同步與印尼、印度車廠洽談合作,發展營運本地化(BOL)商業模式,延伸拓展全球產業鏈。</p><p>鴻海科技日展現整車製造競爭力,提供完整高科技服務,垂直整合軟、硬體供應鏈,「希望總有一天能為特斯拉(Tesla)造車。」因此在短短兩年內,鴻海已經推出五款電動車,極欲以先進造車技術及整車設計製造服務,爭取特斯拉委外代工訂單。</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低軌衛星介接電動車場景<br />承諾智慧移動新未來</strong></span><br />展望未來電動車市應用無遠弗屆,鴻海研究院也公開半導體、人工智慧、量子計算、離子阱、電動車的EV&pi;資安驗證平台、低軌實驗衛星創新研究內容。</p><p>其中,低軌衛星結合大型相位陣列天線波束傳送,支援ku/ka多頻段通訊、多模組寬頻通訊系統,可滿足多種通訊樣態需求場景,更攸關智慧電動車生態系關鍵布局。</p><p>「分享、合作、共贏,是我們相信的價值。」鴻海研究院執行長李維斌強調,鴻海科技日創新成果,將觸發創新、前瞻能量,並進一步發想未來、重新定義電動車產業。</p><p>本屆鴻海科技日可以預見龍頭大廠以車用領域CDMS,極力地深化電動車布局廣度,象徵性意含包括電子、機械產業融合,達成供應鏈垂直整合優勢,共同創建電動車平台標準,承諾安全又舒適的智慧移動世代。</p> 2022/12/22 上午 11:34:02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2022 台北國際電子產業科技展及台灣國際人工智慧暨物聯網展 - 電子展氣氛熱鬧 人氣及買氣顯著回升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今(2022)年「台北國際電子產業科技展(TAITRONICS)」及「台灣國際人工智慧暨物聯網展(AIoT Taiwan)」於日前盛大舉行。<br />由於全球大部分國家皆已解封,我國也開放國門並放寬諸多防疫限制,因此有別於去年疫情期間展會的稍嫌「冷清」,今年會場氣氛十分熱鬧,根據主辦單位統計,2022年TAITRONICS及AIoT Taiwan吸引來自全球的買主及媒體參觀,前五大買主國家為美國、日本、泰國、新加坡及韓國,重量級買主包含土耳其第一大電子品牌Arcelik,加拿大最大專業電子零組件通路商Future Electronics,與日本知名軟銀集團旗下專精AI技術的Japan Computer Vision公司等,皆前來展覽參觀洽談。</p><p><img alt="" style="width: 493px; height: 361px;" src="/upload/pic/2022121410322103.jpg" /></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大家攜手合作<br />化危機為轉機</strong></span><br />在鼓聲隆隆作響的開幕典禮上, 許多致詞嘉賓感慨疫情挑戰及世事紛擾,雖是謹慎看待未來,卻也懷抱希望,誠如主辦單位之一──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致詞表示:「我們將遭遇全球大環境的惡化,受到國際通膨、烏俄戰爭、中國大陸清零及房地產潛在問題的影響, 貨幣基金(IMP)第四度下修2023年全球GDP增長至2.7%。面對此情勢,印刷電路板協會、電電公會等各個相關產業協會將強化合作,共同努力協助台灣資通電子及半導體產業強化競爭優勢。」</p><p>台灣製造業具全球領導地位,根據工研院預估,2022年台灣製造業總產值達新台幣25.8兆元,年成長率6.04%。其中,資訊電子產業產值高達新台幣10.32兆元,年成長率9.28%,占台灣製造業總產值的四成。另根據國貿局統計資料,2022年1月至8月的電機電子出口金額達到1,900美元, 年成長率20.5%,5G、AIoT、HPC、車用電子、網通設備等產品需求暢旺,半導體市場也持續熱絡。</p><p>印刷電路板(PCB)製造產值在2021年達到新台幣8,178億元,年增長率17.5%,2022年上半年則已達到新台幣4,197億元,同期成長18%。不過,根據電路板協會發布的報告預測,第三季Android手機、筆記型電腦、車用的PCB需求逐漸縮小,市場僅靠Apple產品、伺服器及網通等產品需求支撐,第三季可能不若往日暢旺。</p><p><img alt="" style="width: 492px; height: 417px;" src="/upload/pic/2022121410323612.jpg" /></p><p>「雖然目前情勢如此,但是長遠來看, 台灣的電路板或電子資訊產業擁有強大的全球競爭優勢及韌性,因此可望將危機化為轉機,更上一層樓。」李詩欽理事長提醒台灣資通電子及半導體企業,應多加注意地緣政治因素,加緊海外布局;新興產業包括電動車及醫療科技產業供應鏈的建置,也是刻不容緩之事;軟硬整合生態鏈的創建及平台解決方案的提供,更是攸關台灣產業往後的競爭力提升。</p><p>李詩欽理事長強調:「希望產業彼此之間可以加強合作,善用台灣的產業聚落優勢,一起度過驚濤駭浪,繼續鞏固及提升台灣資通訊電子產業的全球地位。」</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九大主題館<br />揭示產業趨勢及最新應用</strong></span><br />2022年TAITRONICS及AIoT Taiwan,攜手台灣電路板協會的「台灣電路板產業國際展覽會(TPCA Show Taipei)」,以「台灣國際電子製造聯合展覽會」模式展出。從現場熱度來看,可以發現雖然疫情仍在,且全世界被通貨膨脹及世界總體經濟不確定性的陰影所籠罩,但是大家參與本屆TAITRONICS及AIoT Taiwan的熱情十分強大,展會現場重現往日人潮。</p><p><img alt=""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359px;" src="/upload/pic/2022121410325148.jpg" /></p><p>縱然全球經濟前景不佳,科技發展步伐依舊向前行。2022年TAITRONICS及AIoT Taiwan的主軸定調為「Creating a new era with advanced electronics」,透過先進電子零組件及儀器設備的展出,我們得以前瞻電子產業的科技新發展。</p><p>會場設有九大符合產業趨勢及最新應用的特色主題館, 包括「雲端物聯網」、「先進智慧顯示生活」、「智慧智造數位創新」、「智慧城鄉創新」、「IisC智慧物聯網」、「智慧電子新創夢想實踐」、「ESG永續」、「再生能源暨儲能系統」及「產業計畫成果」等。巡完九大主題館,就能大致掌握當前最熱門及最受看好的產品及應用,許多創新更是讓人大開眼界。</p><p>「先進智慧顯示生活館」展出許多顯示產業新應用, 其中包括已經外銷至日本博多及福岡的透明顯示螢幕和即時翻譯窗。</p><p>館內各項展示充分顯現食、醫、住、行、育、樂,如何因為先進顯示而變得有所不同。例如在智慧食堂,可以體驗零觸控點餐;在復健醫護中心,則能了解醫護人員如何透過AI翻譯櫃檯與帶長輩就醫的移工順暢溝通。</p><p>台灣雲協設立的「雲端物聯網主題館」則集結三大電信商、研華、佳世達、工研院等16家廠商或法人單位,展出18項技術,並融合5G應用、AI雲、供應鏈資安、以大帶小加速數位轉型、迎接6G的通訊技術等五大主軸,成為2022年AIoT Taiwan展中最盛大的主題館之一。</p><p>展示亮點之一為中華電信的「5G嬰兒遠端智慧監測系統」,此產品可以藉由藍牙配對取值,即時上傳新生兒的血氧、心率、體溫紀錄, 結合陽明交大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中心AI分析, 即時回饋血氧趨勢預測, 減少不必要的看診及接觸,在疫情影響與少子化的時代,利<br />用科技細心呵護每一個新生兒,將是未來趨勢。</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研華則是<br />展出私有雲解</strong></span><br />決方案「WISE-STACK」, 內含符合NISTSP 800-193資安規範的5G多接取邊緣運算伺服器與A I 框架, 能把自助便利的「機器學習作業(MLOps)」應用於不同領域,例如智慧製造、傳產智慧化、能源環保、智慧醫療、智慧城市等領域,達到數位轉型目標。</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創新開花結果<br />未來充滿想像</strong></span><br />同時出現在「智慧電子新創夢想實踐館」與「IisC智慧物聯網主題館」的開酷科技,則是展示出全球首顆雷達手勢辨識感測系統單晶片方案──K60168系列。</p><p>該展示呈現適用於個人消費性電子產品與AIoT裝置的手勢控制解決方案,包括結合懸浮手勢辨識技術的骨傳導運動耳機、頭戴式耳機,以及K60168模組在AIoT裝置上的應用等。據開酷科技現場人員表示,消費性電子、智慧家電與AR應用相關業者,對K60168方案展現高度興趣。</p><p>開酷科技期望透過系統級AI雷達感測方案,將懸浮手勢辨識技術實現於工業、個人消費性電子產品與物聯網等設備,並賦予雷達感測應用智慧感知的能力,提升用戶體驗。</p><p>值得一提的是,出現在「智慧電子新創夢想實踐館」的展覽, 讓人對於未來充滿無限想像,包括錸新科技的「毫米波感知安全輔助系統」、捷揚航電的「遙測照相系統」、城諾智能的「四合一空氣清淨與UVC滅菌機」、聚典資訊的「智能辨識促銷系統」、麗鴻科技的「防爆安防燈具」、美維科技的「智慧照護系統」,以及寬緯科技的「水聚寶」等。</p><p>其中,錸新科技的「毫米波感知安全輔助系統」,集結圖像與毫米波雷達傳感器,讓移動車輛/機器人/無人機在惡劣環境下,精準偵測周圍汽車、機車、行人等行進方向和速度,並對周圍的危險目標進行預警,實現ISO 17387駕駛安全輔助。</p><p>寬緯科技的「水聚寶」則是一個智慧養殖監測與控制平台。該公司專注於「物聯網」系統開發與相關智能養殖市場應用,透過使用感測器、電腦/智慧型手機、雲端及大數據等科技,優化漁業、農業的生產及物流。</p><p><img alt="" style="width: 492px; height: 359px;" src="/upload/pic/2022121410330917.jpg" /></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機器人吸睛<br />元宇宙體驗大排長龍</strong></span><br />此次展覽中,凡是與機器人有關的展示往往能夠吸引參觀者駐足,像是凌羣電腦展出機器人頗為吸睛。</p><p>凌羣展出智慧型服務機器人Ayuda及防疫守門員Ayuda Cute。外型討喜的Ayuda Cute除了提供防疫功能外,也可客製化互動方式及內容,是現場詢問度很高的產品。台灣松下展出的倉儲揀貨機器人,由於搭上智慧工廠浪潮,因此現場可見多組客戶熱烈洽談。</p><p>另一個也很能引起參觀者興趣的展出為元宇宙相關應用。北科大元宇宙X R 研發中心展出虛擬拳擊訓練機、銀髮組復健及和緩運動器,以及甫於加拿大奪得大獎的多元宇宙穿越創作機。會場可見北科大攤位前出現排隊長龍,等待體驗拳擊訓練機。</p><p>此次展覽首次導入AR導覽及數位典藏技術,也具體展現這些新科技的多元應用。展覽主辦單位與原人科技合作提供AR導覽,參觀者透過手機即可清楚看到各展區位置,另外製作展覽數位典藏,打破以往實體展覽在展後就要拆除的限制,展覽內容不僅可以永久保存,未來也可持續於網路上推廣,是展覽產業後續發展的一個里程碑。</p><p>此外, 展覽期間舉辦的「2022 AIoT 應用論壇」, 則邀請工研院、西門子、微軟、Rockwell、廣達、凌華科技、遠傳電信等國內外重量級企業,同台深入探討元宇宙技術在智慧製造上的應用,並延伸到AR/VR等最新科技,以及呼應B5G及次世代通訊發展趨勢。論壇共吸引377位國內專業人士與會。</p><p>電子展期間舉辦半導體科研青年論壇、產業小聚系列論壇(低軌衛星應用、智慧運具、數位醫療)、台印度電子產業供應鏈媒合會、通訊產業論壇、數位轉型楷模獎頒獎暨成果發表、5G數位轉型技術產業鏈共創研討會等近20場活動,並邀請國外媒體包含日本電波新聞、韓國產業日報及電子部品來台採訪報導。</p><p><img alt="" style="width: 492px; height: 359px;" src="/upload/pic/2022121410332820.jpg" /></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指標性廠商共襄盛舉<br />勾勒產業新發展</strong></span><br />參展廠商方面,今年展覽聚集許多指標性廠商與會,包含固緯電子、致茂電子、凌羣電腦、力群電子、圜達實業、擎宏電子及台灣松下電器等。</p><p>其中, 固緯電子展出新能源、汽車電子ISO 16750-2、電池充放電及Metaverse測試方案等,一如往年吸引許多參觀者,現場洽談氣氛熱絡。固緯的「新一代Metaverse電池解決方案」,只要透過連網設備,將數據儲存在元宇宙暫存中心,再配上一台手持式裝置,產線工程師就能輕鬆完成一條電池充放電測試程序。</p><p>致茂電子則展出針對電動車、儲能應用的新能源測試解決方案。致茂此次參展首度展出「4 in 2」的方案,62000D系列和61800系列兩台設備,整合雙向電源、直流回饋負載、電網模擬器、交流回饋負載等四台設備的功能,適用於雙向車載充電器、光電/儲能逆變器及直流充電樁等電力轉換裝置測試,以實現節省體積空間、節能減碳的目的。</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擺脫疫情陰影<br />重回國際舞台</strong></span><br />國外廠商亦前來共襄盛舉,包括二度參展的日本長野縣產業振興機構率CLEANVY與Nihon Micron兩家日商參展,現場攤位詢問人潮不斷,CLEANVY表示考慮2023年持續參展。來自美國的Uniquify提供新穎的AI技術,在展覽期間吸引許多買主目光,Uniquify對於首度參展成效十分滿意,表示展後將積極聯繫潛在客戶爭取商機。</p><p>其他還有印度、德國、波蘭、墨西哥、斯洛伐克、香港等國外企業踴躍參展。首度來台參展的波蘭商TME吸引不少日本及韓國買主洽談,該公司相當肯定此展會作為國際交流平台的角色,表示2023年會繼續參展。</p><p>助力台灣廠商持續拓銷海外市場,展覽期間亦辦理多場線上加線下一對一採購洽談會,邀集美國、土耳其、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亞、波蘭等買主參加,促進買主與業者交流。</p><p>終於,TAITRONICS及AIoT Taiwan擺脫疫情影響,重回國際舞台。展望2023年,即使全球經濟前景仍然黯淡,但可以預期台灣業者於高效能運算、5G、車用電子、低軌衛星、半導體等領域競爭力將持續增強,在明年的TAITRONICS及AIoT Taiwan,台灣將展現更耀眼的成績。</p> 2022/12/14 上午 10:34:19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半導體5G 關鍵技術開發產業鏈共創研討會 - 5G應用特性需求 帶動半導體產業生態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隨著更多地區的5G應用進入商轉,5G市場用戶快速增加,愛立信2021年第二季行動趨勢報告指出,5G用戶數2021年底可望接近5.8億,是史上普及速度最快的行動通訊標準,5G創造的產值也因此節節升高。</p><p>依據IHS Markit報告統計,到2035年,5G價值鏈帶動將創造3.8兆美元的經濟產值,帶動2,280萬個的相關就業機會。近兩年的疫情影響,更讓行動通訊成為少數不受影響且成長更為迅速的領域, 高畫質影音、遊戲、車聯網、工業物聯網等, 也分別在消費性與產業應用持續發展,2021年第一季每月行動網路數據流量就高達66EB,且成長不見停滯。</p><p>值得注意的是,3GPP預計於2022年上半年完成R17版本的制定,5G發展可望進入更為高速的成長階段,不管是在B2B與B2C領域,在5G獨立組網與高頻毫米波服務逐步上路的情況下,5G主流應用可望將帶動更多包括關鍵零組件、終端與服務的商機。</p><p>由經濟部工業局指導的「半導體產業人才創能加值計畫」,因此委由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以及新通訊元件雜誌/新電子科技雜誌舉辦「半導體5G關鍵技術開發產業鏈共創研討會」,邀請半導體產業、5G龍頭大廠及相關產業鏈業者與學界專家,深入剖析下一階段5G研發重點與應用開發對策,希望能幫助業者成功搶占下一波5G市場創新商機。</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5G 創新進展的未來</strong></span><br />高通通訊科技技術行銷總監江昆霖指出,5G無線通訊技術由於可用於所有的頻段,低頻段可與LTE並存,提高人口裝置覆蓋率,中高頻段則可增加網路的容量與頻寬,因而可運用於一般大眾,在不同的地區適用更多不同的產業,來促進經濟成長。</p><p>尤其發展到毫米波階段,因為會有更大的頻寬(10Gbps),更低的位元傳輸成本,更好的傳輸效能與低延遲,容納更多的連線需求,江昆霖認為,5G對於人口稠密的都會區、交通樞紐、展演等特定場域,將可提供更好的服務。</p><p>江昆霖指出,5G所帶動的數位轉型橫跨了幾乎所有的產業,也為這些產業創造許多的機會,有機會重新定義許多的商業模式與服務,豐富人們的生活。如為了在未來塑造更有效率、更安全、更節能的智慧交通與駕駛體驗,高通為此推出了一個高度整合的新世代數位車用平台,整合了許多關鍵的無線通訊技術和行動運算技術,也因此創造出超過十倍的晶片需求和軟體開發的商機。</p><p>因為5G實現更多創新的應用,連結到雲端的邊緣智能運算裝置的需求也跟著大為增加。從穿戴裝置到新一代的消費電子產品,包括各式的Drone、陪伴型機器人、娛樂產品,兼具社交與諮詢功能的運動保健器材,江昆霖指出,未來的5G消費市場裝置,不只要兼具行動力、生產力、安全性,還必須兼顧企業永續經營所需的節能環保競爭力。</p><p>至於大多數人聽過最多的5G應用,莫過於AR及VR等XR技術。江昆霖指出,除了在智慧工廠應用外, X R 技術在時尚零售產業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消費者將能及時地看到眼前有興趣的物品的可選顏色、尺寸、折扣,連店家都能受惠於利用AR進行即時的倉儲管理。<br />而在工業應用領域, 結合5G Private Network 的智慧港口,可以進行智能監視與巡檢,提供主動即時的倉儲管理、運輸管理、港務管理等應用, 高通也偕同ASE、CHT、Compal、Sercomm、Altek等國內廠商,實現了世界第一座5G毫米波智慧工廠,運用5G與行動運算技術,導入了AR遠端修機,360度具有ondevice AI的產線巡檢,和AR的水循環利用教學等,預期5G技術平台會是未來十年的創新平台。</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5G 應用引發快閃記憶體<br />新一波商機</strong></span><br />旺宏電子市場行銷處資深處長林民正指出,5G因為具備最高網速可達20Gbps的「超高速」、1,000 X 的容量提升的「高頻寬」、1,000億+的連接支持「多連結」、1ms以下的「低延遲」及十年電池續航力的「低功耗」等五大特色,可以同步呈現遠端的人或物的真實影像,提供身歷其境體驗360度環繞影像,實現比4G體驗更好的萬物互聯,帶動了包括網路直播、雲端遊戲、海量物聯網等更多的產業商機。<br />林民正表示,因為5G的高速特性,可以傳輸蒐集分析更多的資料,讓AI應用可望更為普及,如農業已經開始將AI及5G應用在自動農耕機、無人機及倉庫管理。</p><p>但林民正也指出,一旦有更多的資料在第一時間送上雲端時,就必須解決數據可能塞車的問題,也因此會帶動快閃記憶體未來的市場需求。</p><p>如5G大型基地台的快閃記憶體需求,相較4G基地台幾乎增加一倍;5G及邊緣運算應用對快閃記憶體的需求也會跟著增加,尤其在安全性需求如加密標準的提升,將會是未來的發展重點;儲存裝置的趨勢也會因此增加對快閃記憶體需求,以提升資料運算速度以及儲存的便利性。</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5G RF 的半導體技術前景</strong></span><br />台積電RF and Analog業務開發資深處長段孝勤指出,隨著各種應用的普及,數據傳輸量在未來五年內將增長三倍,其中大部分的增長將來自5 G,預計在2026年,通過5G的流量可望超過50%,也因此帶動無線產品相關晶片需求的商機。</p><p>段孝勤表示,目前無線產品的晶片技術整合發展趨勢,主要是以cellular RF、Wi-Fi和 TWS Bluetooth為主,功耗、矽晶片面積和數位電路整合度是主要的挑戰,才能面對更為複雜的應用。</p><p>如eCall倡議計劃在所有車輛中部署安裝可以在發生嚴重交通事故時,會自動撥打國際求救電話(112),同時還可通過無線通訊傳送安全氣囊展開和撞擊感測器資訊,以及全球定位系統(GPS)或伽利略定位系統坐標到當地應急機構的裝置。</p><p>而要實現前述如此複雜的應用,段孝勤認為,晶片設計公司和矽製程提供者如台積電,需要高度的合作來深化晶片的設計和創新製程技術,如台積電的射頻和模擬技術,會建立在經過生產驗證的邏輯工藝平台之上,以滿足5 G射頻收發器和無線連接應用,對功率和面積擴展不斷增長的需求,同時也會針對5G毫米波射頻前端和毫米波汽車雷達相關產品進行優化,持續完善射頻和模擬技術產品,才能支持5G相關應用的創新,加速業者產品成功打進市場的速度。</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5G 產業需要更為安全的<br />晶片解決方案</strong></span><br />華邦電子陳光輝處長表示,5G應用帶動物聯網科技的蓬勃發展,但也因此成為駭客攻擊的目標,光是2021年上半年,物聯網設備遭受攻擊的次數就多達15億次,幾乎是前年同期的兩倍。值得注意的是,由於98%物聯網設備通訊沒有適當的加密,平均每個資安事件的損失金額高達424萬美元,因應日益高漲的資安威脅,陳光輝認為,我們需要一種可用的方法來識別物聯網設備的安全能力,以適應處理大量物聯網產品和相關資安認證框架。事實上,包括歐盟、美國及UK,以及產業界如汽車業、金融業,目前都已經在制定物聯網產品的資安認證相關規範,因此未來的物聯網產品不管是要賣到哪個國家,都會面臨產品是否符合該國資安認證規範要求的挑戰。</p><p>陳光輝指出,由於物聯網產品在設計及測試階段,就必須考慮資安認證規範,產品上使用的半導體晶片如快閃記憶體,也會需要通過資安認證,才能幫助客戶業者專注業者本身專長的項目,也可以加速資安認證的彈性及流程。</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氮化鎵半導體<br />在5G 應用的未來</strong></span><br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院長張翼表示,5G應用因為需要適合高頻、高功率的元件,讓具有寬能隙、高崩潰電場、高電子遷移率等特性的氮化鎵(GaN),得以脫穎而出,成為5G通訊時代的半導體重要材料。</p><p>張翼進一步指出, 氮化鎵的能隙為3.42eV,而矽的能隙為1.12eV,氮化鎵元件因此能在比矽元件更高溫的環境下工作,而且有更高的崩潰電場,能在比矽元件更高的操作偏壓條件下運作,同時也因為擁有較低的導通電阻,更適合高頻、高功率元件的應用,而且氮化鎵元件導電層(Channel),不像矽、砷化鎵元件需要摻雜。</p><p>過去由於氮化鎵製程技術較為複雜,因此早期主要都是不在乎成本問題的領域如軍方才會使用,但因為氮化鎵射頻元件暨相關模組,已被視為5G及其他新興高頻、高功率的應用中最具省電和工作效率的產品,也是實現未來綠色產品的戰略物資,已讓氮化鎵射頻市場快速發展,已經重塑整個射頻功率產業。截至2018年末,射頻氮化鎵整體市場規模已接近6.45億美元,同時在各個市場的滲透率,尤其是電信和國防應用市場,均具體展現了複合年增長率超過20%的實質突破。</p><p>張翼認為,隨著5G大規模商用的到來,高頻高功率氮化鎵市場將會在2020~2025年期間獲得一輪爆發增長,進而隨著毫米波技術的應用普及實現需求穩定,預估射頻氮化鎵整體市場規模將在今後五年達到20億美元以上,相關業者必須設法掌握核心領先技術,並配合現階段即將起飛之市場契機,積極投入與布局,更進一步與國內半導體產業特有的關鍵競爭力結合,台灣將更有機會成為下一世代的氮化鎵產業領頭羊。</p> 2022/4/1 上午 11:13:24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整合台灣產學能量 強化產業競爭力 - 無人機應用廣泛 全球目光焦點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在感測與通訊等相關技術帶動下,目前無人應用範圍日益擴大,除軍事用途之外,也被大舉應用在農業、商業等領域,根據工研院的分類方式,可分為資訊蒐集平台或工作輔助應用、物品運送(物流)、通訊/網路中繼站及空中控制系統等。目前各國政府正透過鬆綁法規方式,鼓勵新創公司投入相關應用實驗,期盼在未來無人機時代來臨之際,能搶先取得市場主導地位。</p><p>為協助台灣無人機產業接軌國際趨勢,在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贊助下,台灣無人機應用發展協會與台灣區電電公會台灣無人機產業聯盟攜手合作共同主辦「2021台灣國際無人機產業高峰論壇」。本場活動邀請多位專家到場,分享國際趨勢、各國無人機法規等,也吸引眾多專業人士以實體、線上等方式參與此盛會,期盼藉此掌握高達千億美元的商機。</p><p>台灣無人機應用發展協會理事長馮渤表示,「過去幾年無人機應用日益廣泛,無論在農業、軍事、商業等領域,都有非常長足的進步,儼然成為最重要的創新科技之一。我們已連續六年舉辦台灣國際無人機產業高峰論壇,亦與15間大學建立合作關係,本屆活動也很高興能與電電公會合作,藉此與電子電機產業建立合作關係,共同為推動台灣無人機發展盡一份心力。」</p><p>台灣區電電公會台灣無人機產業聯盟總召集人游文光説,智慧車、無人機都是將近年非常熱門的議題,兩者之間最大共同點都在於必須仰賴先進的晶片。近兩年在疫情影響下,全球面臨非常嚴重的晶片荒,汽車產業更因為先前砍單關係,導致現今陷入無晶片可生產的困境。在此狀況下,許多國家都緊急向台灣求援,也凸顯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的地位,台灣半導體產非常完整,涵蓋設計、封裝、製造等環節,在半導體晶片應用日益廣泛下,未來台灣在國際市場地位將更形重要。</p><p>民航局飛航標準組檢查員黃元宏表示,因應遙控無人機活動漸增,已嚴重影響飛航安全,民航局於是搶先全球,著手增訂遙控無人機專章及相關授權法規命令修法工作,以及遙控無人機的術科考試,期盼在兼顧安全、商業需求下,確保遙控無人機使用過程中的安全。</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燃料電池加持<br />無人機續航力暴增</strong></span><br />在國際走向分工合作下,中國大陸在商用無人機領域有非常突出成績,在全球市場保有領先地位。</p><p>只是隨著中國大陸製產品屢屢被爆出有資安疑慮,加上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之後,美國全力推動去中化政策,無人機自然也涵蓋在其中。因此,美國頻頻向台灣、日本、韓國等詢問,目前無人機產業發展的現況,期盼能取代中國大陸的市場地位。因此,若台灣不加速整合產業力量,加速投入在無人機領域的研發工作,恐怕將把此龐大商機將讓給日本、韓國等業者。</p><p>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美洲產業合作組副組長石育賢表示,目前鋰電池能量密度僅能達到150~200Wh/kg,在現今不同任務導向中,航時飛行對無人機技術是一大挑戰,而燃料電池技術可望將此值提升三倍,滿足未來長航時的商業應用需求。工研院成功整合燃料電池與無人機系統進行多次試飛,2019年底創下燃料電池四軸無人機,酬載五公斤連續飛行130分鐘的紀錄。</p><p>2020年燃料電池直升機通過民航局特種實體檢驗,最大起飛重量達30公斤,並完成一系列跨海飛行測試,包括宜蘭烏石港至龜山島來回飛行、澎湖馬公至望安島來回飛行任務。2021年完成海拔3,200公尺的緊急藥物運送拋投測試,凸顯燃料電池無人機的穩定性與應用價值。</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泰國推優惠政策<br />吸引外資進駐</strong></span><br />隸屬東南亞國家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的泰國,全國人口接近7.000萬人,長期以來的整體經濟表現非常穩定,2018年出口產值成長6.3%、2019年成長4.8%,向來是國際企業相當喜愛的投資標的。儘管2020年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2020年整體經濟表現衰退8%、出口金額也減少5.9%,不過隨著疫情受到控制、疫苗接種普及率攀升,泰國政府在促進旅遊業之外,也透過多種政策吸引外資進入,期盼重振泰國經濟。</p><p>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BOI)特助馬堅泰表示,目前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為各種BCG相關的投資項目提供獎勵措施,特別是資訊科技、生物技術、生物化學、沼氣與生物質能發電、食品與動物飼料生產、能源服務公司(ESCO)及資源回收設施。如台商若是在當地設立生產基地,若僅有從事設備生產、組裝時,免稅優惠可能在三~五年左右,但是若有增加研發項目,則有機會獲得八年以上的免稅優惠,是非常值得台商設廠時列入評估的做法。</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印度扶植新創<br />強化與台灣合作</strong></span><br />2020年全國GDP達到2.59兆美元的印度,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儘管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經濟衰退幅度達7.7%以上。不過隨著疫情受到控制,印度政府為振興疲弱經濟,提出企業及個人減稅措施及金融財政改革方案,加上全球積極尋找中國大陸以外的生產基地,預估2021年經濟成長率可達7%以上。印度擁有極為優異的人才,其新創企業生態系規模排名全球第三,受印度商工部之輔導及認可之新創企業計28,000家以上,總值逾1,000億美元。</p><p>Tech Mahindra台灣區總經理Mr.A shwin Prasad說,Tech Mahindra Limited是印度前三大科技公司,目前於全球一百多個國家擁有二十萬多名員工,在多個領域均處世界領先地位。我們於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台灣等地設立Makers Lab,培育不同領域的科技人才,如量子計算、人工智慧、太空科技、無人機等。在台灣也與國立中正大學合作設立Makers Lab,期盼運用台灣人才與技術能量,提升公司整體研究能量。</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印尼借重台灣能量<br />建立無人機執照規範</strong></span><br />印尼與台灣之間的合作緊密關係,不光是許多設立海外生產基地的重要據點,兩國在教育方面合作多年。如2018年工業局與全世界最大的回教教士協會Nahdlatul Ulama(NU)簽署「台灣印尼未來學習合作」備忘錄,同時攜手台灣十家國內業者共同與印尼高教部司長建置第一間示範據點-Trisakti大學智慧教室。此外,而EMLIKU則是由NU(伊聯)聯合與當地台商、科技公司等組成的經營團隊,致力於印尼教育科技的開發與大型建置案合作。</p><p>Emliku執行長郭芳仁説,印尼對於無人機產業發展也非常注重,有意要制定相關課程、執照。所以透過與中原大學、資策會合作,引進台灣產學能量,協助主管機關制定相關制度與規範,也深化兩國之間的合作關係。</p><p>台灣擁有發展無人機產業的先天優勢,無論是法規、製造能力等都已具備,若產業之間能緊密合作,配合政府政策、電電公會能量,將有望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取得領先地位。</p> 2022/3/30 上午 09:44:25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交好棒、接好棒、跑好棒 - 建立共識 讓家族與企業永續傳承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根據台灣董事學會公布的《2021華人家族企業關鍵報告》,台灣上市櫃公司70%是家族企業,總市值占了六成,顯見家族企業的興衰,左右著台灣經濟的成敗。然而,KPMG安侯建業出版的《以家族之名》,指出台灣家族企業由二代主動發起傳承不到4%,且傳承時機往往太晚,讓傳承更加困難。</p><p>為培養新一代企業家接班思維與能力,由電電公會企業會員二代組成的「青年企業家委員會」(簡稱電青會)於日前舉辦兩週年慶暨座談,邀請森崴能源總經理胡惠森分享綠能商機與創業心得,以及由兩位青年企業家─華城電機總經理許逸德、憶聲電子董事長彭亭玉現身說法接班過程,透過經驗交流,讓家族與企業永續傳承。</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思未來、拚創新<br />持續發展「第二曲線」</strong></span><br />近年因疫情影響,全世界都受到衝擊,擔任座談引言人的中原大學教授呂鴻德認為,「不要浪費每一次的危機!當大家抱持悲觀看法時,反而要用樂觀的態度去看待未來,『思未來、贏未來、謀未來』。」</p><p>台灣過去都是父執輩打下的江山,下一個階段將由二代、三代拿起棒子繼續往前跑,「交好棒、接好棒、跑好棒」,一代一代傳承,找到未來趨勢。NVIDIA全球副總裁暨台灣區總經理邱麗孟曾提及「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 ve)對企業成長發展的重要性,有些產業會隨著環境變化而沒落,但新的產業會不斷地出現,企業領導人必須擁有比別人更敏銳的洞察力、營運與應變的能力,才能成功地從第一曲線(傳統業務)跨入第二曲線(新的業務),成為未來的贏家。</p><p>如何掌握未來趨勢?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說:「人生就像滾雪球,而影響雪球大小的因素有二,夠長的坡道和充足的雪量。」呂鴻德提及,夠長的坡道代表的是時間,以產業趨勢來看,綠能題材在未來50年都不會變;厚雪是指市場需求,例如歐美及中國大陸都積極布建充電樁,電動車相關商機更高達5,000億美元。他進一步指出,「光賣產品只能做到十億而已,形成平台能創造百億商機,建立生態系統能做到千億級的規模。傳承還要『共好』,連結要共存、跨界要共享、創新要共研,透過電青會與友會建立交流平台,資源共享,進而帶動產業躍升。」</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抓趨勢、求永續<br />「道、天、地、將、法」</strong></span><br />擁有三十多年創業經驗的胡惠森, 投資成立過三十多家公司, 跨足的產業涵蓋國貿、娛樂、生技、電子等,森崴能源是他投資的第二十三家公司,2012年剛接手時,累積虧損達新台幣8,700萬元;接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公司的發展戰略,看好潔淨能源為未來趨<br />勢,森崴致力於太陽光電、陸域及離岸風電、小水力發電及燃氣電廠的開發、興建、運轉、維修、節能、儲能等,並打造綠電售電平台,形成所謂的「光風水氣大平台」,建立無可取代的地位。</p><p>胡惠森認為,投資時要先判斷「你是蟲還是鳥?」因為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起的蟲兒被鳥吃,如果你確定這個產業是蟲,千萬就緩一緩;如果確定你在產業的定位是鳥,就趕緊飛起來。</p><p>其次要符合「道、天、地、將、法」──道,做任何產業要先思考符不符合世道?整體環境氛圍對這個產業是期待還是唱衰;天,這個產業在國際間是得到政策支持,還是所有的法律都是在限制你;地,有沒有接地氣?台灣對這個產業是歡迎還是無感;將,有沒有人幫你打仗,跟著你一起成長;法,在打仗過程中有沒有方法、制度、內控。</p><p>更重要的是「一粒小水滴,如何不乾枯?」中小企業就像小水滴一樣,太陽大一點就被蒸發了,唯一不乾枯的方法就是要融入大海裡,也就是進到資本市場讓公司上市或在集團內創業。森崴能源在2021年11月掛牌上市,目標是在2 0 3 0 年前帶動旗下包括富威電力、浚喆、欣鑫天然氣及世豐電力四家公司上市,實現「保護地球、永續發展、綠能減碳、潔淨能源」的目標。</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使命感、價值觀<br />透過傳承融入企業DNA</strong></span><br />企業傳承最難的不是技術,而是價值觀、企業文化等無形資產。許逸德提及,文化傳承要長久,父親(華城電機董事長許邦福)在幾件事情下的功夫很深,包括他把工作上會遇到的所有事例都寫成教案;在開會前要宣讀扶輪社「四大考驗」──所想、所說、所做的事,是否一切屬於真實?是否各方得到公平?能否促進親善友誼?能否兼顧彼此利益?之後再念「三心」,凡事有心就有解,企圖心、責任心與謙卑心。</p><p>華城在2 5 年前成為奇異(GE)在台灣的主要供應商,父親也提到要將GE的「六標準差」(Six Sigma)當成宗教來信奉,依照DMAIC(定義、測量、分析、改善及控制)的步驟、流程,作為組織管理的DNA,為客戶、員工、股東、社會等利害關係人創利造福。</p><p>彭亭玉也提到,對父親(憶聲電子集團創辦人彭君平)那一輩來說,身教更重於言教,很多事情要靠自己意會。舉例來說,父親一直強調「四滿意」的經營理念,也就是員工、顧客、股東及社會滿意,以及「六大精神」(熱誠、品格、服務、行動、創新、回報),對她來說,品格代表的是使命感與無私的看待所有的人事物,也是父親傳承給她最寶貴的資產。</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立戰功、建共識<br />讓家族基業代代長青</strong></span><br />KPMG曾做過一份調查,台灣家族企業中近九成以子女為優先考量,但交棒的上一代與接班的下一代對傳承想法有不小落差,從而衍生代際衝突的可能。彭亭玉提及,因自己接受的是MBA教育,事事都講求PDCA(計畫、執行、查核、行動),但對父親來說完全不成立。後來她領悟出一個道理,「在父親的創業歷程中P都自己做完,因此要去了解而不是質疑他的P,然後你去D,他要先看到D的成果是達到他的要求,接下來才會認可、接受你的P。」</p><p>此外,換位思考、良好的溝通也有助於減少及化解衝突。</p><p>進入公司二十多年,從基層做起的許逸德分享多年來的五大心法,第一要認命,不論是否回到家族企業,都是自己的選擇,既然決定要待下來, 這是你的船,你就要讓它成為最好的那一艘。第二要認分, 大才要先小用,小用好用才能獲得大用,要耐得住壓力。第三要認清,其實家族( 父親) 就是你的關鍵資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走的更遠。第四要惜福,感恩知福,就可以擁有比別人更高的幸福感受。第五要立戰功,透過績效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建立戰功後,有機會更上一層樓時,還要考慮所有利害關係人的共同利益,建立共識,才能夠讓家族企業基業長青。</p> 2022/3/21 上午 09:20:27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更高頻寬及更低延遲 - 5G技術奠基 元宇宙成型在望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元宇宙究竟為何?對於這個問題,亞太電信資深協理楊騰達指出部分答案其實就在過往電影裡,例如在《駭客任務》中,揭示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是並存的;在《全面啟動》這部電影中,則出現人類會在虛擬世界中迷失的情節;《一級玩家》所創造的虛擬遊戲世界,更被許多探討元宇宙的文章直接借用描摹元宇宙面貌。</p><p>從這些電影出發,元宇宙基本上可被視為虛擬與真實世界的交會。</p><p>也有人提出,元宇宙是人類生活所有事物的總和,包括娛樂、夢想、恐懼,而VR、AR、IoT、Web是實現的模式。另也有人從務實的角度來定義元宇宙,「元宇宙是一個昂貴的網路,需要算力和硬體的支撐。」</p><p>此外,當Apple執行長Tim Cook被問到元宇宙時,他不想幫Facebook炒熱這個話題,所以毫不留情劈頭回答:「我不討論這個議題,但是我要強調AR(擴增實境)是非常重要的技術,將能開創許多全新且有趣的應用。」</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不只是一種遊戲<br />是另一個人類世界</strong></span><br />根據這些看法,楊騰達歸納出元宇宙的元素大致包括:基於AR、VR、網路、3D等技術而建成;提供分享、社群功能;數位分身為即時存在,彼此之間能夠互動;使用者在元宇宙能夠進行創造;必須與實際生活面向有所結合,以及這是一個單一平台。簡而言之,元宇宙是持續性數位實現,由大量訊息和活動結合,強調從任何地方皆能連結到元宇宙。</p><p>也就是說,真正的元宇宙並非只是一種遊戲,而是做為人類生活的一種介接,實體生活中的娛樂、工作、社交都在這個平台上進行,「隨著元宇宙繼續發展,未來我們的世界除了實體世界,還會同時存在一個虛擬世界,兩者之間會有模糊的地帶,可能是電子商務、經濟交流,或者是一如電影情節,元宇宙中發生的事情,也會影響到實體世界中的你。」</p><p>現在,許多企業已開始打造自己的元宇宙,例如微軟公司(Microsoft)將推出自家概念版本的元宇宙,微軟正在測試的第一個元宇宙產品,是主打能提供數位化身功能的Teams聊天與會議程式的一個版本,讓企業能創造元宇宙空間、員工能在其中開會。</p><p>這項技術利用微軟的混合實境(MR)平台Mesh,使用者透過包括微軟HoloLens在內的各種頭戴式裝置獲得AR和VR體驗。</p><p>這些產品的出現,代表人類已經開始邁向元宇宙,雖然距離真正的元宇宙,也就是人們能在網路上重新創造整個生活的未來世界,但總是開始起步了。</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虛實融合 進階至「全息宇宙」</strong></span><br />元宇宙的進程及步驟又是如何?整理華為的看法,是將元宇宙分為了三個階段:現在、進行中以及未來。</p><p>現在的元宇宙,是指Facebook推出的Horizon Worlds此類遊戲,這可說是Meta 對其元宇宙理念最直接、最具象化的服務,簡單來說就像《一級玩家》的世界觀,也是《Minecraft》、《Roblox》集合版,讓玩家可以在一個開放的3D VR環境充分互動、遊玩。</p><p>現階段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算力,以Horizon Worlds而言,同時支撐五萬人在線上進行即時性互動,就幾乎耗盡了AWS的算力。因此就現階段而言,元宇宙所能提供的體驗基本上是影像、廣告。</p><p>到了第二階段,也就是進行中的步驟,則是虛擬和真實的融合。在現在的元宇宙中,虛擬和真實基本上是分開的,若要到達虛實融合,則在VR、AI、算力方面必須有更大的突破,也就必須仰賴5G、6G的導入,讓虛擬裝置得以無線化。</p><p>到了第三階段,終極未來的元宇宙,華為將其稱為全息宇宙,當中的關鍵是腦機接口,透過接口,將人體直接與元宇宙連結在一起,華為宣稱將在2050年實現。</p><p>在全息宇宙中,腦機接口將徹底打破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界線,無須透過其他裝置,人類能用自己的手、眼、耳去感受遊戲中的一切,虛擬世界成為第二個世界,人類甚至可能真正地居住在虛擬世界中,可以預料屆時也將衍生出許多法律、倫理方面的爭議。</p><p>另從Nokia的角度來看元宇宙,認為現在的元宇宙可以透過4G、5G支撐;第二階段的元宇宙出現ARCloud的運用;最後階段則是雲端、系統、邊緣運算,每個環節都需分攤運行能力,不將運行壓力都放在某一終端或某一系統上。</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延遲為王 新時代來臨</strong></span><br />在元宇宙的進程中,可以發現在初期階段,元宇宙的運行多仰賴當地端的交換,所以local server的延遲(latency)必須要低。到了需要呈現較佳3D畫面的階段,頻寬需求將大幅提升,包含遊戲所需頻寬會是現在的十倍,也就是5G強調的網速必須要提高。直至最後階段,更是不容許任何延遲。</p><p>延遲是數據在其來源和目標間傳輸所需的時間,通常以毫秒(ms)為單位。楊騰達強調,「當宇宙真正來臨時,延遲是關鍵所在。」也就是「流量為王」的時代將徹底轉變「延遲為王」的時代。</p><p>在元宇宙擴張的過程中,通訊網路傳輸技術必須持續提升。要達到延展實境(XR),提供真正的沉浸感,需要更高解析度,當然就需要更先進的行動通訊技術與視訊壓縮演算法。就現階段來看,正是因為5G能提供更高傳輸速率、更低延遲、更高系統容量和大規模設備裝置連接,所以能支援元宇宙的應用創新。</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電信商積極投入 數位分身大逛「虛擬澀谷」</strong></span><br />基於元宇宙的商機潛力,全球電信商積極投入布局。美國電信商AT&amp;T推出Looney Tunes 5G體驗,由人工智慧驅動的Looney Tunes角色透過壁掛式螢幕與行動裝置與消費者互動。</p><p>目前開始有企業進行試驗,例如運動鞋、化妝品和家具零售商業者打造元宇宙商店,藉由AR應用程序,讓消費者能透過智慧型手機在元宇宙商店中試穿鞋子或在廚房、浴室試用新水龍頭。</p><p>美國電信商Verizon在美國六大城市設置5G實驗室,研究各種5G企業和客戶用例,例如全息投影醫學成像。Verizon並且在上個賽季超級盃期間提供虛擬5G體育場,展示超寬頻5G網路,球迷可透過比賽與NFL球員互動。</p><p>日本電信業者KDDI於2020年推出「虛擬澀谷」,這被視為最早的數位分身娛樂活動與虛擬城市實驗,KDDI並與澀谷區觀光協會、民間基金會澀谷未來設計及相關的54家企業合作,並擴大應用層面。</p><p>2020年10月推出「虛擬澀谷萬聖節」活動,使用者利用數位分身在虛擬澀谷自由移動,參加變裝大會,六天共吸引40萬人參與,2021年10月再次舉辦,技術更精進,分身相似度進一步升高。據悉KDDI將繼續研發,預定2022年春季展開虛擬城市「au版元宇宙」。此外,南韓營運商SK Telecom也推出「ifland」元宇宙平台,專注於虛擬會議空間的打造。</p><p>元宇宙熱潮不歇,隨著5G及往後更先進通訊技術的發展,以及各種創新技術的推動,一個人類文明史上前所未見的新宇宙終將誕生。</p> 2022/3/15 下午 01:11:23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元宇宙蘊藏商機無限 - 驅動軟硬體升級 供應鏈受惠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元宇宙充滿想像空間,也蘊藏商機無數,隨著元宇宙熱度愈來愈高,許多業者也紛紛表明將投入元宇宙應用布局。元宇宙生態圈大致可以分成六大區塊,分別是平台、硬體、支援技術/AI、內容/創作者經濟、系統整合/基礎建設、金流/工具/其他。</p><p>現階段積極搶攻元宇宙市場的廠商,則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其一是直接掌握大量使用者的平台業者,例如臉書、微軟、亞馬遜、遊戲平台Steam等;其二是架構元宇宙基礎的軟硬體廠商,包括NVIDIA、AMD等晶片廠、伺服器廠等。其三則是使用者要進入元宇宙的載具商,包括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設備的軟硬體廠商。</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虛擬實境裝置 成長可期</strong></span><br />隨著元宇宙的推動,可以看到半導體運算效能的提升、低延遲高速網路的覆蓋擴大外,用戶端所使用的VR/AR裝置的普及,也會成為元宇宙產業發展的關鍵,將吸引更多硬體品牌廠商踏入VR/AR市場發展之外,也將促使應用服務商直接或間接地推動硬體市場的發展,根<br />據PwC資料顯示,預估至2030年,AR/VR對全球GDP貢獻可達1.5兆美元,2021年至2030年的年複合成長率高達30%。</p><p>在裝置方面,HSBC預估,2021年全球虛擬實境出貨量將從2020年560萬台上升至1,200萬台,2025年和2030年,虛擬實境出貨量更可高達5,000萬台和1.78億台,顯示虛擬實境成長性可期。</p><p>TrendForce則預估,2021年全球虛擬實境應用內容市場規模總值已經突破21億美元,預估2025年將達83.1億美元,每年複合成長率達40%,2022年全球VR/AR裝置出貨量將上看1,202萬台,Oculus與Microsoft依舊分別占據消費與商用市場的領先地位。</p><p>蘋果今年預期也將發表混合實境(MR)頭戴式產品,這是一款具有先進晶片、螢幕顯示器、傳感器的頭戴式裝置,該裝置將兼具AR和VR功能,可以提供用戶高品質的混合實境遊戲體驗。</p><p>於2015年開始將發展重心轉至切入VR、AR領域的宏達電,近年來加速串聯整合AR、VR與AI、區塊鏈技術,積極發展虛擬實境產品。該公司於2021年10月宣布推出重量189公克,能折疊收納的虛擬實境頭戴裝置VIVE Flow,結合Android 手機使用情境,同時提供完整VR應用內容。</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數據爆炸成長 帶動運算力商機</strong></span><br />元宇宙、5G、人工智慧服務帶動下,全球數據總量也呈現幾何式成長,預期將帶動元宇宙應用的運算力(Computing Power)商機,許多業者紛紛展開相關布局。例如,鴻海集團旗下工業富聯已於日前宣布,將聚焦「企業元宇宙」、「移動元宇宙」以及「社會元宇宙」等三大應用領域,供應5G/Wi-Fi 6基礎設施以及AR/VR的GPU產品。</p><p>工業富聯表示,在元宇宙的基礎設施如5G、Wi-Fi 6/智慧家居/傳感器等產品等項目皆已有穩定大客戶,而運用在專業工作站、桌機、移動裝置、AR/VR、遊戲主機的GPU產品已出貨至全球巿場,滿足大量數據運算需求。其中,Wi-Fi 6相關設備出貨2021年已超過3,000萬套,主要提供給日、韓電信業者及設備商。</p><p>數據中心高速聯網方案亦是工業富聯的強項之一,運用人工智能和HPC所建構而成的超級GPU運算平台,可以提供支撐元宇宙的足夠運算力。此外在人機互動設備上,如智能眼鏡/觸覺、手勢、聲音識別系統/神經介面等項目,工業富聯表示也不會缺席。</p><p>整體而言,元宇宙需要整合多種不同新技術概念,需要處理更多複雜運算,這代表雲端服務業者需要遠比現在更強大的伺服器架構,才能將這些生態完整擺到元宇宙上,且隨著服務的增加與複雜化,元宇宙的資安、通訊、網路頻寬需求也會愈來愈嚴苛,也為伺服器設備與運算元件等硬體供應業者,帶來新一波的成長機會。</p> 2022/3/8 上午 08:48:41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探索氫能源的潛力- 布局潔淨能源 多國加強力道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氫能源,在嚴格定義下,其實並非一種能源,而是能源載體(energy carrier)。相對於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傳統石化能源,在燃燒產生電力之後就消耗殆盡,氫氣燃燒後會排放水(H2O),因此氫能源可以重複使用。<br />簡而言之,氫能並非初級能源,而是一種儲能科技,將化石燃料所蘊藏的能源,或是從其他發電方式得到的電能,轉化為氫氣儲存起來。<br />釐清此定義後,再來檢視氫能源的優點:除了氫氣蘊藏量豐富且容易取得, 例如天然氣、煤、有機物,甚至是水中都可以取得氫氣,不怕匱乏之外,氫燃料電池單位重量所攜帶的能量大、反應產物只有乾淨的水,且燃料電池的效率普遍較內燃機高, 因此堪稱是儲能的上上之選,然而囿於成本過高,導致進展有限。</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製氫方式不同<br />環保與否有別</strong></span><br />氫的來源很多,包括水、生質材料、化石燃料等都能用來製氫。<br />根據製氫過程的不同,氫能源又被分為「褐氫」、「灰氫」、「藍氫」及「綠氫」。<br />目前九成以上的氫氣屬於「灰氫」,主要來自於石化產業鏈,以天然氣水蒸氣轉化法(Steam methane reforming,SMR)製氫,由於製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不符合環保, 因此被稱為「灰氫」;而另一種方法是採用煤氣化法製氫,由於使用煤,會產生更二氧化碳,因此被稱為「褐氫」。<br />至於「藍氫」,其製程同樣採用煤或天然氣等石化燃料,但是會將二氧化碳副產品捕獲、利用和封存(CO2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從而實現碳中和,如此產生得到的氫氣,被稱為「藍氫」。至於「綠氫」,則是透過使用再生電力或核能來生產,是最符合環保訴求的製氫方法,但是以此種方式取得的氫成本極高。</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製氫成本<br />攸關普及速度</strong></span><br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報告,2018 年綠氫只占全球氫產能不到0.1%,主要原因很明顯:灰氫生產成本為每公斤0.9&sim;3.2美元,綠氫的生產成本卻是每公斤3&sim;7.5美元;顯示使用綠氫做為主要工業原料及燃料來源,仍有許多門檻需克服。<br />施羅德投資(Schroders)新近發表的報告則指出,雖然綠氫的價格要比化石燃料所產生的氫貴上許多,但在規模經濟和可再生能源成本不斷下降的推動下,綠氫的成本將急劇下降, 到了2030年,綠氫應該會成為最便宜的生產方法,屆時便不需再堅持使用其他生產方法。這種情況與五&sim;十年前電動汽車和再生能源的情形非常相似。<br />此份報告大膽預測,綠氫可能在十年內取代化石氫氣。鑑於目前綠氫只占氫氣市場的1%,因此發展的潛力巨大。在最好的情況下,綠氫將有100%的市占率,市場規模將因此擴大八倍,這代表2050年綠氫的產量將會達到目前水準的800倍之多。</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美日韓中等國<br />推動氫經濟</strong></span><br />隨著成本逐步下降,氫能源的前景更受看好,許多國家紛紛加強布局力道。<br />在這些國家中,日本堪稱是先驅,目前已經設置超過100個加氫站,而且在福島打造全球最大的太陽能製氫廠,藉此熟悉氫能管理系統,調節氫氣製造,使電網供需平衡。<br />韓國亦針對氫能源規劃長期的推動進程,包括2019年提出氫經濟路線圖、2020提出氫能法,並於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產官學等建立合作關係,以推動在產氫、儲存、運輸、應用(燃料電池與交通)等不同領域的發展。<br />在政策帶動下,包括現代汽車、韓華集團(Hanwha)、GS集團、斗山集團(Doosan)和曉星集團(Hyosung)等韓國企業大舉投資氫能源。韓國政府並計劃在2030年前培養500家氫能相關公司、生產85萬輛氫能車,並完成660座氫氣充電站的建設,協助韓國企業拓展氫能源業務。<br />2020年7月落成的韓國「大山氫燃料電池發電廠」,是全球首家使用工業剩餘氫能源的發電廠。<br />該發電廠是由韓國東西部電力公司興建,與從液化天然氣中提取氫氣的一般燃料電池發電廠不同,是直接利用鄰近石油化學工廠排出的氫氣,所以屬於不會排放溫室氣體的環保發電廠。<br />韓國的燃料電池供應量至今已占全世界40%,韓國政府已訂下2040年之前量產15GW發電用燃料電池的目標,並將培育出口產業。<br />美國方面,早在2002年就已提出氫能相關願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的加州,更是持續推動朝向氫經濟轉型。加州目標在十年內設立1,000座氫氣充電站,並將氫氣汽車的數量提升到100萬輛。<br />中國大陸政府也在積極培育氫產業,目標在2030年前供應100萬輛氫汽車,建立1,000座充電站。<br />為此,中國大陸政府免除了氫能汽車10%的購置稅,並將原定於2020年結束的氫能汽車補貼計畫延長至2022年底。</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歐盟力推<br />發布戰略計畫</strong></span><br />歐盟於2020年發布的潔淨氫能戰略計畫,更為氫能源的發展打了一劑強心針。潔淨氫能戰略計畫推廣採用再生電力,例如利用風能和太陽能製氫(綠氫),但同時也支持從石化燃料中提取的低碳氫能(藍氫),以在短期內擴大生產。<br />歐盟估計到2050年,潔淨氫能可滿足世界能源需求的24%,年銷售額約為6,300億歐元。<br />歐盟的潔淨氫能計畫將分階段進行,首先於2020&sim;2024年,在歐盟安裝至少6GW的再生氫電解槽,以生產100萬噸的再生氫能;2025&sim;2030年,完成至少40GW的再生氫能電解槽,在歐盟生產1,000萬噸的再生氫能;2030&sim;2050年的目標則是使再生氫能技術達到成熟,使得難以脫碳的化工、煉鋼等產業可以大規模採用,擺脫對石化燃料的依賴,實現「碳中和」的願景。歐盟執委員會並成立歐洲潔淨氫能聯盟,以支持歐洲新興的再生氫能產業。</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安全性待提升<br />普及指日可待</strong></span><br />氫能源發展受到全球多國的重視,然而談到氫能源的前景,除了成本必須大幅下降之外,安全性也是氫能源需克服的問題。<br />氫原子長期滲入金屬內部會造成機械性能嚴重退化,容易斷裂損壞,一旦導致氫外洩,與空氣混合後,些許星火就很容易引起爆炸,因此氫的處理、運送與儲存難度極高。目前主要是採用碳纖維複合材料為主,盡量降低危險發生的可能。安全性的進一步增強,將左右<br />氫能源應用的發展。<br />整體而言,氫能源的應用仍有待克服成本及安全性瓶頸,但一般相信隨著再生能源及儲存技術的進展,氫能源的應用將持續推進,若再加上政府提供相關補助及積極建置基礎設施,氫能源的普及將是指日可待。</p> 2022/1/10 上午 09:47:37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元宇宙 一個新世界 - 進入虛擬世界 打造平行生活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其實早就出現在科幻小說及電影中,甫於2021年3月掛牌的Roblox,也早在2004年就已投入元宇宙平台開發和應用,不僅打造元宇宙的虛擬空間,近年更將概念延伸至教育、工作、購物甚至事業經營,提供虛擬演唱會及品牌體驗,甚至設立虛擬的Nikeland樂園,並製作虛擬服裝紀念品。</p><p>不過,元宇宙一詞,的確是在臉書執行長祖克柏喊出此一名號,甚至將公司更名為「Meta」後,才開始變得熱門無比,成為科技業、投資圈及媒體的重磅議題,元宇宙也被推向世人眼前,一時間大家都在問:元宇宙究竟為何?</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3D 分身 相聚於虛擬空間</strong></span><br />在眾人的眼中,元宇宙就是結合虛擬實境與網際網路技術,打造一個虛實融合的網路世界,用戶可以在其中以3D數位分身進行遊戲、社交、會議、創作、學習等各種活動,和身處不同空間的他人相遇,相互交流,彷彿置身於一個全新世界。</p><p>一如日本社群網站巨頭GREE所強調,並不是有3D畫面就能稱得上是虛擬世界及元宇宙,要讓用戶感受到社會性的機制,才是元宇宙的真義。</p><p>科技巨擘 重金打造元宇宙<br />看好元宇宙前景,許多企業紛紛投入重金打造元宇宙之夢。GREE將以子公司REALITY為中心發展元宇宙業務,預計2024年前投資100億日圓在全球發展一億名以上用戶。Meta將在兩年內砸下5,000萬美元發展元宇宙相關計畫。</p><p>繪圖晶片大廠輝達(NVIDIA)也喊話將全力發展元宇宙概念,並表示虛擬世界的經濟規模將超越現實世界;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也曾指出,騰訊下一波升級將以「全真互聯網」概念為主。</p><p>韓國政府更是以國家力量宣布將在2025年前投入22億美元,發展元宇宙與區塊鏈技術,盼能藉著元宇宙與新興事業建立起現實與虛擬世界的橋樑,拓展經濟領域的版圖。</p><p>隨著許多科技業者前仆後繼投入,在這段時間裡,元宇宙的概念不斷衍伸、轉化,其中似乎充滿無限應用可能性,並且昭告一個新世界的到來。</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觸摸虛擬物體 獲得真實感受</strong></span><br />由VR/AR所衍伸出來的虛擬世界「元宇宙」,結合2D與3D投影技術,讓現實與虛擬世界能夠緊密結合,使用者只要配戴上沉浸式的裝置,不用出門,即可立刻進入另一個世界,進行即時連線,且元宇宙結合區塊鏈、加密貨幣、NFT等新興科技所促成的經濟活動,影響力正在快速增加中。</p><p>元宇宙世界建構基於虛擬實境,因此許多企業積極布局虛擬實境技術的發展及推動。Meta不僅推出自家VR頭戴裝置和AR智慧眼鏡,近期也在開發一款「觸覺手套」,計畫搭配頭戴裝置使用,允許用戶在虛擬世界中觸摸虛擬物體時,也能有逼真的觸覺感受。</p><p>Meta表示,公司的實境研究實驗室正在研發一款配戴舒適的客製化觸覺手套,希望能夠在虛擬世界中重現各種觸覺感受,包括物品的質地、壓力和震動,遍布於手套模型上的感應器能夠模擬出這些觸覺感受,這個技術將開放與AR智慧眼鏡配合使用。</p><p>此外,Facebook也規劃為進階創作者提供World AR功能,並融入最新的Geo JS API技術。Geo JS API技術是導入定位追蹤技術,用戶可以選擇出現在特定經緯度座標上,並啟動多項AR體驗,未來在尋寶遊戲、旅遊導覽等活動中,AR特效可被創作者綁定在指定的地點與區域,替參與者創造更多體驗樂趣。</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元宇宙工廠 減少浪費</strong></span><br />NVIDIA則是以GPU、CPU、DPU的三晶片戰略,建設元宇宙的底層技術。該公司執行長黃仁勳日前接受CNBC採訪時也提到,將投入更多資源打造屬於工程師的元宇宙,也就是該公司的「全宇宙」(Omniverse),透過NVIDIA旗下的CPU、CUDA、光線追蹤等軟硬體技術,在元宇宙中模擬所有工廠,如此能減少現實中的大量成本浪費。</p><p>透過許多科技業者的努力,元宇宙正逐漸建構中,但是創造一個虛擬的平行世界,想必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p> 2022/3/3 下午 01:28:37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India+Taiwan=IT - 軟硬互補、韌性供應 台印鏈結共創經貿新局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近年因美中貿易戰及Covid-19疫情影響,促使全球供應鏈重組,為協助台灣ICT產業立足台灣、鏈結國際、布局全球,電電公會於日前舉辦「2021國際鏈結論壇」,透過台印度產官學研及國內外使節代表分享經驗與交換資訊,同時邀請在台灣設有據點的TATA、HCL、Mahindra、Infosys與Wipro等印度企業代表進行鏈結交流,結合印度資通訊產業優勢,促成雙方的互補合作,打造韌性多元的產業供應鏈。</p><p>根據高盛預估,印度2022年經濟成長率可望達到9.1%,為全球主要國家之冠,更是少數優於2021年( 8 . 1 % )的國家。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指出,印度在人口結構的優勢,創造消費滲透力及消費升級的重要誘因下,2021財年(Financial Year)共吸引763億美元的直接境外投資,年增率達20%,為全球第五大資金流入國。近年台灣積極強化台印度雙邊合作交流,在亞太產業合作推動委員會(CAPIC)、中華民國台灣印度經貿協會(TIBA)等的推動下, 簽署包括電子製造、綠色科技等多項合作備忘錄(MOU),同時在經濟、社會、文化及其他領域的交流也有所進展,為台印度經貿合作開啟新局。</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打造韌性供應鏈<br />發揮優勢創造互惠利基</strong></span><br />台印度經貿合作具有龐大商機,疫情過後將大放異彩。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主任秘書戴婉蓉指出,印度是台灣新南向政策的重點國家,也是台灣重要的貿易夥伴,2021年1到11月台印雙邊貿易額超過70億美元,較2020年同期成長64%,其中對印度電子電機、資通訊產品的出口年增率更高達100%以上,占對印度總出口比重超過兩成;在投資方面,2021年核准的赴印度投資案有11件,年增率為5.7倍,由此可看到,台印度關係在迅速增溫。為保障台灣業者到印度投資,台印度除簽訂新版「台印雙邊投資協定」(BIA),同時經濟部也成立「Taiwan Plus」辦公室,協助業者爭取龐大印度市場商機。</p><p>駐印度代表處代表葛葆萱指出,受疫情影響,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提出「自主發展」計畫,藉以推動本國製造業發展,降低對中國大陸產品的依賴,並提振內需市場及鼓勵民眾購買國內製造的商品。另為維護印太地區供應鏈穩定,實現自由透明的貿易及投資環境,印度、澳洲及日本於2020年共同發起「供應鏈韌性倡議」(SCRI),未來規劃設立工業園區,建立解決貿易及投資機制,簡化風險管理系統,加強海空運輸連結,以吸引該地區未來投資,這些都為台印度雙邊貿易及投資創造有利環境。而印度政府推動的「在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數位印度」、「智慧城市」等計畫,將帶動龐大內需市場商業及投資機會。</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台印度互補商機<br />建立產業聚落刻不容緩</strong></span><br />「從近年貿易、投資金額來看,印度已經起風了。」台灣印度經貿協會副理事長翁文祺指出,台灣擁三項優勢,一是印度對台灣相對友善,二是莫迪寄望台灣製造業實力,三是台灣已培養不少印度碩、博士菁英,目前在台灣攻讀碩博士學位的印度籍學生約3,000人,且90%以上是理科跟工科的學生。印度市場不容錯失,他提醒,南進印度前應先做好功課,謀定後動,制訂可長可久的發展策略,同時要接軌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才能盡享誘因;此外,尊重專業、延聘三師(會計師、律師、商業諮詢師)更是前進印度不可或缺的潤滑劑;近年台印雙方簽署多項協定,如「避免所得稅雙重課稅」、「台印關務互助協定」等,有助台商進入印度事半功倍。</p><p>莫迪不斷強調「India + Taiwan = IT 」, 台灣的強項在硬體, 印度擅長軟體, 就像是「Body and Soul」,是天造地設的一對。莫迪在2014年上任後推出「Make in India」計畫,第二任期更喊出「Make for India, Make for the World」,不只吸引外商到印度投資生產,提供當地的需求,降低對進口產品(尤其是中國大陸)的依賴,還希望加速扶植在印度投資的本地廠商跟外商能夠從印度出口,讓印度製造走向世界。</p><p>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指出,在這樣的情況下,不管是從台灣出口產品到印度或台商到印度就近生產,都可為企業帶來商機。但不管是手機或電子零配件相關產業, 當地供應鏈相對薄弱,如果無法從下游組裝往上延伸,形成上中下游關聯產業,仍會面臨許多關稅及非關稅障礙,將來如果希望參考台商在越南建立電子產業聚落的模式,打造印度在地的供應鏈或產業聚落,目前台印度雙方都需要再加把勁。</p><p>聚焦綠能及電動車深化合作發展戰略夥伴關係印度電子工業公會(ELCINA)秘書長Rajoo Goel提到,印度擁有13億消費基礎,未來五年國內市場將達到4,000億美元,電子產品產量增長三倍、零組件為六倍,人均數位交易年增率達十倍;加上用於大規模電子製造的生產獎勵計畫(PLI)、電子元件及半導體製造業促進計畫(SPECS)以及電子製造聚落2.0計畫(EMC 2.0)等政策驅動,為當地創造有利的投資誘因。</p><p>印度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承諾到2030年將碳強度(即單位GDP的二氣化碳排放量)降低45%,同時將非化石燃料發電產能目標提高至500 GW(目前發電量為100 GW),提高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達50%,在2070年實現碳中和。印度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IEEMA)國際業務部主委Neeraj Yadav指出,為達到此一目標,印度政府推出「2020年國家電動機動車輛任務計畫」(NEMMP),從供給端和需求端提供政策誘因,加速電動車發展;另方面,印度也積極推動智慧電網建設,在未來三年內安裝三億個智慧電表,這將為全球參與者創造絕佳的市場機會。</p><p>資策會國際處副處長王志翔指出,印度二輪車與三輪車銷量在全球排名第一,四輪與商用車輛排名第五,在過去20年建立極具優勢的汽車產業,對GDP(國內生產總值)貢獻度超過7%,GST(商品服務稅)達15%,直接與間接雇用勞工超過3,000萬人。在印度政府針對油電混合及全電動車製造業實施的補貼計畫FAME-II的目標下,到2025年,二輪車還有10%、三輪車則有50%的成長空間,建議台印度雙方可透過共同設計、測試和驗證,以及強化EV相關零組件的布局,找到彼此在供應鏈中最適合的角色,建立緊密的戰略夥伴關係。<br />電電公會秘書長林以專指出,因應供應鏈重組及客戶需求,台灣廠商鴻海、緯創等都已在印度設廠, 特別在印度南部清奈(Chnnai)、安德拉邦Sri City、班加羅爾(Bangalore)等地區逐步形成一條電子製造廊道。電電公會規劃於2022年5月視疫情緩和、恢復商旅活動等條件鬆綁,規劃南印度工業區考察團(清奈、班加羅爾、海德拉巴),協助會員廠商赴印度布局,強化供應鏈合作,提升產業競爭力。</p> 2022/3/1 上午 08:48:00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鏈結國際 加速布局全球市場 - 台日產業互補性高 重組供應鏈最佳夥伴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在全球製造業版圖快速改變、短鏈等衝擊下,分散生產、營運風險,已成為台灣電機電子暨資通訊業者的首要工作。只是過去台灣ICT業者著重深耕中國大陸市場,對於其他利基市場相對較不熟悉,再加上距離、語言和文化隔閡等問題,儼然成為台灣廠商拓銷海外市場時必須跨越的障礙。</p><p>為協助台灣I CT產業朝國際布局,2021年12月14日電電公會特別舉辦「2021國際鏈結論壇活動」,以「立足台灣、鏈結國際、布局全球」為主題,聚焦日本與印度之市場商機剖析及交流,期盼透過台灣駐日本代表處及駐印度代表處、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印度台北協會、電電公會的日本及印度姐妹會、日本及印度電機電子暨資通訊業者、台灣智庫的剖析與建言,促進台日、台印產業交流,為電機電子產業開啟新的營運思維,強化台灣廠商全球經貿布局。</p><p>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說,自從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後,讓全球經貿交流幾乎中斷,為協助台灣產業突破營運僵局,電電公會開始拜會各國代表、姐妹會、國際組織等,尋找各種潛在商機。2020年國際鏈結論壇活動備受好評,2021年則聚焦在印度、日本市場,希望透過多方面的交流與分享,協助台灣產業開拓新的營運局面。日本與台灣之間的合作非常緊密,2020年經貿額達到692億美元,希望透過兩國之間的深入合作,成為台灣順利加入CPTPP的助力。</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台日互動頻繁<br />供應鏈改革扮推手</strong></span><br />台灣與日本間的合作關係非常多元,不光企業、政府在經貿領域有深入合作,民間之間的文化、學術交流更是非常頻繁。經濟部常務次長林全能指出,COVID-19疫情期間,互贈口罩、防疫物資、疫苗等,感受到兩國之間的友誼非常深厚。經濟部很早就成立台日產業推動小組,從中央對談、地方搭橋、組織對接、企業媒合、深化在台的日商投資等五大面向著手,而電電公會也扮演非常重要的關鍵角色。</p><p>COVID - 1 9 疫情不光改變人類生活,也促使企業推動數位轉型、建構虛擬整合平台的速度。台日商務交流協進會理事長馮寄台表示,2020年舉辦三場活動,邀請日本企業分享數位轉型的議題,讓台、日能更了解對方,擴大合作面向。</p><p>「近兩年連續爆發美中貿易大戰、COVID-19疫情,引爆全球供應鏈危機,甚至不時出現斷鏈的狀況,因此改革供應鏈布局已成為全球共識。」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副代表李世丙解釋:「疫情期間,反而讓台灣的產業競爭力備受國際肯定。台、日在精密機械、資通訊、化學、生醫領域等,有各自擅長領域且互補性高,若能強化彼此之間的合作,有助於提升兩國在國際市場的領導地位。」</p><p>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首席副代表星野光明指出,疫情引爆全球晶片短缺,全球都希望台灣半導體產業能擴大生產,台積電也規劃到美國、日本設廠。日本亦已制定國家半導體戰略,期盼擴大與台灣、美國、歐洲之間的合作,強化日本的半導體項目組合,同時確保全球供應鏈的穩定。</p><p>日本能率協會會長中村正己說,「儘管疫情爆發至今,日本與台灣之間的往來不易,但是交流並沒有中斷,我們在東京、名古屋等地舉辦實體活動,透過線上與台灣企業交流,深受與會人士的肯定。希望未來疫情結束後,兩國能夠透過面對面方式,深化彼此之間的交流。」</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台灣產能調配能力佳<br />日商首選國際夥伴</strong></span><br />鄰近日本的台灣,在1960年代積極發展工業時,由於具備高素質勞工、薪資低廉,所以成為日本企業拓展海外據點的首選。</p><p>如在陶瓷電容器、鋁電解電容器、薄膜電容器、等領域有優異表現的TDK,便在1968年在台灣成立台灣TDK,負責製造的工作。</p><p>TDK株式會社顧問米山淳二說,目前台灣已經成為TDK非常重要的技術研發中心。回顧當時台灣TDK在組織再造階段,在手機領域的小型鏡頭研發過程中,展現非常強大的技術能量,最終成為公司賺錢部門。整體而言,台灣不光技術實力令人印象深刻,在全球供應鏈布局有非常獨到的能力,能協助日本降低生產成本,創造雙贏的局面。</p><p>隨著全球人口快速增加,後續衍生的交通問題也非常嚴重。因此,自從2015年Mobility as aService(MaaS)被提出來後,已經成為各國政府建構新世代交通運輸的法則。東京大學大學院新領域科學研究科特任教授中村文彥說,MaaS是訴求運用資通訊技術,將原本分散的公共運輸整合,以及整合私人交通工具,進而建立以人為<br />核心的交通服務環境。</p><p>「從我們最新公布的2021日本企業經營課題調查報告顯示,現階段日本企業最在乎的議題,是獲利能力提升、加強人力資源,以及提升整體業績等。」日本能率協會KAIKA研究所所長近田高志解釋:「至於三年後,企業則將加強人力資源反列為首要工作,其次則是新產品、新服務、新業務等開發,以便厚植公司未來長遠的競爭力。」</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媒合日本企業<br />首選電電公會服務</strong></span><br />隨著全球暖化議題延燒,在甫落幕的COP26大會上,各國政府紛紛制定達成碳中和的時程,讓各產業面臨極大營運壓力。而進入後疫情時代,在消費行為快速改變下,亦促使企業積極尋找因應策略,避免陷入被市場淘汰的壓力。</p><p>電電公會日本辦事處顧問邱華樑說,在都市化、消費行為改變、全球暖化議題等挑戰下,企業轉型迫在眉睫。日本是台灣外資、技術主要來源之一,兩國企業應該更緊密合作,共同打造強韌供應鏈體系,助全球共同度過疫情挑戰「電電公會早在1998年就設立日本辦事處,強化台日企業之間的合作,如提供日本市場的即時商情,協助會員到日本參訪等。」電電公會日本辦事處代表楊馬田解釋:「光是2021年,我們就提供多達67篇關於日本電機、電子及資訊等產業科技的商情資訊,以及日本技術者聯盟平台資訊,協助會員廠商掌握國際合作機會。」</p><p>資策會台日產業推動中心主任陳龍認為,在全球面臨供應鏈重整、高齡少子化的問題,AI、IoT、5G通訊、雲端、大數據等技術扮演重要的關鍵。將協助台灣擁有新興技術的業者,尋找合適的日本夥伴,以便針對先進技術進行研發與應用,共同搶攻新商機。</p><p>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台日業務組組長游鴻修認為,雖然台灣在終端產品、中下游半導體元件等領域具競爭力,但上游材料、設備等仍依賴歐美日等國家提供,因此台日雙方有很多面向可互補。工研院於ICT產業推動台日合作方面,於元件、系統、場域驗證等有豐富,希望能與電電公會進行更深入的合作。</p><p>回顧2020年疫情爆發初期,電機電子產業因供貨不穩定影響,一度陷入營收衰退的困境。隨著遠距工作興起,帶動全球對消費性電子產業的大量需求,也讓台灣電子電機產業的業績有亮眼表現,此波成績從2020年延伸到2021年,預估2022年也會有相當不錯的成長。台灣對日本的國際合作,應該聚焦在EV、AI、IoT等新領域,若能同時切入日本產業鏈重整需求,將有助於開拓全球商機。</p> 2022/2/25 上午 09:38:51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數位+綠色雙轉型 迎接淨零商機 - 接軌國際 電電產業減碳創新應用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科技部長吳政忠曾在旺宏金矽獎頒獎典禮上,提示產業謹記「2050年淨零碳排放」願景,善用科技力量敦促節能減碳,引領產業轉型,甚至能再創產值高峰。台達電子、宏碁、華碩等科技業巨頭響應RE100倡議,借助數位科技實力,驅動綠色供應鏈。</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台達電》<br />創新布建智慧移動方案</strong></span><br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報告,電動交通運具效率提升,是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的重要減碳關鍵。台達電長年致力電源暨能源管理,卯足全力發展領先電動車車載電力控制及動力系統,以迎頭追趕國際電動車潮流。</p><p>台達電從2008年投入開發電動車動力系統與核心零組件,躍升全球重要汽車供應鏈廠商。而隨國際電動車浪潮推進,台達電率先在2018年宣布參與國際電動車倡議EV100,積極研發關鍵電動車用驅動馬達(Traction motor)、馬達驅動器(Traction inverter)、整合型直流電源模塊及雙向車載充電器(Combo on-board charger)、電池功率適配器(Battery junction box),並優化風扇散熱效率。</p><p>除了提升硬體零組件效能外,台達電深知電動車普及也攸關大眾生活改變,於是介入創新節能智慧移動方案,像是設計快速充電的直流充電樁,以解決跨縣市中長途里程充電需求,或居家、社區使用的輕巧型交流充電樁。</p><p>2021年10月,台達電參展首屆「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2035 E-Mobility Taiwan),發想「互聯生智園區」能源管理概念,整合儲能、太陽能、電動車充電,依不同電力需求情境調度能源,V2X雙向電動車充放電樁便可將電動車變成供電來源之一,打造類似「微電網」的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有利日後永續智慧城市發展。</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台灣微軟》雲端應用創新減碳服務</strong></span><br />台灣微軟也是全球深耕永續低碳的重要合作夥伴,發揮雲端數位實力,開發Microsoft Azure雲端技術應用,積極與MIH電動車聯盟互動,支援「電動車對電網」(V2G)能源管理,創建永續生活新方案,讓電動車成為彈性、可供調度的輔助服務。</p><p>微軟與多國簽署800萬瓩再生能源採購協議,成為全球最大的再生能源企業採購戶,同時,成立微軟循環中心(Microsoft Circular Center),延長伺服器使用壽命及再利用週期,大幅降低能源耗損和廢棄物產生。根據最新碳揭露專案報告(CDP),微軟主要供應商已減少約2,30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然而這還不夠。</p><p>身為台灣氣候聯盟內唯一的雲端服務供應商,台灣微軟很清楚,要深化企業減碳的影響力,必須善用永續方案合作。於是,打造微軟永續雲(Microsoft Cloud for Sustainability),以軟體即服務(SaaS)為基礎,精準掌握減碳3R,亦即,紀錄(Record)、回報(Report)、減量(Reduce),加速整合數據,有利企業擬訂有效永續策略。</p><p>整套永續雲運作系統,大致透過連接裝置自動記錄數據,遠端介接能源供應商、系統遙測商等,進一步分析回報企業碳損耗,以針對不同利益關係人制定永續進展,設定追蹤碳排長期目標,並利用洞察報告檢視企業永續指標落差值。</p><p>在台灣微軟的認知裡,科技進步與能源永續會相互帶動發展,而雲端創新應用方案工具,可幫助產業夥伴實現永續目標,共創智慧生活藍圖與環境永續未來。</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綠色創新方案<br />重塑產業低碳路徑</strong></span><br />至於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決定啟動「綠色製造供應鏈」,擬訂採購重要指標,要求先進製程設備導入節能措施,七百多家廠商得配合實踐碳足跡盤查,並持續提供低碳半導體製造技術,進而提升綠色競爭力。</p><p>電腦製造大廠華碩,也將投入開發穩定再生能源,加以提升產品能源效率,盼以技術力、創新力、數據力支持永續低碳轉型長期目標。</p><p>面對眼前全球碳稅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趨勢成形,傳統減碳作為的邊際效益日益遞減,電子電機製造業者均深刻感受到,必須從改善製程、淘汰老舊設備、導入新技術、替代再生能源,才能再度提升減碳成效。</p><p>中鋼公司總經理王錫欽在工業研究院(ITRI)主辦的「眺望2022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上,指出產業碳中和目標艱鉅,未來得跳脫傳統思維,採取創新技術和心態,規劃妥當的低碳路徑。以中鋼來說,便從綠色製程、綠色產品、綠色夥伴、綠色事業、綠色生活等五大面<br />向,推動創新方案,迎接綠色競爭新挑戰。</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成立!<br />四主軸定義未來</strong></span><br />產業界致力投入創新應用發展,對照工研院在同場研討會上所揭示的淨零策略,未來市場將側重「數位+綠色雙轉型」、「半導體通訊」、「零組件與顯示器」、「先進材料」、「科技前瞻」、「科技應用」、「機械」、「智慧車輛」、「生醫」和「健康照護」等十大關鍵。</p><p>為引領產業企及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工研院在2021年3月間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跨界整合產業創新科技研發,大致從四大主軸定調發展方向:</p><p><strong>電力供應零碳排</strong><br />積極布建再生能源發電系統,配合虛擬電廠調度,以整合多元零碳電力資源,提供整體電力需求。</p><p><strong>低碳及零碳製造生產</strong><br />工研院將啟動2050年淨零碳排的能源供需情境評估,協助建置電力承載順序(Loading Order),嘗試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擴大再生能源,力求達成低碳、甚至零碳目標。</p><p><strong>改變消費行為模式</strong><br />推動交通電氣化,並推動共享平台,藉由共享平台將資源利用率發揮極大化,創造共享經濟效益,形成低碳共享的創新商業生態模式。</p><p><strong>碳捕捉及再利用</strong><br />導入先進的負碳排技術,直接執行碳捕捉,並將二氧化碳轉化成綠色碳氫化合物。</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產業永續新局 創新減碳路徑再造商機</strong></span><br />工研院所擬定的淨零永續策略,瞄準製造產業新局,正好呼應了經濟部工業局(IDB)的「製造部門低碳生產推廣計畫」;該計畫預計在2025年前,蒐集海內外低碳製程創新技術,加以評估規劃產業減碳路徑,進而確保兼顧競爭優勢和企業永續。</p><p>放眼未來全球低碳趨勢,產業分析師認為,當能源管理結合跨界服務,可望創造新興的能源物聯網生態鏈;屆時,將能接軌國際低碳綠電商機。</p> 2022/1/10 上午 09:47:45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融合資通訊、電機 工業4.0 最佳推手 - 兩大公會攜手合作 搶攻數位轉型商機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在全球吹起數位轉型浪潮下,工業電腦儼然成為製造業邁向工業4.0最佳推手。智慧製造的重要組成元素是機聯網,即是把線設備、監控管理平台、工業控制系統、工業物聯網,以及智能傳感器等串聯後,再透過大數據平台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做為後續改善製程、預測維修之用,有助於擴大高階產品製造的競爭力。</p><p>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之際,為協助台灣製造業加速推動數位轉型,2021年12月20日電電公會與智慧產業電腦物聯網協會舉辦共同結盟締結儀式,暨智慧製造、數位轉型高峰論壇。</p><p>本場活動聚焦企業掌握數位轉型未來趨勢與關鍵議題,邀請多位專家就數位轉型主題研討、解決方案實作,引領企業找到最適合數位策略與數位科技,以成功邁向數位轉型之路。</p><p>電電公會李詩欽理事長說,融合感測器等技術的機聯網,在智慧製造中扮演非常重要的關鍵,已成為製造業提升高階產品競爭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p><p>在現今全球吹起數位轉型風潮下,預期將為台灣創造未來十年經濟榮景,此次電電公會與智慧產業電腦物聯網協會攜手合作,能整合跨產業的資源,為全球不同產業提供完整解決方案,強化在市場上的領導地位。</p><p>智慧產業電腦物聯網協會理事長李英珍指出,COVID-19疫情蔓延加速全球數位轉型,台灣製造業正面臨訂單複雜度增加、交期縮短、少量多樣、產業競爭激烈的各項挑戰,產線設備否能維持正常運作、掌握即時資訊,對於廠商競爭力有非常大的影響。</p><p>智慧製造是台灣製造業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協助設備暨製造產業邁向數位轉型智慧製造,絕對是業界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p><p>行政院政務委員郭耀煌指出,2022年即將揭牌的數位發展部,將整合「電信、資訊、資安、網路與傳播」五大領域,統籌基礎建設、環境整備及資源運用等工作,加速促進國家數位轉型。製造業數位轉型是非常核心的議題,各種產業可可導入所需的數位解決方案,以便在建立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因此,希望兩個協會合作後,能建議數位轉型、智慧製造的典範,進而創造新的兆元產業,成為支撐台灣經濟發展的另個支柱。</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融合經驗與技術 運推智慧製造方案</strong></span><br />憑藉著獨特前瞻的眼光,持續投入專業技術研發,廣運機械已成為全球領先的自動化生產解決方案暨物流系統供應商,為客戶提供從規劃、設計、製造、安裝到售後服務等一站式全方面解決方案。看準全球對自動化、智慧化解決方案的強烈需求,該公司致力投入專業技術的研發及服務,目前可提供的產品及解決方案非常多元,涵蓋自動化倉儲、包裝系統、高科技及傳統產業物料搬運系統、物流中心系統、生產自動化設備、科技養殖系統、5G散熱系統等。該公司生產基地位於台灣、中國大陸及越南等國家,全球員工超過3,000人,行銷通路遍布亞洲、歐洲及美洲。</p><p>「為求在競爭激烈市場中勝出,我們致力投入創新科技研究與發展,結合長期投入智慧製造所累積的經驗,全力追求突破及追求卓越,目前在台灣擁有百位在機械領域有專案技術與豐富經驗的研發人才。」</p><p>廣運機械總經理柯智鈞解釋:「我們在智慧製造耕耘多年,可提供企業所需的數位分身解決方案,目前解決方案已被應用在輪胎生產自動化、油品自動灌充、膠塊自動化生產等領域之中。」</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新漢看好轉型商機 發表iAT2000 系統</strong></span><br />面對智慧製造的浪潮,新漢智能可提供工業4.0一站式服務,涵蓋工業物聯網及自動化產品、工業電腦、Gateway,及工業4.0客戶系統整合專案。該公司以自行開發之iAT2000雲智化監控系統和企業戰情室為主力銷售產品,並與全球知名之雲端服務公司,如微軟、AWS、Google、MindSphere、SAP和阿里雲組成策略夥伴。新漢智能會透過現場顧問勘查,深入了解客戶在轉型上遇到的問題,便於量身打造靈活且合適的解決方案。</p><p>智慧產業電腦物聯網協會理事新漢集團董事長林茂昌說,新漢智能系統以「工業4.0+數據中台」為研發創新核心,憑藉在工業電腦的專業及精神,投入將近十年研發數據中台和AI人工智慧,如企業戰情室(EWR)、設備預知保養(PDM)、AI機器人視覺檢測,以及一鍵上雲與數據中台等創新技術。新漢智能在工業4.0解決方案耕耘多時,致力與自動化廠商結成好友,扮演工業物聯網系統整合商的最佳夥伴。</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軟體重要性日增 台灣不可錯過</strong></span><br />早在2011年,Netscape創辦人Marc Andreesen曾發表一篇「Why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為什麼軟體正在吃掉全世界)的文章,不過當初認真看待這篇文章的人並不多,多數人都認為這僅是一個隱喻。然而時進今日,此預言卻逐漸在生活中實現,在資訊科技產業中,軟體定義技術正逐漸打破硬體設備之間的疆界,如軟體定義儲存、軟體定義網路等,讓企業可依照自身需求購買合適的硬體設備,避免被硬體設備商綁架。而智慧型手機所以成為消費者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數位工具,自然也是因為各種App所致。</p><p>叡揚資訊董事長張培鏞表示,現今軟體已經成為支撐各種新服務、平台的重要基礎,無論食、衣、住、行、育、樂、醫、照等,因此每家公司都已成為軟體公司。面對此趨勢,台灣需建構一個健康產業環境,以便在政府單位帶領下提升服務與競爭力,期待數位發展部成立之後,能夠創造改變、契機。而相關業者也需自立自強,以合適方法與成長策略,創造出新應用模式,才能搶攻此商機。</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因應市場變化 正視轉型議題</strong></span><br />面對商業環境快速變化,企業亦須同步改變,才能因應來自四面八方的挑戰,維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而最知名案例,莫過於來自於韓國的三星集團,該集團1997年負債高達170億美元,透過一連串的策略與變革,目前在眾多領域已位居領先地位,甚至被台積電視為可敬的對手。而專注於半導體電子零組件代理與銷售服務的友尚,也選擇加入大聯大控股集團,全力朝向世界第一與永續發展的目標前進。</p><p>大聯大投資控股永續長暨友尚集團董事長曾國棟說,從獨立運作公司加入控股集團後,勢必會面臨陣痛期,但此時絕對需要堅持,才能享受美好的果實。為協助台灣企業升級,曾國棟也與其他三十多位上市櫃公司老闆及資深企業領袖合作共同成立中華經營智慧分享協會,簡稱「智享會」(Management Intelligence Sharing Association,簡稱MISA),分享累積多時的經營智慧與經驗,為台灣經濟奠定未來20年的營運實力。</p><p>數位轉型是企業當務之急,電電公會、智慧產業電腦物聯網協會在智慧製造共同合作,可望創造相輔相乘效果,藉此促進電子資通訊等產業轉型升級,爭取及擴展更多海內外商機。</p> 2022/2/15 上午 09:40:25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碳市場協議獲共識 全球供應鏈脫碳勢在必行 - COP26氣候峰會 國際宣示淨零決心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今(2021)年G20領袖高峰會被視為COP26「前哨戰」,卻幾乎沒有具體承諾氣候抗暖, 以致減碳有限。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警告,未來十年內,1.5℃升溫警戒線恐會失守。於是,堅守1.5℃的重責大任落在COP26,終於在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揭幕。</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憂心升溫災難 COP26 檢討全球減碳不力</strong></span><br />全球197國領袖齊聚COP26氣候峰會,紛紛擔心聯合國環境署(UNEP)預言成真;UNEP嚴正示警,全球減碳不力,若繼續如此發展,本世紀末的平均溫度將上升2.7℃,災難後果不堪設想。</p><p>不可否認,G20會員國碳排放量占全球八成,減碳前景不太樂觀。英、德、法等歐美國家極力投入減碳,卻追趕不上亞洲國家碳排放攀升速度,尤其,中國大陸碳排放量暴增71%,且預估要至2030年才會度過排放峰值,決定推延碳中和的約定年限。</p><p>中國大陸、沙烏地阿拉伯一致將實現碳中和目標推遲至2060年,且阿拉伯依然不願放棄產油;而印度,乾脆索性宣布2070年才能達成碳中和。眼看全球減碳壓力與日俱增,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俄羅斯總理普亭(Vladimir Putin)卻雙雙缺席此場「你我這一生中最重要的國際會議」。</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氣候績效指標 全球低碳轉型「太慢了」</strong></span><br />其實,各國的減碳作為可以被檢視,根據德國看守(Germanwatch)與歐洲氣候行動網(Climate Action Network Europe)等非政府組織所發布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評比,亞洲國家普遍「有待加強」。</p><p>CCPI從溫室氣體排放(40%)、再生能源發展(20%)、能源使用(20%)與氣候政策(20%),綜合評比各國表現。然而,COP26氣候峰會上公布的CCPI,一如既往讓前三名從缺,理由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表現得非常好。」</p><p>而後由有丹麥、瑞典、挪威等北歐國家領頭,列居四至六名,英國排名第七,摩洛哥、智利、印度也擠進前十名。至於全球兩大經濟體美國、中國大陸分別排名55名、37名。台灣呢?排名第60名,較去年的57名退步,評比表現落後日本、南韓,僅優於加拿大、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哈薩克。</p><p>氣候環境專家顧問群點評,部分國家確實「有進步」,努力在發展再生能源、氣候政策和淘汰燃煤有所作為;然而,即便氣候中和競逐已啟動,「全球轉型速度太慢,遠遠無法停止持續失控的氣候暖化。」</p><p>IPCC指出,只要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能在2030年前減半,並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仍有機會實現升溫控制1.5℃內,而接下來的十年將是關鍵時期。</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峰會領袖共識 2050 年實現淨零碳排</strong></span><br />各國背負「不能輸」的意志對決氣候戰役,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高峰會上發表演說,「美國回來了,美國將再次發揮領導力」,肯定繼任拜登政府「重建美好法案」(Build Back Better Act),將挹注5,500億美元因應氣候變遷,可望引導氣候目標步入正軌。</p><p>歐巴馬期許各國採取更大膽行動,以回應阻抗暖化。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也在開幕致詞時表示,地球與人類猶如被綁架在「倒數的末日裝置計時器」上,各國領袖正在設法拆除,「拖延愈久,情況會變得愈糟,付出的代價愈高」。他警告,「若無法兌現減碳承諾,後代子孫不會原諒我們。」</p><p>COP26氣候峰會的成就將被後代定義,因此,英國王子查爾斯(Prince Charles of Edinburgh)直言,高峰會必須制定明確的減碳基準,才能凝聚全球具體共識,以企及2050年前實現淨零碳排目標。</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COP26 重大里程碑!全球拍板三目標</strong></span><br />COP26氣候峰會經歷長達15日的馬拉松談判,激烈角力下,197位國家領袖終於達成《格拉斯哥氣候協定》(Glasgow Climate Pact),宣誓終結森林濫伐、降低排放超級溫室氣體甲烷、為綠色投資挹注資金、逐步減少使用煤炭,並拍板三項重大的決定。</p><p><strong>共識1》2050年全球實現淨零碳排</strong><br />全球共識強化2030年減碳目標,以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碳排,並將氣溫升幅控制在1.5℃內。具體而言,各國必須加速減少「未使用碳捕捉技術的燃煤發電」(unabated coal),並淘汰化石燃料補貼,投入轉型電動汽車和可再生能源。</p><p><strong>共識2》調度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strong><br />為達成減碳,在下一個十年前,再生能源投資必須增加兩倍,開發中國家亟需資金援助。因此,已發展國家得要伸出援手,每年替貧窮國家籌措1,000億美元的氣候資金,而國際金融機構也都要盡其所能的協助綠色融資。</p><p><strong>共識3》全球碳市場交易協定</strong><br />各國一致贊同建立全球碳交易市場規則,制定聯合國(UN)認可碳權,透由公私部門創造、估算、交換碳權機制,國家雙邊碳交易不課稅。新協定可以串聯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missions Trading System,ETS)等跨境碳交易體系。即使COP26氣候峰會在最後談判關頭,受中國大陸、俄羅斯、印度等國抗拒承諾減碳排計畫,不由得削減力度,但不可否認,《格拉斯哥氣候協定》克服前兩屆氣候高峰會碳市場協商破局的癥結點,已邁入新里程碑。</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台灣展現淨零決心 擴大參與氣候行動</strong></span><br />COP26氣候峰會既是國際關注盛會,台灣也不能落後,在台北101、高雄85大樓等地標,同步點燈「TW、2050、 Net Zero」,總統府更以雷射光雕呈現「淨零排放」字樣,向國際宣示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的決心。</p><p>我國環保署趕在COP26氣候峰會前夕,公告《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清楚揭示提升氣候治理層級,確立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並增訂氣候變遷調適專章。其中,碳費徵收辦法引起高度關注。</p><p>細究《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將要求製造、運輸及建築業製程排放機制,至於碳費率、收費對象等細節待定,會影響供應鏈脫碳策略。環保署預計在下個會期將草案送交立法院審議,並加速制定碳費徵收子法,最快2023年開徵碳費,有利接軌國際碳市場。</p><p>國內正在醞釀淨零減碳動力,而台灣八家科技巨擘前瞻組成「台灣氣候聯盟」,在COP26氣候峰會上發聲。台灣氣候聯盟會長暨台達電子董事長海英俊強調,2050年淨零目標亟需社會與產業鏈結,擴大氣候行動參與。</p><p>在全球碳定價、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管制、甚至歐盟碳邊境調整(CBAM)機制大力驅動下,台灣氣候聯盟秘書長彭啟明直言,國際供應鏈轉型勢在必行,台灣產業必須超前部署,加入減碳淨零行列。</p> 2022/1/10 上午 09:47:54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專訪上銀集團總裁卓永財 - 從中台灣出發 馳騁全世界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接受本刊採訪的這一天,上銀集團總裁卓永財繫著「清華紫」領帶,這是來自清大的禮物,祝賀卓永財獲頒該校「名譽哲學博士」學位。值得一提的,卓永財是清大第一位跨學院(工學院、科管院)聯合推薦的名譽博士,成就可見一斑。</p><p>這條領帶書有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適切說明了卓永財帶領上銀集團30餘年來的經營理念。一方面,他馬不停蹄地奔波於世界各地,一步步地開拓上銀的世界版圖;另一方面,他重視人才培育,提攜後進,捐資興學,善盡企業社會責任。</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插旗全球版圖 善用工業先進國家人才</strong></span><br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上銀的世界有多大!上銀的全球營運總部位於台中,1993年併購一家德國滾珠螺桿廠後,上銀揚名歐洲,目前在德國、日本、美國、義大利、瑞士、捷克、法國、新加坡、韓國及中國大陸皆設有子/孫公司。更令人佩服的,上銀分別在台中、日本東京、德國歐芬堡、以色列及俄羅斯設立研發中心。</p><p>「我們在海外的經營,不只是著重於製造,為了精進研發,我們必須找來先進工業先進國家的優秀研發人才為上銀效力,唯有如此,技術才能始終保持在領先地位,」卓永財說表示。</p><p>上銀科技與關係企業大銀微系統,於2009年成功併購以色列驅動器大廠Mega-F。上銀的主要產品包括滾珠螺桿、線性滑軌、機器人、各式專用機、高品級工具機及半導體設備等,大銀微系統則專業生產各式線性(磁浮)馬達、高精密定位平台、半導體及光電設備等。<br />機器人及精密定位系統所需的的高階驅動器,台灣無法自製,而進口產品價格高昂,造成成本負擔及價格競爭力不足,Mega-F的成功併購,解決了上銀的難題。</p><p>台灣企業少有在以色列設立研發中心,在俄羅斯應該更是少之又少。上銀與俄國大學排名前十名的莫斯科動力大學(MPEI)合作已有近20年的歷史,最早是接手韓國三星在莫斯科的實驗室,2014年進一步與MPEI簽訂研發合作合約,由上銀捐贈精密機電運動控制產品,PEI提供儀器與空間,成立HIWIN-MPEI精密機電工程研究中心,執行上銀委託MPEI的機電整合研究計劃。</p><p>此外,上銀於2019年完成英國知名百年螺紋磨床大廠Matrix的收購(之前為間接收購),上銀集團如虎添翼,加上義大利、日本的新建廠房等,上銀的全球版圖不斷擴大。</p><p>卓永財非常樂於分享上銀30年以來的全球布局歷程,「我希望透過上銀的經驗,能提供台灣企業多一些想像空間,鼓勵大家做大一點的夢,將目標放在成為國際領導企業。」</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增進雙語及多語能力 走向國際</strong></span><br />企業想要壯大,人才是重要根基;想要走向全世界,人才的雙語、甚至多語能力更是不可或缺。</p><p>「台灣產業是貿易導向,一定要走出去,如果語言無法與國際溝通,發展會受到很大局限,」卓永財深切地說道。</p><p>為了鼓勵員工精進外語能力,上銀祭出獎勵措施。廠區現場員工必須與外籍勞工溝通,多益測驗(TOEIC)若能考取350分以上,就能享有月薪加給新台幣500元;公司內部主管及業務單位同仁,英語程度則需通過全民英檢中級或多益考取550分以上,若多益能考取900分以上,則月薪可多得新台幣1萬5,000元,且獎勵終身有效。</p><p>除了鼓勵大家學英語之外,由於上銀的世界版圖遍及世界各地,俄語、德語及日語等語言,也是上銀與外界溝通的重要語言,且這些語言並非普遍認為的第二語言,學習難度可能更高,因此上銀提供更優惠的獎勵,依照程度給予較英語能力更多的薪水加給。</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積極攬才及留才 吸引新血加入</strong></span><br />人才難覓、人力不足,這是台灣機械業長年面臨的困境,對此,卓永財指出,「許多機械相關科系的學生,畢業後並未選擇到機械業任職,更多的可能是流向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加上這一兩年台商回流,人才和人力缺口更大。」</p><p>卓永財認為要解決此方面的問題,必須從薪資及人才培養著手,「明年機械業必將出現一波調薪潮,才有辦法和半導體產業搶人才。」另外,他建議政府應該協助訓練有意跨產業轉職的人員,例如將餐飲界人力培育為機械業的可用之才等。</p><p>為了培養人才,上銀與世界各地大學進行產學合作,包括提供實習機會及合作研發專案。在台灣,上銀一年就有八十餘件產學合作案,從來不吝於栽培年輕學子。</p><p>基於鼓勵學生從事研發和創意應用,上銀創辦「上銀機械碩士論文獎」迄今已17屆,「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獎」則委託北京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辦理,涵蓋兩岸四地,已經十屆了,每年經費超過新台幣3,000萬元,不僅是提供獎金,還招待得獎師生前往東京工具機展、訪問指標性大廠及參加東京的國際研討會,被譽為機械產業技術研發的「青年諾貝爾獎」。透過這些獎項比賽。產業界可以借重學生的研發創意,並多了一個良好的攬才管道,參加比賽也有助於得獎學生被業界看見,開啟可能的就業機會。</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引領智慧製造<br />強化服務思維</strong></span><br />長期來看,台灣面臨人口負成長導致勞動力缺乏的困境,在此情況下,智慧製造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以中台灣的水五金產業為例,一般印象中的水五金工作環境就是辛3K ─ 骯髒、危險、辛苦,年輕人多不願從事此類工作,像是拋光技術人員極度缺乏。上銀協助水五金產業導入智慧製造後,拋光機器手臂的使用,能夠取代80%傳統人工研磨,為廠商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除了水五金產業外,上銀也積極協助中台灣另一重要產業─手工具產業導入智慧製造,希望促成產業升級轉型成為高值化產業,並帶動更多傳統製造業勇敢轉型智慧製造,往高階製造中心邁進。</p><p>「我們希望能協助這兩大產業,藉由導入智慧機械改變工作環境,讓人才不會被3K環境嚇退,願意留在產業中打拚,」卓永財說。</p><p>除了導入智慧製造的必要性外,卓永財並提醒企業一定要持續研發,「產業雖然加速從中國大陸外移,少了中國大陸競爭,台灣的對手卻多了東南亞,僅靠代工走不長久,企業一定要持續研發。」</p><p>展望未來,上銀拓展世界版圖的腳步不會歇息,且將持續強化上銀的「服務」思維。上銀總部多處牆上掛有「製造不是目的,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製造是一種服務,而服務是創新的源頭」的木匾,提醒著上銀所有同仁,「不要只想著銷售產品,而要時時思考如何解決客戶的痛點,才能凸顯上銀的價值所在。」卓永財說。</p> 2022/1/10 上午 09:48:02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半導體利基兩極化 掀起「技術戰」開端 - 2022年ICT十大趨勢 定調產業軸心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5G網通及車用IC需求依舊維持高檔, 全球半導體產業正享受空前榮景,間接刺激晶圓代工、封測廠紛紛啟動擴產計畫,但很現實的,訂單訴求擴充高運算效能(HPC)晶片支援,高技術門檻形同籌碼,「誰能滿足市場,就能贏得訂單」,引領產業利基走向兩極化。</p><p>有鑑於汽車、半導體、科技產業需求超越數位化,更加強調規模化整合技術和商業變現,美國高德納資訊科技研究顧問公司(Gartner)在Gartner IT Symposium/Xpo 2021 論壇上,正式宣告2022年是「技術最終戰」的轉捩開端。</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IDC 解構2022 年ICT 趨勢<br />創新解決方案成形</strong></span><br />半導體元件技術演進與市場需求密不可分。戴爾科技(Dell)2021年曾超前展望關鍵趨勢,直指「處理器領域正在改變」,矽晶片必須得替特定領域建構整合性方案,領航CPU、DPU處理器升級。</p><p>全球知名資訊科技諮詢公司IDC更篤定,2022年台灣ICT市場將受到以下十大趨勢影響。</p><p>一、AI人工智慧無所不在(Omnipresent AI)<br />現階段人工智慧技術多半只能應用在單一領域。但在企業自動化需求驅動下,尤其是金融服務、零售流通大戶,投入的AI技術預算支出將大幅成長至3.65億美元,漲幅高達27%。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將真正融合演算法、流程自動化及虛實整合,多元普及AI應用場域將「無所不在」(Omnipresent AI)。</p><p>二、節能永續驅動雲市場<br />國際高度關注減碳,全球八成企業認為,雲端運算、大型公有雲資料中心可幫助永續營運規劃,資料中心「上雲」至少可幫助全球減少十億公噸碳排放量,將促成新一波雲市場部署。</p><p>三、數據主權戰略興起<br />公私部門為確保數據安全,積極研商「數據落地」,嘗試建立數據隱私與存取權限,「主權雲」應運而生。IDC預估2024年將有20%企業將部署主權雲,強化數據自主能力,甚至分散式布建多雲架構,以混合數位基礎輔助相容性落差。</p><p>四、分散式完整模組資安防護<br />因應混合辦公管理需求,企業服務對象多元且系統IT應用分散,為加強整合資安防護,IDC預估2023年前會有55%的企業,大規模投入資安預算,以平台思維建構分散式完整性模型(Distributed Integrity Model),優化資安管理部署。</p><p>五、群體智慧發展可期<br />多元樣態終端智慧裝置將驅動去中心化、異質化浪潮,製造業、零售業、醫療產業極有機會導入群體智慧,邁向全自動化,大幅提高生產效率,並融合內部協作。短期來看,50%結構化可重複性的事務可望在2024年前實現全面自動化。</p><p>六、互操作性發展<br />混合辦公趨勢將帶動「互操作性」基礎架構發展,預期2025年前,90%新商用建築及辦公環境升級內部傳輸溝通訊息路徑,加強部署智慧連結技術,促成共享資訊平台即時反饋並執行實體環境任務。</p><p>七、擴增實境延伸擴增人性<br />AI晶片技術進展,優化感測器及邊緣運算系統,用戶有機會嘗試更多人機介面協作,連帶地,擴增概念也從「情境」延展至「以人為本」,更多的情感計算及植入式微型裝置技術將逐漸展開應用,可望帶動醫療、運輸及製造業發展。</p><p>八、混合用戶需求催生數位生態體系<br />虛實混合數位技術拓寬數據、共享平台服務領域,已經打造全新用戶體驗,在2025年前,全球將有20%數位產值將來自數位電網、行人經濟等新興數位產業,自成共享生態圈,而企業必須加速建立聚管理機制。</p><p>九、元宇宙起步<br />元宇宙(Metaverse)可以無縫串聯虛實整合場域,但分散式追蹤、空間運算、平台服務等基礎技術建設尚在起步階段。當「雲原生」基礎架構、智慧人機互動介面、分散式追蹤機制、空間運算設備、內容創作平台、平台服務、資訊安全與智慧分析等關鍵技術能交互操作技術發展成熟,將能接軌混合辦公、遊戲娛樂、文化策展、智慧製造等產業應用。</p><p>十、零信任架構<br />在混合辦公趨勢助長下,列印環境走向雲端,成為萬物聯網的重要環節,但同時間,以往固化邊界資安架構被打破,驅動列印產業布建「零信任架構」,追求完整涵蓋安全性功能,以補強資安缺口。IDC預估,2022年全球將有50%企業將零信任安全架構導入列印設備,引領列印產業轉型方向。</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趨勢推動技術演進<br />建構高效能架構</strong></span><br />從IDC趨勢預測來看,可以發現ICT市場藍海不再只是漫談,而是真正從數位轉型雛型具體延伸場域,根據應用需求衍生雲市場、電網、高效能運算(HPC)晶片等發展,市場前景趨向明朗化。</p><p>高德納(Gartner)剖析趨勢方向,看準工業4.0起飛,舉凡工廠、供應鏈、研發、生產製造、行銷、商業溝通、決策場域,愈來愈重視全流程自動化效益,未來超級自動化(Hyper Automation)核心技術將結合AI與AIoT,加速主導ICT市場應用而所有的ICT技術核心皆圍繞產業終端需求,激發IT分散式架構技術(Distributed Enterprise)、AI工程(AI Engineering)、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浮上檯面,試圖導入更高元件密度、更高運算效能的整合性方案。</p><p>高德納預期,企業用戶將透由ICT關鍵技術架構,加以分析內、外部資料,建構產業領域知識(Domain Know-How),進而創建模組,輸出預測報表,多元介入實際產業場域,以裝置運算解決陌生問題,可大幅強化工作效率。</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產業技術追求革新<br />滿足市場「贏者全拿」</strong></span><br />也因為企業IT架構朝向分散化、去中心化發展,可能會加劇頻繁且複雜的混合駭客攻擊風險,故催生「資安網格」(Cyber security Mesh)防護結構,提升資安層級。</p><p>另外,終端消費市場習性轉變,多元個人化服務漸漸成形,高德納看準遠端服務體驗蓬勃發展,從購物、工作、溝通到複雜的商業決策,更倚賴全方位體驗(Total experience, TX)科技應用優化五感體驗。</p><p>基本上,數位優先經濟發展態勢已相當明確,但市場情勢依舊處於高度不穩定。IDC台灣總經理江芳韻認為,ICT產業鏈必須不斷追求技術革新,切合社會和環境的需求,並系統性推動產業變革,才有機會順著數位化轉型曲線加速成長。</p> 2022/2/9 上午 11:09:13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台灣儲能系統產業推動聯盟 - 創能、節能、儲能一體化 致力朝向整廠輸出至國際市場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第二十五屆第一次台灣儲能系統產業推動聯盟會員代表大會於9月14日以實體及直播雙模式進行,聚集產官學研等人士共襄盛舉,與會人士期待在國內電子電機產業零組件供應鏈健全的基礎下,除了少數體質較好的大廠可發展自主品牌之外,也能與國外儲能系統產業品牌合作代工,並培養大型儲能系統整合能力,將創能、節能、儲能一體化整廠輸出至國際市場。</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儲能系統普及具重要性</strong></span><br />代表大會首先由電電公會能源管理服務委員會胡惠森主任委員致詞,他指出我國能源政策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20%的政策目標,除了再生能源產業需要加速推廣外,也要考慮台灣電網可能面對頻率變動加劇之衝擊,而影響供電的穩定性,因此儲能系統的普及一樣具重要性。</p><p>胡惠森也提及目前台電公司規劃「台電交易平台」, 提供三種服務「調頻備轉輔助服務(AFC)」、「即使備轉輔助服務」及「補充備轉輔助服務」,以向民間購買服務方式,達到穩定供電品質的目標。</p><p>再者,《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在2019年修訂,增列超大電量的企業,須建置10%綠能設備,國內用電量超過800KW(第一階段5,000KW)的廠商,預計數量在5,400家,胡惠森表示,這些用電大戶需建置10%綠能設備有四個選項,建置綠能發電設備、建置儲能系統、購買綠電憑證及繳交代金,其中因儲能系統用地較小也成為熱門考慮選項之一。</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扮演產業與政府溝通的角色</strong></span><br />為協助新興產業發展,電電公會在2018年1月31日由當時的理事長郭台強先生在業界的期盼中籌組「台灣儲能系統產業推動聯盟」,經過萬其超總召集人帶領三個分組及秘書處,經過三年的努力,會員家數已達到了74家。</p><p>胡惠森表示,儲能系統產業在國內為新興產業,相對地有許多配套措施尚未完善,例如用地問題,融資問題,還需要業界共同提出問題共同解決,儲能聯盟扮演產業與政府溝通的角色,歡迎業者多多利用。而萬總召也強調,在再生能源的發展中,儲能不只是配角而是主角之一。</p><p>代表大會中聯盟組長陳銘祥進行台灣儲能系統產業推動工作報告,他指出隨著再生能源占比增加,需要利用儲能系統來穩定電網,以1M建置費用為新台幣4,000萬元左右,而台電的輔助服務可達新台幣356億元的經濟規模;符合用電大戶條款的企業,預估有500M以上的儲能潛力,其經濟規模達新台幣200億元;另符合國際RE100供應鏈的電子大廠,其夜間需使用再生能源,因而有1.6G的儲能需求,其經濟規模達新台幣640億元;加上未來電動車占有率提升,社區大樓需安裝充電樁及儲能系統,以及離島有智慧電網的需求,台灣的儲能市場預計有新台幣1,596億元的規模。</p><p>而儲能系統進入商業運轉模式,需要一些準備及條件,陳銘祥表示,儲能系統的建置分為貨櫃土作及電池組,土地的使用工業用地或產業用地均可,業者除了以設備向銀行融資外,也可以像太陽能發電與台電簽訂躉售合約一樣,進行應收帳融資。儲能則是以台電交易平台的預期收入進行應收帳融資。而設置的儲能系統必須符合用戶用電設備裝置規則、儲能系統併聯技術要點和UL9540的相關法規和安規。由於儲能業者須參加台電電力交易平台,提供服務給台電,在三項輔助服務交易項目中,目前多聚焦在反應時間最快的調頻備轉輔助服務上,因此服務費用較高,至於在專業的人力上便須具有電力交易平台專業人員資格。陳銘祥也提到儲能系統屬於智慧通訊的功能符合智慧機械的定義,將視應用面的創新程度將有機會獲得創新補助及投資抵稅優惠。</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電芯業者需以單養量擴大產能</strong></span><br />由於國內儲能政策尚未成熟,目前聯盟多方向進行推動,如電價調整,雖然台電尖離峰差價將由2.7倍提升為3.57倍,但台灣電價較低,儲能尚無明顯獲利空間,需再搭配其他服務,因此電價調整有其必要。另推動支持儲能系統的可融資性,以中小企業處綠能信保基金支援,陳銘祥指出,目前銀行業者認為儲能系統投資有一定程度的風險,希望導入國外的保險制度到台灣,由信保基金支付保險費,降低銀行投資的風險。此外,聯盟也積極推動社區住宅可使用鋰儲能系統,修改「消防緊急用蓄電池設備審查表」將「鋰電池儲能系統」納入等。</p><p>陳銘祥強調,國內電芯業者均具備技術能量,需以單養量,逐步擴大產能,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並以現有技術體系為基礎,發展下世代固態電池等主軸,朝高能量密度、高循環壽命、高安全性等目標發展。最重要的是&mdash;在國內電子電機產業零組件供應鏈健全的基礎下,可與國外品牌進行代工,並培養大型系統整合能力,創能、節能、儲能一體化整廠輸出。</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力促鋰電池納入消防緊急用電</strong></span><br />近年全球新建置的儲能示範案場,使用最多的儲能電池皆以鋰電池占大宗,因鋰電池產業運用最廣,為此今年3、6、8月份聯盟多次召開推動大樓緊急用電增加儲能系統討論會議,也推動將「鋰電池、氫燃料電池、液流電池及固態電池」納入「消防緊急用蓄電池設備審查表」。構造及性能應符合CNS 62619、IEC 62619和ANSI/CAN/UL1973規定。8月份也提送國家標準建議書,期盼能夠儘快完成修改。<br /><br />聯盟政策召集人林若蓁指出,用於消防安全的電力,除了緊急照明的小型蓄電池外,最常見的是使用緊急發電機組以柴油引擎作為動力的來源,聯結交流同步發電機產生電力來供應電源使用。不過一般蓄電池有循環壽命使用限制問題,而柴油發電機組需要經常維護及燃油箱更新儲油。目前大電力鋰電池等儲能系統技術成熟已進入應用階段,可以取代柴油發電機組。</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燃料電池適合緊急備用電源</strong></span><br />此外,林若蓁也提到,燃料電池適合可做為長時間不工作且需要應急的緊急電源,能夠長期供電,並具有壽命長、易於維護、可靠性、安靜與環保等優勢。過去偏鄉通訊在推動燃料電池作為緊急備用電源時,NCC接受的原因在於柴油發電機或鉛蓄電池要花較多的人力,雖然建置初期較便宜,但就長期而言要花費更多的人力維護,且不夠智慧化。</p><p>林若蓁指出,社區大樓建置鋰電池儲能系統後可達穩定電網的目的,除緊急用電量之外,多餘的電量可參加台電需量反應,切離負載後,社區自給自足,還可為社區賺取需量反應差價(每度電約10元)。再者,由於電動車占有率愈來愈高,社區加裝充電樁需考慮契約容量超約問題,設置儲能系統可以達到削峰填谷的效果。另也能使建築物更符合「近零耗能建築評估基準」。</p><p>最後,代表大會推舉下一屆服務幹部,原總召集人萬其超升任為榮譽總召集人,並由台大化學系特聘教授劉如熹接棒總召集人,兩位副總召集人分別為中央大學機械系兼工學院能源中心特聘教授曾重仁及佳得集團總裁張孫堆。技術組、政策組、產業組三位召集人,分別為北科大能源與冷凍空調系特聘教授李達生、台經院一所副所長林若蓁、大電力楊政晁博士;秘書處執行秘書則由億鴻科技技術長劉家銘擔任。</p> 2022/1/10 上午 09:48:09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ICT 巨頭群策 造局矽島新生態系 - 擘劃電電世紀新布局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受多角化需求拉抬,半導體產業2021年產值突破新台幣4.1兆元,占國內GDP的20%,「護國神山」當之無愧。</p><p>然而,人類生活應用衍生新型態服務需求,無論電動車、消費性電子產品,甚至工商產業經濟運作,皆亟需「異質晶片」居中整合,透由運算、感測、分析、通訊與驅動因子,觸發全新終端應用服務,半導體產業優勢不進則退。</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半導體翻篇「兆世代」<br />繼往開來拓新局</strong></span><br />回顧台灣從1.0微米六吋晶圓量產起步,策略性採取「跳蛙戰法」而飛快崛起,在1994年如願進階技術量產0.5微米八吋晶圓,「十年磨一劍」孕育出IC、代工設計盛況,憑實力與半導體先進大國平起平坐。</p><p>然而走到現在,很顯然地,全面性終端應用服務萌芽,宣示翻開半導體產業新篇章。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公開發表前瞻觀點, 預言全球半導體將進入「T-Era Starts兆世代」,台灣半導體產業必將掀起「智慧產業大革命」,提升「兆級」格局,以利再次攀上經濟奇蹟高峰。</p><p>盧超群提示,台灣半導體未來發展重點,將涵蓋高速運算(HPC)、元宇宙、AI、環境、健康、智慧城市社會、太空旅行與5G。</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前瞻2022 年ICT 趨勢<br />異質整合當道</strong></span><br />資策會(MIC)洞悉市場,舉凡天氣預測、太空研究、遠端醫療、電動車聯網,種種應用場景浮現,繼續發展下去,處理器、伺服器、網路雲端將更講求高擴充性、高元件密度、高運算效能晶片(HPC)支援,必然推進製程演化,於是前瞻發表2022年資通訊產業四大趨勢。</p><p><strong>趨勢一》資料中心智慧化</strong><br />網通用戶漸漸開始採用「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訴求更高效率、高效能、智慧化混合應用,致使IT基礎架構必須破除傳統中心化思維,改以分散式微型規格,重新建構智慧化資料中心,驅動邊緣運算,以此做為晶片技術研發核心,進而發展巨量數據應用。</p><p><strong>趨勢二》大廠開發自研晶片</strong><br />也因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起飛,硬體設計需求更重視數據分析,關鍵晶片將決定優化差異,於是國際大廠前仆後繼開發自研晶片,確保關鍵技術、成本,甚至零組件交期皆能「操之在己」。</p><p><strong>趨勢三》數據共通</strong><br />當5G廣泛介入遠端場域應用,尤其未來國際碳排放數據資料庫,大勢發展下,皆涉及巨量資料數據共享交換,因此各國、或各地區聯盟必須盡快建立數據共通標準,改制原有數據格式,加速投入相關數據基礎布建,以加速垂直資訊接軌。</p><p><strong>趨勢四》異質晶片整合</strong><br />5G晶片應用逐漸導向SaaS,衍生多角化服務需求,未來封測技術、應用服務解決方案廠商、終端產品將形成新三角互動鏈,透過異質整合的立體封裝技術,整合處理器晶片、記憶體晶片、通訊晶片、感測器等異材質晶片,大幅加強效能,且促成異質晶片的雙向溝通,將高效能運算(HPC)應用推向新高峰。</p><p>眼下逾兆元投資熱錢陸續挹注半導體產業,國際半導體協會(SEMI)大膽預測,未來一年內,全球半導體元件晶圓廠月產能將首次攀上1,024萬片八吋約當晶圓大關。趨勢使然,「台灣矽島」如何再次「大躍進」?盧超群直指,「異質整合」金鑰有望突破跨域壁壘,2030年目標產值上看新台幣33.41兆元。</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自研半導體技術 升級產業利基</strong></span><br />台灣半導體向來獨占全球業界鰲頭,至少供應全球21.4%晶圓產能。但不得不承認,疫情衝擊產能、水電供給不穩、供應鏈重組,徹底改變遊戲規則,平添布局風險,現又遇國際原物料價格飆漲,台灣半導體產業何以造局?</p><p>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在「台灣科技之父」李國鼎逝世20週年之際,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台灣半導體、世紀新布局」李國鼎紀念論壇,難得匯聚IC設計、半導體晶圓、封測巨頭。</p><p>回顧全球疫情以來,封測龍頭日月光執行長吳田玉深入剖析,晶圓代工、封測大舉滲透車用市場,半導體晶片供不應求而屢屢飆漲,同時卻也面臨通膨、供應鏈重組、製程減碳等劇烈質變。即便台灣半導體廠有長年打下的基礎,要如何在既有優勢投入更多研發?供應廠必將歷經價值調整陣痛期,才能穩固競爭力。</p><p>「IC設計半導體盛會還沒結束。」無晶圓廠IC設計龍頭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直言,IC設計與晶圓共生發展,形成「Fabless IC Industry」產業鏈結關係,而近年來IC設計出口占比成長快速,且全球愈來愈重視「半導體自主化」,台灣半導體必須嘗試升級、延伸終端產品應用。</p><p>縱觀市場需求,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表示,前所未有的巨量資料大爆發,未來系統架構嫁接軟體,更仰賴高效能運算,先進製程和封裝技術將是箇中關鍵,他更暗喻,「我們正走在隧道出口」,愈接近出口的道路會走得愈辛苦,必須從系統應用領域找出利基點。</p><p>IC半導體應用無遠弗屆,大幅挑戰技術門檻,而大量投資熱錢湧入半導體產業,盧超群預測全球半導體發展前景將超乎想像。</p><p>Saas 驅動異質整合 帶動產業鏈垂直串聯環顧矽谷產業,臉書(Meta)、蘋果(Apple)、網飛(Netflix)、谷歌(Google)、亞馬遜(Amazon)等五大美國科技巨擘,鎖定高效運算、雲端計算、人工智慧領域,各自投入開發自研晶片。代工龍頭鴻海集團身為供應鏈重要夥伴,董事長劉揚偉預估,此將助長另一波半導體成長動力。</p><p>尤其未來十年內,5G系統逐步朝6G系統演進,電動車、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將是半導體發展重點,單純硬體升級已難再負荷高效能運轉,劉揚偉直指,半導體廠商積極與系統廠商合作,加強軟體服務。</p><p>而台灣極具先天優勢,劉揚偉直指,國內半導體聚落完整,坐擁上下游產業鏈,更應該由系統設計整合上游晶圓製造、封裝、IC設計及模組製造技術,並導入異質整合概念,融合小晶片(Chiplet)、系統級封裝(SiP)封裝技術、AiM模組設計,協力追求半導體高價值發展。</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結盟群力建構ICT 生態系 領航產業前行</strong></span><br />蔡英文總統不只一次肯定台灣半導體的領頭羊地位。經濟部預估,今年AI晶片總體市場產值上看新台幣5,000億元,國內半導體、ICT強項奠定發展裝置端AI晶片的優勢,下一步,IC晶片業者必須對應封測廠商的技術缺口,設法縮短開發時程,並強化AI晶片自主設計能力<br />於是,經濟部整合產官學研資源,在2019年集結群力推動「AITA聯盟」,匯集鈺創科技、聯發科、廣達、台達電等超過80家指標性ICT半導體大廠,垂直串聯半導體設計、製造、封測、軟體及ICT系統產業鏈,並跨域介接雲端大廠、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結盟開發異質晶片與運算架構,企圖建構全新的AI生態系。</p><p>AITA聯盟發展超過兩年,已促成上下游廠商上億元投資。半導體廠延續去年以來的強勁5G動能,跨領域串聯晶片設計、封裝技術、IC載板關鍵技術,採用小晶片(Chiplet)技術,結合記憶體與邏輯晶片,堆疊半導體未來產業藍圖。</p><p>甫落幕不久的國際半導體展SEMICON Taiwan 2021,特別順應潮流規劃「異質整合創新技術館」,邀集650家廠商參展,完整展示半導體上下游產業鏈技術與創新解決方案。可以說,「異質整合」將領銜下個世代半導體產業演進。</p> 2022/1/27 下午 03:53:03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全球擴大減碳力度 - 淨零賽局 台灣需盡快跟上腳步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自2 0 1 9 年底歐洲高峰會通過了「歐洲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碳中和承諾席捲全球,為國際貿易掀起綠色轉型浪潮。而2021年7月歐盟為達成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與1990年相比減少55%的階段性目標,提出了「Fit for 55」一系列立法提案,其中最受世界各國熱議的即為「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預計2026年開始課徵碳邊境稅;初期規範產品為電力、水泥、化學肥料、鋼鐵、鋁等五大產業產品,勢必對台灣出口貿易、產業發展與金融投資造成直接影響。</p><p>國際貿易及製造產業是台灣經濟命脈,若不即早因應淨零轉型,跟上國際減碳的腳步,勢將衝擊台灣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有鑑於此,為讓產業界更了解歐洲綠色政綱,促進產業循環經濟轉型發展,循環經濟推動辦公室特別舉辦「面對歐盟綠色政綱及碳邊境稅的機會<br />與挑戰」線上論壇,邀請產官學研各界,針對產業趨勢、關鍵議題、台灣企業的影響與因應之道做深入的分析與分享。</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氣候變遷挑戰<br />擴大減碳力度</strong></span><br />這兩年全球災難頻傳,台灣的乾旱、河南鄭州的洪災、歐洲的野火以及熱帶風暴襲捲美東,面對極端氣候導致的災害發生頻率及規模加劇, 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重要課題。中原大學榮譽教授林聖忠談到, 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於2020年3月提出《歐洲氣候法》(European Climate Law)草案,將碳中和目標入法,成為整個新政的法律基礎。各國也持續擴大減碳力度,為了宣示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執行的決心,加速有關氣候變遷法案的立法。在此趨勢之下,行政院也提出因應草案,修訂2015年所提出的《溫室氣體減量管理法》,並改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同時將「2050淨零排放」納入法案。</p><p>此外,為實現氣候目標,歐盟加速整體減排成效,擬擴大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EU ETS)範圍。歐盟執委會計劃在2023至2025年,分階段將海運逐步納入碳交易市場,船舶進入歐盟港口以及停泊港口期間都須遵守碳排放規定;同時也將取消航空業免費排放配額,以及降低總體排放量之上限。林聖忠提醒,海運及航空皆屬國際性領域,企業必須特別留意,做相對應的處理。</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淨零轉型行動<br />深化碳治理策略</strong></span><br />全球碳管理法規日趨嚴謹,低碳轉型已是企業無法迴避的課題,尤其在歐盟公布了CBAM之後,未來產品的碳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將愈來愈高,勢必將衝擊產品競爭力。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李詩欽強調,淨零碳轉型勢在必行,企業可依循五大行動方向研擬轉型藍圖:(一)提升碳排放數據的透明度,建立產品的碳足跡,並與供應商分享碳排數據,設定有企圖心的減排目標;(二)開發低碳的產品;(三)規範採購碳排放的指標;(四)將低碳納入轉型指標,以績效的獎勵使企業組織的淨零轉型更有動力;(五)發展永續價值鏈,積極參與低碳及永續有關的國際認證。</p><p>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則呼籲,企業應加快盤點碳排現況,導入減碳技術或相關管理制度,落實ESG資訊揭露,並深化碳治理策略:(一)落實溫室氣體的盤查,強化價值鏈排放管理;(二)進行風險評估與財務量化,模擬不同轉型情境下,碳價格對公司的財務衝擊;(三)以科學方法擬定減碳目標與達標策略;(四)依循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建議,建立完善的碳治理架構,以提升氣候韌性,邁向淨零轉型。</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企業共組聯盟<br />響應淨零碳排</strong></span><br />國際趨勢驅動著全球企業必須正視且重視碳管理議題,全球前兩千大上市公司中,已有20%的企業已承諾淨零排目標;而由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所主導的全球再生能源倡議組識「RE100」,匯聚了全球最具影響力企業,公開承諾在2020至2050年間達成100%使用綠電目標,台灣也有12家企業響應。</p><p>台灣產業以出口貿易型態為主,在這場全球的淨零賽局中,台灣更不能置身事外。林聖忠談到,為響應全球淨零碳排倡議,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發起,號召國內二十多家企業共同籌組的「台灣淨零行動聯盟」,透過承諾行動跟第三方認證,以及資訊透明化、教育宣導等活動,鼓勵台灣企業朝著永續發展以及淨零碳排的目標前進,並承諾於2030年前,組織總部與辦公室據點達成淨零碳排。</p><p>此外,台達電、台積電、宏碁、華碩、台灣微軟、友達、光寶、和碩等8家科技業者,也共同組成「台灣氣候聯盟」, 率先承諾「2050年前達到製程100%使用再生能源」、「2030年前企業成員自有或租賃車隊、車輛達成100%電動化」,並且進一步影響與帶領各自供應鏈同步達標。</p><p>李宜樺強調,面對達到淨零的目標,企業面臨的不只是企業本身營運的碳排,還必須關注整個價值鏈的碳排,因此需透過上下游的合作,以及與外界夥伴一起努力,投入創新,找出更多的減排或再生能源使用的狀況或行動,透過整個生態圈共同努力。</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台灣綠色新政<br />借鏡他山之石</strong></span><br />李詩欽指出,綠色新政已經是全人類的活動,美國拜登總統上任即推出兩兆美元的美國綠色新政方案,全球目前已有134個國家及歐盟與台灣宣布淨零碳排目標。台灣應加速與歐盟合作,配合碳邊境調整機制,同時連結歐洲商會的各項倡議,擬定台灣綠色新政,爭取各產業界的共識,才不至於置外於世界主流。</p><p>「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借鏡國外的經驗, 規劃未來如何實踐循環經濟,以及未來淨零碳排的轉機與商機。」經濟部工業局局長呂正華談到,淨零碳排是全球重要的發展趨勢, 包括歐盟CBAM、2050淨零碳排等都是政府關注的議題和重大施政方向。</p><p>透過此次論壇,希望能讓更多的公協會一起探討循環經濟的國際趨勢,相關單位和業界更密切溝通,讓台灣循環經濟的推動更加周詳,攜手因應未來歐盟綠色政綱與碳邊境稅帶來的衝擊。</p> 2022/1/10 上午 09:48:16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放眼東協 立足泰國及馬來西亞 - 大廠帶小廠 攜手當地夥伴 組建完整產業價值鏈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長期以來,台灣ICT產業具備全球競爭優勢,相關產值約占台灣工業總產值的一半,是台灣最重要、最關鍵的產業,部分企業所生產的電子元件及產品,甚至供應了全球半數以上的需求量。但近期受到美中貿易衝突及COVID-19疫情影響,全球供應鏈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隨著「短鏈化」、「在地化」趨勢成形,台灣電子產業也將面臨新的挑戰,為協助廠商超前部署,電電公會攜手工業總會、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共同舉辦「我國電子產業疫後布局研討會-馬來西亞及泰國」,邀請兩國駐台代表說明最新的投資優惠與獎勵措施,以及已在南向國家布局多年的重量級大廠進行投資經驗分享。</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因應情勢變化<br />全球布局是永遠的進行式</strong></span><br />工總副秘書長邱碧英在致詞時指出,供應鏈重組的契機正在台灣、泰國及馬來西亞產生顯著的效果,以台灣來說,在三大投資方案的鼓勵下,截至2021年9月已成功吸引超過1,000家企業回台投資,總投資金額突破新台幣1.4兆元,創造11萬的就業機會;同樣的,泰國政府在2019年推出BOI投資促進政策,也吸引大量海外投資者湧入泰國。</p><p>另一方面,全球供應鏈開始朝向零碳排,數位轉型與分擊,成為提升產業競力的不二法門,例如泰國鎖定發展航空、生物科技、醫療、新一代的汽車產業,還有智慧電子與機械產業;馬來西亞的「國家工業4.0政策」,專注運用智慧機械進行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數位轉型,這些發展項目對台商而言,都是非常好的契機,相信透過台商擅長的製造研發跟管理系統,一定可以創造雙贏與互惠的產業發展新面貌。</p><p>「電子產業生產基地的全球布局是永遠的進行式。」電電公會副秘書長蔡松慧強調,過去台灣的ICT生產基地主要在中國大陸,現在因為國際情勢的改變,必定要做彈性的調整,有些產能回到台灣,有些到新南向,有些是客戶要求非中的供應鏈,所以電子產業的全球基地<br />布局是不斷地在改變,不斷地在調整。而電子產業布局有個特色,很多投資都是母雞帶小雞的方式,由大廠帶著供應鏈一起去投資,才能發揮成本及生產效益,電電公會在推動新南向鏈結時,也希望能夠以大廠帶小廠的方式,跟當地的供應鏈共同組建完整的產業價值鏈。</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六大面向評估<br />降低海外投資設廠風險</strong></span><br />目前電子產業南向布局的趨勢又是如何?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組長馬利艷提及,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各國對美國的出口,以越南的出口成長最高,也是美中貿易戰轉單最主要的受益國,馬來西亞和泰國是位在第二跟第三;電子產品是越南、馬來西亞及菲律賓最主要的出口產品,占該國2020年總出口均超過35%。以2020年電子產業聚落分布,馬來西亞最多,有148家,主要集中在西馬北部(檳城、吉打、霹靂);泰國有110家,多集中在中部(曼谷)。</p><p>台商生產基地布局的關鍵考量因素,以組裝廠來看,會考量的是關稅、客戶長期經營策略、供應鏈完善程度,以及當地是否有足夠的勞動力、基礎建設和物流效率、投資成本及優惠等。組裝廠是第一步移動的,組裝廠會帶動上游零組件的移動,零組件還會帶動更上一層<br />原物料的移動。馬利艷提醒,整體來說,企業在進行海外投資設廠評估時,除了整體環境評估,還應從六個面向來思考,包括了當地的基礎建設、政策優惠、行政程序、產業分布、土地成本、人力資源,降低營運風險,提高成功機率。</p><p>受惠泰國BOI 投資優惠怡利電子切入日系車廠供應鏈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BOI)是泰國政府制定投資獎勵優惠政策並為投資者提供協助服務的組織,為因應國內外經濟和投資形勢的變化,BOI針對投資促進政策進行調整,優惠項目可分為兩種,一是稅務優惠,主要是針對企業所得稅、進口稅和其他稅務的減免;另一是非稅務優惠,像是外國企業可持股100%、可持有土地所有權,以及工作證取得。</p><p>根據BOI 特助Kittipong Thapanapaha指出,針對投資的產品或產業不同,基本的優惠配備也有所不同,比如生物科技、奈米科技,可取得十年免營所稅的優惠;如果企業又符合某些條件,像是在特定區域(如EEC東部經濟走廊)設廠或是投資在研發、人才培訓等,就會再加碼上去(從B1/B2、A4到A1,等級愈高,優惠年限愈長)。</p><p>在2006年就進入泰國投資的怡利電子,是BOI第一批的受益者,當時怡利獲得BOI投資獎勵獨資經營、買廠房,切入當地日系車廠。怡利電子(泰國)總經理柯茂全指出,怡利的全球布局策略,泰國廠主要是針對東南亞市場及印度,泰國是東協汽車生產及出口大國,供應鏈在地化比例高達80%,且日系車廠市占高,如果要布局東南亞,到當地設廠是最好的選擇。至於地點的考量,柯茂全提及,當初會選擇在開發區設廠,一來是交通方便,二來希望吸引當地高素質的人力,除了台幹,全部都是當地員工,沒有引進外勞,甚至台幹都要學習泰語,更能融入當地社會。</p><p>新漢智能前進馬來西亞尋找合作機會讓服務落地馬來西亞投資發展局(MIDA)是想在馬來西亞經商的第一個聯繫管道,該單位不只負責招商、審批,也提供廠商從規劃到當地落實的完整協助。</p><p>MIDA處長Syakella Zakaria提到,馬國目前希望吸引包括晶圓製造、IC設計及測試程式開發公司的進駐,更提供許多優惠措施,包括外資可100%獨資、資本及利息等收入可匯回來源國、可雇用外籍員工,同時馬來西亞已與六十多國簽訂投資保障協定,確保投資者的權益。</p><p>優惠項目除了可享五至十年70%或100%企業所得稅減免,資本支出可享有五年60%或100%的投資賦稅減免,若再投資,可繼續獲得15年資本支出60%的賦稅減免,以及其他定製的優惠措施。根據彭博社(Bloomberg)的調查,馬來西亞為亞洲最具吸引力的新興市場,且因其獨特的戰略性位置,可提供電機電子產業投資者具競爭優勢的海外投資平台,立足馬來西亞,放眼東協。</p><p>疫情加速數位化轉型和自動化的進程,新漢智能配合政府的新南向計畫,2020年8月在馬國設立辦公室和數位化轉型展示中心,提供當地與海外企業包括智慧製造、工業物聯網、工業4.0、AI、數據分析等的整合性服務。</p><p>新漢智能系統總監歐國倫指出,不論是工業4.0或數位轉型都沒辦法單打獨鬥,一定要跟當地夥伴合作,像是產學合作或是和其他廠商的技術交流,有助於服務落地,建立競爭優勢。</p> 2022/1/19 上午 09:04:20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中台灣產業發展 - 產官學攜手 提升中台灣產業競爭力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中部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工業發展能量,包括工具機暨零組件、木工機械、製鞋機械、手工具、航太、機器人、水五金、資通訊等產業蓬勃發展,不但為台灣工業提供強大助力,更影響全球產業發展。</p><p>在現今全球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廠商必須不斷投入研發、尋找優質研發人才,才能繼續馳騁市場。除了依靠己身之外,跨域整合的產學合作,也能助產業一臂之力。</p><p>中台灣擁有多所大專院校,包括中興大學、東海大學、逢甲大學、暨南國際大學、勤益科技大學、彰化師範大學、朝陽科技大學、大葉大學、建國科技大學、靜宜大學、明道大學、南科科技大學、修平科技大學等。這些學校執行的產學合作計畫,以及每年培育的人才,成為支撐中部地區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升級智慧機械產業 培育相關人才</strong></span><br />在政府政策的推動下,精密機械逐步升級為智慧機械產業,然而該領域相關的AI、大數據、5G等新科技,對許多精密機械廠商而言較為陌生,也找不到相關人才。解決之道有賴產學合作,進一步強化鏈結學校的基礎理論研究和產業需求,並攜手培訓人才,才能解決人才斷層和技術缺乏的問題,實現產業升級。</p><p>對此,由中興大學主導的「中台灣智慧機械與製造大聯盟」,可望透過聯盟成員彼此之間的持續交流合作,促使中台灣地區智慧機械產業進一步發展。</p><p>參與此聯盟的學校為中興大學及勤益科技大學。廠商代表則有程泰機械、上銀科技、天工精密、宇集創新科技、明椿電氣機械、奕達精機、晶禧科技、發得科技、瑞士商柏泰台灣分公司、鉅業精機、福裕事業、歐群科技、歐權科技、優肯科技、鐿鈦科技等。</p><p>為促進智慧機械產業發展,經濟部技術處並於2018年在台中精密機械園區內設置「智慧製造試營運場域」,建構國產化智慧機械系統產線,成為核心基礎建設,未來可做為產學研創新技術試煉場域,成為國內智慧製造規劃中心,輔導廠商投入智慧製造。</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推動電動車產業 集結各方力量</strong></span><br />針對電動車產業的發展,台中市政府於2016年則已主導成立「智慧電動車E-Team產官學研聯盟」,除獲多家知名廠商贊助外,更有18個單位響應。包括台灣電動大巴業者凱勝綠能、國際電動車大廠Tesla,以及BMW的台灣總代理汎德公司,共同捐贈了500座充電樁給台中市政府,響應台中市推動電動車產業的決心。</p><p>為進一步推動國內電動車產業,台中市政府也在2019年與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針對電動車的發展舉辦「電動車產業科技座談會」,由產官學界的代表共同探討電動車產業未來趨勢。市府並於2020年7月制定「建置電動車環境」、「推動電動車發展」、「廣設充電站」、「獎勵電動車」等系列相關政策,建構電動車輛產業發展的友善環境。</p><p>此外,未來電動車市場的蓬勃發展,預期將帶動車輛的「售後服務人力」以及「維護技術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台中市教育局順應汽車產業朝電動化發展與未來職場能力需求變動,與台灣師範大學車輛與能源學士學位學程、裕隆汽車(NISSAN)、豐田汽車(TOYOTA)、起而行綠能及睿能創意營銷等企業聯手,簽署產官學合作備忘錄,成立「臺中市電動車技術教學中心」,建置電動車技術教學的發展基地。</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推動光電產業 採用「前店後廠」方式</strong></span><br />光電產業也是中台灣的重點產業。光電產業在台中地區有密集的產業聚落,從上游玻璃材料、中游光學元件到下游應用及相關週邊產業供應鏈完整,主要分布在台中市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潭子科技產業園區、中部科學園區管理局及台中工業區等。</p><p>針對光電產業的推動,台中市政府採用「前店後廠」方式,強化台中產業展銷能力,爭取國際訂單,未來台中國際會展中心啟用後,在地光電業者即可展覽產品,達到前店後廠效益。</p><p>根據台中市政府經發局的資料,去(2020)年全球經濟受到美中貿易及疫情影響,所幸台灣防疫有成,光電產業自第二季開始恢復成長,台灣去年光電產業年產值為新台幣1兆4,208億元,光學鏡頭主要生產重鎮的潭子科技產業園區,則在今年上半年表現亮眼,成績營收成長達31%,顯示疫情帶動線上消費與遠距辦公需求,也為光電產業帶來商機。</p><p>在日前於中興大學舉辦的台中光谷論壇上,台中市副市長令狐榮達表示,市府透過辦理「推動地方產業創新研發推動計畫(地方型SBIR)」及「智慧機械及航太產業升級計畫」推動研發補助,協助「後廠」企業強化技術能力,落實產業轉型。</p><p>從2019年至今合計補助十家光電業者,總補助金額達新台幣851萬元,並積極協助光電業者尋找人才,持續與精科園區廠商協進會、台中市總工業會、中科管理局及加工出口區管理處合作舉辦聯合徵才活動,媒合民眾就業。</p><p>不只光電產業,台中市政府經發局推動的地方型SBIR,自2019年以來已結合中央資源投入逾新台幣5,600萬元補助經費,成功協助75家業者研發升級。</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政府資源挹注 輔導新創企業</strong></span><br />整體而言,隨著網路科技快速發展,加上疫情影響,廠商投入研發腳步愈來愈積極,台中市政府SBIR創新研發申請案件大幅成長,今年更翻倍達205案。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分析結果,台中市政府2019、2020年SBIR挹注可為總體經濟帶來新台幣28億6,580萬元的產值,訂單活動創造GDP為新台幣9億5,650萬元,同時帶來676人次就業需求。也就是說,近兩年SBIR補助成效,平均投入每1元的補助支出,可為總體經濟帶來52元的成長,經濟槓桿效果相當顯著。</p><p>長期以來,台中市SBIR協助青、新創公司在創業早期將創意轉化為商機,降低因資金、技術和市場的不確定性所造成風險,其中如岳揚智控、富田電機、盈錫精密等多家廠商,皆已成為國際大廠、卓越中堅企業代表,在產業占有一席之地。</p><p>彰化縣政府對於產業轉型亦提供不少協助。縣府長期推動縣內產業升級,包括水五金、紡織與織襪、汽機車零組件、自行車及零組件產業等,透過結合各大學育成中心以及財團法人研究機構,協助廠商進行研發委託或技術引進等計畫,以及人才培養等。</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產學合作專班 培育即戰力</strong></span><br />事實上,中部多所大學皆有產學訓合作訓練計畫專班的成立,旨在推動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整合工作,結合職業訓練與大專校院及業界資源,發展技職教育、職業訓練及企業產學訓合作新模式,加強技職學生專業知能與就業技能,為產業培養即戰力。</p><p>從傳統產業到高科技產業,中台灣產業領域愈來愈多元,所需的研發資源及人才人力隨之增多,透過產官學三方的密切合作,中台灣產業競爭力可望快速提升,帶動更多企業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p> 2022/1/10 上午 09:48:23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後疫時代EMS 產業供應鏈布局 - 供應鏈韌性與數位化 產業的關鍵力量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由工業局主辦、資策會及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共同執行的「後疫時代EMS產業供應鏈布局技術論壇」,為協助台灣電子製造服務產業面對高階製造轉型的困難與需求,於日前針對多項關鍵議題進行線上分享與討論,期望能提供解決方案。</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智慧製造創新時代</strong></span><br />線上論壇中,經濟部工業局局長呂正華致詞中提到,EMS業者面臨生產工序和品質管控複雜程度高、生產製程資料對接的需求相當高,以及跨境生產和供應鏈體系的複雜程度高的三大挑戰,政府推動智慧機械產業創新推動方案,旨在建構完善的智慧設備生態系,還有協助重點製造業導入智慧製造,讓台灣成為智慧製造研發基地。<br />而政府2021年開始推動智慧<br />機械二期計畫,著重於強化產業聚落、塑造完整價值鏈、深化軟硬整合走向智慧化,並加強5G及AI的運用,以因應淨零碳排打造綠色供應鏈,讓台灣成為綠電生產以及應用大國,進而打造成為亞洲高階製造中心。隨著台商回台,政府也積極協助提升製造業全球供應鏈韌性,以創造台灣製造業的新時代。<br />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也呼<br />應政府推動亞洲高階製造中心的政策,表示EMS務必數位轉型,且針對關鍵性的SMT(表面黏著技術)製程,各界推動產業共通標準規範,研擬SMT製程AOI(瑕疵檢測技術指引)、AOI和AI技術傳輸的格式,及SMT製程設備資料輸出的共同架構。<br />李詩欽指出透過結合彈性製造、AI及機械手臂等智慧自動化技術,可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並建立完整的產品追溯管理系統,滿足少量多樣生產履歷追溯的需求。<br />以及分散產能、強化彈性與韌性並貼近最終消費市場建立生產據點,還有發展跨界跨域以ICT附加電動車、先進醫療、國防航太等創新產業,提升研發價值,這些都是EMS產業須著眼的關鍵布局。</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聚焦供應鏈<br />和產品設計韌性</strong></span><br />電子時報(DIGITIMES)社長黃欽勇則揭示電子業未來十年變革與挑戰,有美中貿易大戰、區域化生產體系、供應鏈的變革與挑戰、半導體洞見觀瞻、5G的影響與前瞻、電動車與車聯網、新創事業與數據經濟、2030無縫接軌的新時代等關鍵議題。<br />針對新南向專案的策略,黃欽勇強調不該只從成本角度思考。DIGITIMES針對全亞洲汽車和電子兩個產業的一百大廠列表發現,入列的台灣14家企業均為電子製造廠,而印度入列的四家則為汽車製造廠。隨著G2大戰,台廠供應鏈往南移動, 可以從產業的垂直深化( 如半<br />導體、電動車、手機電腦) 以及與當地的水平擴張( 與各國的獨角獸公司、核心企業、軟硬整合的合作)著力。他也特別指出,印度人量產製造贏不過華人,與台灣合作可替代進口,而他們能提供工程師,讓台廠有人才可用,所以印度和台灣的將是下個世代重要的合作模式。<br />回到疫情時期,面對工廠關門、空運貨運衝擊大、產品組合改變等因素,尤其是庫存和現金流,以及國際地緣政治的影響,台灣惠普(HP)全球供應鏈營運處副總裁潘志浩表示,公司內部成立一個Project Teem,聚焦於供應鏈網絡、決策、產品組合設計的韌性以及靈活地預測市場與客戶的需求。<br />他說明道,過去產品設計以機海戰術、追求最低價格為主,未考量供應鏈的韌性或全球政經情勢的影響,未來在產品設計上會針對韌性(resilience)多加考量。<br />因此,HP也致力於零件來源避免集中度,產品的設計朝多樣差異化邁進,目前正投資AI與智慧製造的生產方式,潘志浩指出,傳統的生產模式是工廠愈大愈好,人愈多愈好,經過這次疫情的教訓,須重新思考。他強調在全球政經的衝擊下,數位化很重要,為了快速的決策,必須擁有完整的資料分析能力,而這些能力包括行動通訊、人工智慧、自動化資料處理、預測型分析,在疫情下深刻體會數位化是公司未來存續的關鍵,不能再拖延,要現在立刻執行。</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品牌大廠成為數位化推手</strong></span><br />在疫情下,在家工作的新型態也提高全球對筆電的需求,使得筆電市場快速成長20%,此瞬間爆出的訂單要如何消化,華碩電腦全球副總裁張權德表示,來自於20年來台灣筆電上下游生態系的合作默契,過去EMS廠致力追求高效率,也因此能夠滿足不斷上升的市場需求。一直以來華碩在設計端與供應鏈討論製造良率的問題,從源頭如物料端、製造端一起解決不良率,使生產過程更為順暢。<br />要如何維持產業未來十年的競爭力,高效能與高品質兼具,數位轉型是供應鏈中必須思考的方向,張權德表示,企業數位轉型需要三至五年的時間,中小型企業沒有立即的需求,可由品牌大廠來推動轉型其力道最大,要求製造廠數位化和產品履歷,從點的數位化,將其<br />推向全面數位化。<br />英業達資深副總陳逸萍則從本身數位轉型的做法談起,第一是進行AI與AOI的布局,第二AI的資料也就是千百種的元件擁有龐大的data,運用這些資料加速出貨並減少人力的運用,第三AI在遠距協作、智慧看板和節能減碳上,英業達正如火如荼進行中,他強調數位轉型如何落地很重要。<br />陳逸萍認為在美中貿易戰的情勢下,將加速電子製造廠的數位轉型,工廠不再只是製造,還要有創新思維,企業可按部就班從人才、資安、data、5G等方面著手,從新型態的科技進而場域認證,展現執行成效,客戶也會看到企業未來的希望。</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AI 結合AOI 檢測率提升</strong></span><br />致力於AI解決方案的華碩智慧解決方案事業部,處長彭愷翔也說明如何將「智慧」帶入工業現場,運用ASUS AISDetector、AISVision以及ASUS EHS智慧安全防護平台,進行產品品質檢測和設備預防保養、AI for AOI瑕疵檢測、環安衛智慧公安。<br />DIGITIMES研究中心總監黃建智則點出台灣資通訊業本身就是智慧製造的大生態系,同時扮演需求者和供應者,另5G僅是解決連網的基本議題,如何往上疊加特定領域技術與應用,才是實現智慧製造的關鍵。<br />為協助企業找出解決方案,電電公會在拜訪多家業者後,副秘書長宋雯霈指出,公會將結合在國內有五成市占率的AOI業者─德律公司一起在SMT的製程中推動瑕疵檢測指引,以降低製造廠的學習曲線,同時也希望接軌國際標準,推動資料交換格式輸出,協助產業更快速的鏈結資訊流,一起打造高階智慧製造。<br />會中也邀請IPC國際電子工業聯接協會美國總部技術副總裁David W Bergman,說明IPC的目標在幫助電子製造業收集資訊,協助EMS企業做出更快速的決定,並支援企業讓操作人員能夠運用AI工具提升效率,擁有易懂的數據與創造反饋迴路,也是IPC CFX(工廠數據交換)未來致力推動的方向。<br />光寶科技處長謝岳霖進一步說明SMT製程上IPC HERMES-9852和IPC CFX-2591兩種標準,全盤式將資料串聯做為數位平台的基礎,把工廠資訊進行數字化的轉換,未來是趨勢也是主流。<br />近年來從CFX到萬物互聯,以及產業協同共贏展現成果的富士康科技集團,其工業互聯網辦公室副理李錦光談集團數位轉型、與上下游供應鏈協同,設備合作開發,共建data標準。<br />最後,德律科技經理劉哲瑋說明,AI結合AOI可以使檢測率大幅上升,AI在AOI遠端多機覆判平台技術,將協助SMT產業節省人力,精簡維修站人員,節省成本,是相當完美的整合。</p> 2022/1/12 上午 09:55:49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中台灣產業發展 - 新活力注入 中台灣產業面貌大不同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中台灣,由北到南依序涵蓋苗栗、台中、彰化、雲林及南投,主力產業包括金屬製品、機械零組件、工具機及精密機械等。遍布許多工業區,以大台中地區來看,有中部科學園區后里園區、中部科學園區台中園區、台中工業區、台中市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神岡豐洲科技工業園區及台中潭子科技產業園區等,完整串聯產業鏈,構築成大台中產業走廊。</p><p>中台灣的核心,落在此區域唯一直轄市─台中市。就地理優勢來看,台中擁有台中港及台中國際機場「雙港」優勢,方便中台灣產業與國際交流。</p><p>值得一提的,台中市是全台第二多人口的縣市,且是全國第四年輕的城市,扶養比僅約35%,老化指數為不到75%,遠低於全國平均值98%,堪稱是全台最具生命力的地方之一。豐沛的年輕人力,也成為吸引產業投資的優點之一。</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精密機械獨霸全台 群聚效益明顯</strong></span><br />就產業別來看,台灣從北到南,區域產業發展各有特色,中台灣以機械產業勝出,全台灣約有七成精密機械、工具機及零組件廠皆在中部設廠,集中於神岡到南投方圓60公里之內,形成全球唯一的精密機械產業完整聚落,涵蓋工具機、機械、電子零組件、光學、自行車等產業別,群聚效應成功發揮,養成許多世界級產業冠軍。其中尤以工具機產業具有世界領導優勢,目前已是全球第四大出口國。</p><p>細看中台灣的產業分布,可以發現台中市的金屬切削工具製造業;彰化縣的泵、壓縮機、活栓及活閥製造業,以及苗栗縣的粉末冶金業等,也已形成明顯的產業聚落。</p><p>整體而言,中台灣的機械產業是以傳統機械機具製造業起步,逐步升級為精密機械科技,現在更是進階至智慧機械。2016年,政府提出「5+N產業創新」規劃,2020年提出「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智慧機械產業皆是其中重點,產業供應鏈仰賴大台中的機械產業聚落。</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高科技進駐 半導體帶動區域發展</strong></span><br />長久以來,中台灣產業幾乎與機械產業劃上等號,然而隨著科學園區及科技創新園區的持續開發,其實已吸引不少光電、半導體、電子零組件等高科技產業進駐。</p><p>中部地區的高科技產業,主要集中於中部科學園區台中園區及后里園區、台中市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以及台中加工出口區,其中不乏知名的光電、半導體、電子零組件產業,包括台積電、日月光、玉晶光、先進光、華邦電、長園科、新鉅科、台灣美光(Micron)、大立光電、菱生精密工業、希華晶體科技、亞洲光學等。</p><p>最近的例子,則是昇陽半導體甫於2021年8月宣布投資新台幣72億元進駐台中港科技產業園區,將興建全球第一座自動及智慧化晶圓再生工廠。昇陽半導體主要從事測試晶圓再生服務,為台灣最大的晶圓再生服務供應商。昇陽半導體利用化學蝕刻除膜、化學機械拋光、高潔淨清洗等技術,讓使用過的測試晶圓恢復至最佳潔淨度,使其能再度回到積體電路製程中使用,大幅減少半導體廠採購新測試晶圓的營運成本。</p><p>此外,日月光投控集團旗下的矽品精密,也已決定在中科二林園區興建新廠。第一期預計2022年完工,將成為矽品未來十年高階封測的核心基地。</p><p>根據彰化縣政府的規劃,中科二林園區搭配正在環評的二林精密機械園區,將是彰化吸引產業投資的重要規劃,並將優先針對半導體產業鏈強化招商,特別是5G、AIoT、物聯網、車聯網和AI技術等業者。</p><p>矽品於2007年已設立彰化和美廠,成功帶動彰化地區高科技產業發展,彰化廠目前有超過4,000名員工,70%左右皆為彰化人,而矽品此次加碼進駐彰化,預估將創造7,500個工作機會。</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從燃料車到電動車零件 持續進步</strong></span><br />除了半導體產業之外,電動車產業也是中部地區廠商可以發揮的舞台。中台灣為電動車相關產業群聚區域,聚集許多電動車材料技術及關鍵零組件廠商,加上台灣完整的資通訊產業基礎等獨特優勢,是切入電動自行車及電動車等相關產業的絕佳利基。</p><p>例如,台灣最大車用傳動零組件供應商和大工業,除了已打入美國通用、福特、克萊斯勒、BMW等供應鏈外,更是特斯拉獨家減速齒輪箱供應商。</p><p>和大目前供應車種類別,電動車占比38%、燃油車為62%。和大並預估2023&sim;2024年,該公司燃油車、電動車銷售營收將出現黃金交叉,2025年電動車零件營收貢獻將會超越燃油車。</p><p>和大自五、六前與特斯拉合作,訂單量每月僅500台,一路成長至2020年出貨量已達到49.95萬台,和大減速齒輪箱占整體電動車市占率約22%,已是全球純電動車最大。除了特斯拉,許多傳統車廠及科技大廠皆準備進軍電動車,市場潛力相當可觀。</p><p>另一家齒輪箱廠商,本土股份有限公司也積極布局電動車供應鏈。本土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81年,深耕齒輪40年,累積豐富經驗。該公司成功開發電動車單速齒輪箱,並已裝車進行測試,吸引許多國內外客戶合作機會。該公司的電動車事業部門於2017年起步,營收從剛開始僅約新台幣200萬元,成長至2020年已近新台幣六億元。</p><p>在電動車心臟的動力系統中,除馬達外,另一核心零組件為幫助電動車減速或換檔加速的齒輪箱。一直以來,單速齒輪箱的缺點為無法兼顧速度及續航力,也就是說,想要高速行駛,就只能捨棄續航力;想要續航力,就必須放棄高速行駛。</p><p>本土公司與工研院合作開發的二速齒輪箱,則能「魚與熊掌兼得」,且利用獨特製造加工技術,使電動車注重的噪音表現更加優良。目前本土已結合國內馬達與控制器廠商,建立三合一機電系統,提供國內外整車廠最佳解決方案。</p><p>自美中貿易戰爆發以來,台商回流現象愈趨明顯,中台灣成為許多台商的設廠最佳選擇,帶動區域產業發展日趨多元,且隨著許多高科技企業進駐,加上新興產業的進展,可以預見中台灣產業發展面貌將與以往大不相同,令人期待 。</p> 2022/1/10 上午 09:48:31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美政府通過《美國創新與競爭法》 - 維護科技霸權 擴大領先優勢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在知識經濟和數位經濟時代,經濟發展的核心在於關鍵科技,若想要在全球競爭勝出,取得科技優勢是必備條件,這也正是美國始終能在美中科技戰中握有宰制力量的主因。</p><p>華爾街日報曾刊出〈美中科技較量誰是贏家?從五大領域看兩國各自優勢〉的文章,內容提到:在5G領域,中國大陸占優勢,然而中國大陸是否是5G競賽的最後贏家?仍未有定論。至於在人工智慧(AI)、量子計算、半導體及自動駕駛領域等,美國目前仍擁有優勢。</p><p>整體來看,雖說美中兩國的科技實力在現階段仍有差距,但是隨著中國大陸科技產業實力的持續提升,美國已感到如芒刺在背。</p><p><strong>2,500 億美元預算<br />鞏固領先地位</strong><br />為了擴大領先優勢,不讓中國大陸有迎頭趕上的機會,美國聯邦參議院已於日前通過《美國創新與競爭法》(原名《無盡邊疆法》)。一如美國參議院議員,也是法案提案者之一的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所言:「誰能在未來技術競賽中獲勝,誰就是全球經濟的領導者。」</p><p>該法案主軸聚焦於強化美國科技發展,編列2,500億美元預算,希望在未來五年內擴大美國在高科技產業的投資,主要鎖定領域涵蓋人工智慧、半導體晶片和量子運算、先進通訊、清潔能源、生物技術,以及分布式帳本技術(區塊鏈)及網路安全等等,此外還要加速改革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以維持美國科技技術強國的地位。</p><p>贊同此法案的論點,大多認為若無法擴大美國的半導體生產或改變稀土供應鏈,則可能使美國在未來幾年處於戰略劣勢。因此根據該法案,不僅將協助晶片製造商與各州各地方政府協調建廠所需的土地資金,更提供520億美元推動美國半導體的研發製造,進一步擬定供應鏈危機因應計畫,解決諸如衝擊汽車生產的半導體晶片短缺等問題。</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美國製造<br />強化半導體供應鏈</strong></span><br />為了避免半導體晶片缺貨事件的重演,美國未來勢必將強化半導體供應鏈;推動更多半導體在本地製造,以降低對海外供應鏈的依賴。事實上,美國已邀請台積電、三星赴美設廠或擴增在美國的晶圓代工產能。</p><p>因應美國政府期待,且考量北美客戶訂單占了台積電總營收達62%,台積電於去(2020)年宣布斥資12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興建5奈米先進製程的晶圓廠。在2021年6月初舉行的線上技術論壇上,台積電總裁魏哲家說明,考量5奈米需求長期旺盛,目前興建中的亞利桑那州廠將名列台積電晶圓21廠,並納入5奈米的生產基地之一,預計2024年開始量產。</p><p>根據日前發表的供應鏈脆弱性報告指出,一旦台灣本地生產的半導體產品出現斷供的嚴重問題,將造成全球每年5,000億美元的損失,而台灣面臨中國大陸的武力威脅,存在斷鏈的可能風險,因此美國政府希望能將半導體製造產能放在美國國土上,面對此一必然趨勢,台灣半導體供應鏈為維持競爭力,赴美投資的廠商數與規模預期將進一步提升。</p><p>值得注意的,除了《美國創新與競爭法》對於半導體產業的重視外,於英國康瓦爾舉行的七大工業國家(G7)加南韓、澳洲、印度和南非高峰會,也提議就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成立聯合工作小組,呼籲在半導體領域擴大投資,進一步穩定全球供應鏈。在11國的合作下,中國大陸在半導體領域的發展或將受到抑制,全球半導體產業布局也皆將受到影響。</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中國大陸「新基建」<br />振興高科技</strong></span><br />除了撥款千億美元投入尖端技術研究之外,《美國創新與競爭法》也要求美國政府成立新的專責部門,以防堵美國科技成果向國外洩漏等,其中所謂的「國外」,毫不意外主要就是指中國大陸。</p><p>法案要求美國國務院列出一份與中國大陸企業相關的清單,讓美國得以與「地區盟友」合作,禁止進口與中資企業相關的產品,並需制裁竊取美國商業機密,或是從中受益的實體組織及個人。對於這些舉措,外界評論直指「一道鐵幕正在美中科技競備間升起」,也就是說,美中之間的科技將難以交流。</p><p>相對於美國日前通過《美國創新與競爭法》之前,中國大陸也已於2020年祭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簡稱「新基建」)」。</p><p>為刺激經濟及振興高科技業,中國大陸於去年11月發布的2021&sim;2025年的第十四個五年計畫草案中,明確提出將「新基建」定為重點項目之一。</p><p>「新基建」主要分為七大技術領域,包括5G基地台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高效傳輸大容量電力的特高壓電網、跨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電車,以及工業互聯網等。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2021&sim;2025年對新基建的投資額,中國大陸政府與民間合計將達到10.6兆人民幣。</p><p>科技交流受阻<br />全球GDP 恐受影響<br />美中科技戰爭不休,影響所及,連全球GDP也可能因此下修。</p><p>從川普到拜登,美國政府對於指標性的中國大陸企業,例如華為、中芯國際的限制始終存在,以防止中國大陸在晶片半導體等重點領域取得先進技術,甚至對赴美的中國留學生也有所防範。美國駐北京大使館領事處已於今年5月恢復對中國學生的簽證預約處理,但一些具有高科技背景學科的留學簽證將需要額外篩查。</p><p>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研究指出,美中科技戰導致的技術分散、無法交流,可能讓全球許多國家的GDP損失5%。相對之前的美中關稅戰,約讓全球GDP損失0.4%,IMF認為科技戰的影響等同是貿易戰的十倍。</p><p>今年7 月,IMF估算全球2021、2022兩年的GDP增長分別至6%、4.9%,並認為中國大陸經濟全年GDP增長速度可達8.4%,美國可到6.4%。然而,若美中科技摩擦加劇,全年經濟前景恐怕就無法這麼樂觀。</p><p>美中科技戰持續延燒,加上新冠肺炎加劇國際情勢演變,更凸顯科技力量成為貿易、經濟及國安核心的重要性。無論是經濟或政治層面上的種種競爭態勢皆已證明,掌握關鍵科技就是發展經濟的契機,也是國家安全的無形防護。</p> 2022/1/10 上午 09:48:39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電電策略聯盟戰 主攻5G 數位轉型 - 5G聯盟遠景 帶動產業垂直升級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如今全球疫後復甦前景尚未明朗化,卻又出現變種病毒威脅,電機電子業生產基地再度面臨重大營運危機。電子供應廠商陷入苦戰,電電公會給了一劑強心丸,「疫情困境也可能是數位轉型契機」,唯有深化數位轉型思維,才能率領產業突破僵局。</p><p><strong>布局智慧製造<br />構築電電5G 上下游供應鏈</strong><br />有鑑於疫後產業型態轉變,遠端作業模式徹底顛覆傳統產線運作思維,數位供應鏈被視為經濟成長動力,而迎來5G數位轉型浪潮。為加速5G發展進程,電電公會去(2020)年5月宣誓「5G產業創新發展聯盟」,跨領域建立資通訊、電信服務及應用服務等三方互動平台,以建構5G垂直供應鏈發展。</p><p>聯盟內的產、官、學、研跨界串聯,大力催生5G國家隊,聯盟策略性優先驗證智慧製造、文化影視、智慧運輸、智慧醫療等場域,極力爭取國際合作機會。5G產業創新發展聯盟會長許介立看好聯盟合作平台可以協助國家隊廠商全力發揮數位實力。</p><p>對於全球而言,5G軟硬體、系統服務都是全新架構。即便5G發展以來,幾經跌宕起伏,但許介立認為,全球疫情助長頻寬及網路服務需求,台灣具備硬體基礎優勢,起跑點不見得落後歐美大廠,反而有機會催化5G加速發展;若能再垂直整合業內資源,可望共同開創新局面。</p><p>5G產業創新發展聯盟布局,將以開放網路架構、系統供應鏈、垂直應用三面向為出發點,建立不同領域垂直應用。整體來看,高頻量測、元件封測及高頻磊晶技術構築5G產業上游供應鏈,仁寶電腦執行副總彭聖華領軍規劃系統供應鏈布局,而資通訊龍頭中華電信則進一步向下建置,架構5G網路驗證場域「端到端」電信網通生態鏈。</p><p>電電公會清楚地知道,5G創新服務生態系倚賴垂直整合應用,故邀集亞太電信總經理黃南仁,全面性掌握5G場域重點需求,並整合產、官、研資源,加速建立5G創新服務平台網絡,持續朝輸出5G垂直應用目標邁進,借重數位科技深化智慧製造實力。</p><p><strong>電電公會結盟友<br />「智慧製造大聯盟」成形</strong><br />5G產業創新發展聯盟開第一槍,勾勒業內數位藍圖展望,然而,單打獨鬥不足以支持整體產業轉型,時隔兩個月後,電機雙雄電電公會、機械公會也攜手成立「智慧製造大聯盟」。</p><p>電電公會、機械公會相當清楚,受到美中貿易戰、全球疫情影響,國際供應鏈迅速重組,要想讓產業迅速跟上數位轉型趨勢脈動,公會是時候該出手,協助中小企業相互分攤轉型成本壓力,而這也是「智慧製造大聯盟」成立目的。</p><p>電電公會認為,中國大陸廠商消費性電子實力確實強勁,但在商用電子產品領域,牽涉客戶長期關係,反觀台灣長時間耕耘該領域,供應鏈及客戶關係相對穩定,形成優勢地位。既然產業基礎穩固,ICT電機電子製造業要直接迎戰轉型升級。</p><p>智慧製造大聯盟集結6,000多家會員廠商力量,架構雲網端,推動智能化韌性製造鏈,並逐步引領產業導入AI、大數據(Big Data),邁向「智慧機械」、「智慧製造」,預期2025年可以翻倍達成新台幣兩兆元產值目標。</p><p>在機械公會的主導下,將分成三階段實踐智慧製造遠景。短期內,產業界將與經濟部工業局合作推出「智慧機上盒」,提升機械聯網、數位蒐集、可視化等智慧化功能, 達成「SMB萬機聯網上雲端」目標。</p><p>中、長期而言,智慧製造大聯盟企圖開發建置數位感測器、機械雲平台,進而觸動「機械雲」發展,有利接軌電子機械產業AI、大數據智慧製造長遠布局。</p><p>電電公會、機械公會簽署合作備忘錄,獲得工研院、金屬中心、精密機械發展中心及資策會四大法人,以及軟體協會、研華、虎尾科大等產學研單位同意,正式驅動智慧機械、智慧製造雙引擎,宣示共同攜手打造「亞洲高階製造中心」。</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放眼未來 電機大聯盟引導升級</strong></span><br />智慧製造大聯盟預計從需求端推動「跨域合作」,首要加速機械雲、智慧製造應用示範案例,包括建立「機械雲生態系」,並進一步研擬商業化策略與營運機制。</p><p>等到時機成熟時,智慧製造大聯盟將進一步布局車用電子和半導體產業,特別聚焦在高功率車用元件、5G與自駕等新興應用領域,配合政府化合物半導體研發計畫,擬定產業建議方案及策略。</p><p>大聯盟推動委員會將結合設備、材料、生產與系統等跨域專家,落實產業數位轉型與跨域合作,「跨域」整合體系內軟硬體、生產系統和產品資源,結合政府補助方案加速製造業數位轉型,協助ICT製造業邁向「高階製造」。</p><p>「智慧製造大聯盟」自許成為國家隊,努力打造「護國神山群」,目標是希望讓台灣不只台積電一座護國神山,未來在工業互聯網基礎上,利用智慧化數位技術串聯生產流程,當作高階製造產品前期驗證。</p><p>大聯盟打算借助產業聚落群聚實力,整合電子、半導體設備、工業控制器、智慧機器人、產業機械及自動化系統等產業鏈,引導產業「完美轉身」投入數位轉型,再從學術研究單位資源,尋求智慧化解決方案,以鏈接智慧化應用軟體服務。</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帶動小聯盟成形 擴大協作機會</strong></span><br />智慧製造大聯盟目前靠產業龍頭帶隊衝鋒陷陣,開創數位轉型新局面,但放眼未來,大聯盟體系下將成立「次聯盟」,在半導體、感測器及檢測設備等領域,集結力量打「小聯盟策略戰」。</p><p>電電公會指出,產業化推動委員會向下設立各領域小聯盟,建立協作平台,鼓勵會員在工業互聯網基礎上,串聯共享智慧化技術、生產流程。尤其邁入「智慧機械雲」階段時,聯盟業者都能投入公版智慧機械雲測試,一同參與軟體開發及應用。</p><p>目前體系內已成立「先進雷射應用技術聯盟」,未來,AI、5G、雷射及金屬加工等不同領域小聯盟也都將陸續成形,運用「共享互利」思維,建構高階製造產品研發體系,進一步引導產業轉型升級。</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電機產業大躍進<br />邁向「亞洲高階製造中心」</strong></span><br />電機電子業長遠目標在於「聯網智慧機械」,投入建立「智慧機械雲」雲端物聯系統,產業就能離智慧製造愈來愈近,業內極力促成產業5G轉型,政府也肯定電子機械「強強聯手」。</p><p>在智慧製造大聯盟成立大會上,副總統賴清德表示,台灣ICT產業聚落遍布北、中及南部,整體產業聚落吸納半導體電子、工業控制、產業機械、自動化機器人及系統整合等,供應鏈相當完整,再加上試驗場域提供產、官、學、研跨領域研發試驗,深信產業絕對能實現「亞洲高階製造中心」願景。</p><p>智慧製造大聯盟瞄準新藍海,有信心能激發製造業數位化轉型升級。電電公會指出,國內ICT產業仰賴進出口貿易,更不能安於現狀;貿易戰、疫情加速全球數位轉型,智慧製造在雲端服務、遠距協同應用領域都可預見新趨勢商機,因此必須推動智慧製造,架構雲網端,並運用工業互聯網架構,積極整合IT、OT軟硬體,才能讓「台灣製造」更有AI、5G、雷射及金屬加工等不同領域小聯盟將陸續成形重。 「韌性」。</p> 2022/1/10 上午 09:48:46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智慧結合服務 電電全方位拓展商機 - 5G整合趨勢 電電跨界智慧創新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後疫情時代,餐飲零售、甚至廣泛服務業均陸續導入數位工具,支援物流配送體系、零接觸服務、支付系統,各種線上協作工具漸漸成為主流互動模式,多角式驅動電機電子業跨領域開發新型態數位服務。</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遠距驅動<br />智慧應用型塑新商機</strong></span><br />放眼未來,無經濟商業模式興起,將是台灣製造業下一個十年的發展機會。依工研院發表的「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製造產業推動「智慧化共通技術」方向明確,勾勒出新常態市場涵蓋「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績環境」三大應用領域,在智慧醫療、宅經濟、企業韌性創造多元需求中,加速實現物聯網商機。</p><p>身為電機電子產業代表,電電公會深知不能錯失此波趨勢, 近來積極引領會員廠商多元布局,將雲端物聯網、新創、物聯網晶片化技術整合智慧製造、智慧城鄉、智慧生活領域,甚至跨足再生能源、零售及醫療。於是,電電公會與外貿協會每年共同舉辦「台北國際電子產業科技展(TAITRONICS)」及「台灣國際人工智慧暨物聯網展(AIoT Taiwan)」。</p><p>製造業內敏銳察覺,智慧健康照護、智慧城市及智慧製造領域將領銜結合AIoT應用,進而拓展智慧服務應用範圍。有鑑於此,經濟部工業局攜手AWS及半導體廠輝達(NVIDIA)共同展出「智慧應用新創館」,而電電公會與資策會更直接鎖定「頻率元件」、「LED」及「電線電纜」智慧化應用極具智慧製造利基市場,參展有助於激發創新智慧化應用,服務異業族群。</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萬物聯網時代來臨 智慧跨界成趨勢</strong></span><br />廣大的電機電子產業,活躍地展現「萬物聯網」智慧化未來,誠如電電公會所期望,創新團隊多方媒合,才有機會嘗試前瞻性產品解決方案,以持續深化電電產業數位影響力。製造業內乘勢追擊,與異業結盟實踐智慧應用藍圖。</p><p><strong>仁寶》5G專網 建構智慧服務市場</strong><br />全球第一大筆記型電腦製造商「仁寶電腦」看好5G網路應用服務前景,鎖定企業專網龐大商機,積極開發5G模組,推出5G通訊模組、5G無線網路分享器、5G VR等多元智慧應用解決方案,預期可進攻智慧工廠、智慧醫療、智慧農業、智慧家居及影音娛樂等五大應用領域。</p><p>仁寶擁有後端龐大伺服器開發團隊及大規模5G企業專網,但小基站布局卻還不夠全面,於是與全球IT大廠思科(Cisco)共組策略聯盟,將思科全球系統整合夥伴網路納入布局,隨5G企業專網拓展,逐步釋出小基站與5G網路設備,兩大企業互利受惠全球5G智慧服務市場,將5G解決方案在推向新格局。</p><p>看準未來數位趨勢,仁寶預期與思科結盟後,陸續還會有更多合作夥伴加入,將催化全球用戶建構完善5G智慧應用服務體系。</p><p><strong>亞迪電子》AI智慧醫療 進軍日本長照市場</strong><br />新創電子廠商亞迪(ADE Technology Inc.)致力於建構智慧醫療系統,廣泛應用物聯網(IoT)、大數據(Big Data)及AI人工智慧影像技術,結合醫療業內先進熱影像(Thermal Imaging)和雷達生理感測模組(SIL Radar)需求,創建了HVR混合式影像管理系統,滿足智慧醫療照護、安全監控等市場需求。</p><p>對於亞迪而言,物聯網和人工智慧實現醫療需求,大幅擴充安全生活意義,以先進技術方案,將醫療導向智慧便利生活,尤其是新研發的Hexagram非接觸式生理照護系統,精準切入遠端醫療市場趨勢。</p><p>亞迪超前布局智慧醫療,成功引來日本MMB株式會社。雙方結盟宣示拓展日本高端醫療需求,將提供一萬床智慧照護裝置,利用遠端科技技術,即時監控病患生命徵象,有效協助醫護人員前線工作,並優化醫療照護服務。</p><p><strong>泓格科技》實踐「工業物聯網」</strong><br />國內知名工業自動化解決方案供應商「泓格科技」觀察產業動態,發現全球疫情催化數位轉型腳步加快,邊緣運算、人工智能、工業物聯網浪潮接連來襲,帶動遠距工作、智慧製造需求暴增,亟需「工業物聯網」介入。</p><p>泓格科技順應產業需求,領先啟動數位轉型,將電子標籤產品結合製造執行系統(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MES),實現無紙化生產管理模式,並運用人工智慧物聯網(AloT)數據不斷優化,提供客製化服務的最佳體驗。</p><p>泓格科技認為,中小企業必須倚賴數位科技推動產業前進,「智慧工廠」將成為新趨勢,而製造業唯有完整串聯AI、IoT技術,才可能在產線虛實整合上發揮關鍵力量;未來勢必得強化邊緣智能應用(Edge Intelligence)雲端平台,以提供產線管理需求的儲存、運算、資料管理功能,促成智慧工廠大數據應用。</p><p><strong>銘異科技》「智慧製造」提升產能效率</strong><br />國內最大硬碟機零件供應大廠「銘異科技」,手上握有全球硬碟機客戶,也察覺時下傳統機械硬碟(HDD)市場急遽萎縮,再加上產線大缺工,多重壓力逆勢啟動數位轉型,於是與資策會合作,將智慧製造分析技術導入製程,想打造「智慧工廠」,提升產線效能。</p><p>銘異科技盤點供應鏈痛點,決定引進機械手臂、自動光學檢測技術(Auto-Optical Inspection, AOI),提升整體生產效率;然而,過程中卻也衍生另一個問題。</p><p>銘異科技發現,大刀闊斧推行智慧製造時,產線機台資料數位化整合不完全,反而造成生產資訊遺漏、容易形成誤判破口,於是,進一步整建內部製造執行系統(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MES)、企業資源計畫(Enterpri s e resource planning, ERP),介接物聯網關鍵資料,利用數位科技確實掌握機台製程。</p><p>在物聯網數位科技協助下,銘異科技能蒐集產線即時資訊,並採取AI人工智慧分析生產異常,同時預測生產品質,不僅能隨時掌握產線效能,還有助於提升組裝技術及品管,大幅縮短製程時間。綜觀下來,年產值至少增加新台幣5,000萬元,服務量能回饋到終端客戶,帶動整體產業邁向高階製造。</p><p><strong>友嘉》轉型智慧機械服務供應商</strong><br />友嘉集團(FFG)現為全球第三大工具機廠,集結37個工具機品牌、50個生產基地、17家合資事業群,遍布全球前十大機械製造國。而為迎戰數位化時代,友嘉企圖將傳統工具機升級為「智慧機械」,整合機聯網、數位化工廠和雲端通訊服務,成立「智慧製造與數據服務部」。</p><p>友嘉在工具機內部關鍵零組件,大量導入感應器,以協助供應鏈下游客戶掌握震動值、溫度值、壓力值狀態,再以熱溫差補償、防碰撞等應用技術,讓客戶體驗全新數據服務價值。而後,友嘉順利轉型為「智慧機械服務供應商」,多元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p><p>為優化製程服務,友嘉建立「智能化數據管理平台」,運用大數據分析,幫助廠內產線機台、機器人接軌5G,並與5G接軌,透過AOI提升品管效益,「減少25%檢測時間,卻能提升16%產品良率」,預期將能大幅縮減生產成本20%,創造高效率產能。</p><p>未來, 友嘉嘗試率領廠房邁入「全線智慧化」,企圖攜手凌華科技,在旗下新竹廠內打造「5G專網+AMR分散式群機智能未來工廠」,將數位科技延伸應用到智慧製造、智慧工廠與管理。</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疫後新布局 電電大展引領產業前行</strong></span><br />電機電子產業數位觸角伸入跨領域應用,在智慧製造、智慧醫療等領域激發絢爛火花,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長卓政宏表示,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數位化工具將逐漸朝向企業營運推展,反轉傳統產業束縛,將帶來新商業合作機會。</p><p>而後疫情時代來臨,全球產業鏈正在重新布局,電電公會看準產業跨界數位創新應用將有新一波高峰,特將在今(2021)年12月舉辦新年度「台北國際電子產業科技展(TAITRONICS)」及「台灣國際人工智慧暨物聯網展(AIoT Taiwan)」,持續引領電子展業跟上最新產業趨勢。<br />&nbsp;</p> 2022/1/10 上午 09:48:54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智慧製造+ 智慧服務 形塑轉型前景 - 疫後短鏈新常態 前瞻布局新藍圖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 <p>美中貿易戰持續以來,全球供應鏈關係崩解重組,而又伴隨疫情肆虐、國際原物料價崩、強勢新台幣走升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電機電子製造業表現兩極;電子零組件業需求強勁,但傳統電機製造業卻飽受需求衰退、大環境不利壓力,種種逆境卻凸顯產業轉型契機。</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短鏈布局當道 供應鏈慣性思維顛覆</strong></span><br />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透析國際情勢,以往單純的「長鏈」供應鏈製造體系漸漸難以負荷劇烈變動的市場,著眼未來市場,供應鏈分流、多元市場布局顯得格外重要,可以預期「短鏈布局」異軍突起,牽動供應鏈廠商高階製造、研發基地布建藍圖,以接軌未來產業鏈趨勢脈動。</p><p>此時此刻,供應鏈正處於轉捩關頭,跨國諮詢顧問機構勤業眾信(Deloitte)展望疫後經濟復甦關鍵,發表未來供應鏈趨勢。據報告觀察,亞太地區長年穩定的供應鏈系統在疫情衝擊下,層層依賴關係浮現風險,長遠來看, 為強化供應鏈韌性,基地新南向移轉、數位<br />化轉型等趨勢大致勾勒出未來產業樣貌。</p><p>由於美中貿易關係交惡未見好轉,供應鏈「去中化」促使製造廠大舉遷往「非中陣營」。勤業眾信日前調查亞太跨國企業現況,發現疫情大幅加速低附加價值製造業移往東南亞國家,越南、印尼和泰國成為最大利益者,而產業聚落也開始布局韌性供應鏈,尋求短期替代供應廠,或建構透明化供應鏈,以提升產業鏈安全係數。</p><p>日本汽車製造廠商豐田(Toyota)積極布建多節點供應鏈,確保各節點均能製造標準零組件,冀望靈活產能運作能提升供應鏈彈性。<br />對應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情報(IEK Consulting),同樣顯示台灣中小型電機製造廠在疫情危機過後,將隨供應鏈移出中國大陸趨勢,開始建立分散式供貨(Distributed supply chain)生產慣性,並多方導入遠端作業、無人化、線上線下虛實整合等數位化系統,將打造「無接觸」供應鏈趨勢。</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5G 觸發數位供應鏈 韌性迎戰市場風險</strong></span><br />如今全球5G大爆發,加速數位技術革新,無可避免地將強勢介入未來供應鏈運作。勤業眾信從整體發展趨勢來看,因應未來高風險、高變動市場前景,數位供應鏈將成為主流趨勢。</p><p>國內重要智庫「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指出,除了已知AI、IoT等數位轉型關鍵外,5G影響力不容小覷,「2021年是5G普及關鍵年」,而隨新興技術不斷演進,雲端遠距應用蒐集旁使用者數據,帶動精準行銷技術風潮, 而「雲服務」興起也順勢帶動「雲數據平台服務」,運用「代管」減化企業數據處理流程。</p><p>全球數位科技應用蓬勃發展,都在後疫情時代催化成熟,傳統電機電子產業突破以往單向、線性操作,加速布建人工智慧、網路通訊與邊緣運算等新興技術,進而觸發數位轉型。</p><p>國際市場研調機構IDC也預估,全球產業供應鏈正加速數位應用,在2023年之前,全球前2,000大企業中,將有六成企業建構更迅速、創新、韌性的供應鏈,以適應未來多元化「數位業務」。</p><p>產業諮詢顧問師指出,對於電機電子產業而言,疫後新型態市場和供應鏈關係正在重新確立,而透明化數位供應鏈系統有助於供應鏈廠盤點各供應商、網站、零組件和產品環節風險痛點,即時監測廠區庫存及產線狀況,可以超前部署調控機制,韌性因應供應鏈運作,可以在危機發生時,當機立斷避免潛在損失。</p><p>美國通用汽車(GM)為因應國際浮動情勢將供應鏈分散至歐、美、東南亞,分別在阿根廷、波蘭、泰國和巴西選址設廠,同步推動數位化供應鏈,各廠區可以隨時支援產能,以降低生產風險。</p><p>在疫後復甦之際,數位供應鏈趨勢正好對準遠端作業、無人化等產業需求,電子製造產業蓄勢待發,相關供應鏈廠積極尋求AI人工智慧及IoT物聯網技術,試圖推動產業升級。</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供應鏈新常態 數位力不容小覷</strong></span><br />回望今(2021)年上半年以來,國內電機電子業面臨供應鏈重組、疫情斷鏈、出口獲利不彰等多頭壓力,該是時候重振供應鏈實力。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長卓政宏表示,數位科技巨浪趨勢銳不可擋,電機電子產業必須及早站穩絕佳位置應對,布建數位供應鏈,以型塑未來競爭力。</p><p>卓政宏觀察,疫後遠距浪潮下,供需關係快速轉變已然成為新常態,供應鏈營運管理面臨極大挑戰,供應鏈廠也意識到,於是驅動供應鏈分散式布局。而在全球布局藍圖下,韌性調控實力顯得至關重要,全得依賴數位轉型,以建構智慧管理系統。</p><p>隨著新常態供應鏈形成,數位科技應用將大舉導入企業營運、供應鏈管理,帶動電機電子產業重新思考韌性配置,產業分析師預期,這將主導產業疫後勝出關鍵。</p><p>資策會指出,後疫情時代下,雲端運算、大數據(Big Data)、IoT物聯網、AI人工智慧等數位科技同時間崛起,時至今日,供應鏈數位布局涵蓋複雜的資訊化、網路化、行動化多元應用,無論是數位管理、工廠智慧化或數位創新,都將掀起新型態產業典範,可望促進新商業利益。</p><p><span style="font-size:1.2em;"><strong>遠距趨勢成形<br />電電產業布建新局</strong></span><br />疫情之後,電機電子產業將迎來新一波數位供應鏈轉型,電電公會及外貿協會有鑑於產業鏈重新布局,2021年12月下旬依往例策辦年度「台北國際電子產業科技展」(TAITRONICS)及「台灣國際人工智慧暨物聯網展」(AIoT Taiwan),更聚焦引領電子產業布局。</p><p>回顧2020年,電機電子產業有感5G趨勢催化數位供應鏈技術革新,電電公會年度策展廣泛討論智慧製造、智慧城鄉、智慧生活、雲端物聯網、新創、物聯網晶片化整合服務、無人機、再生能源及儲能、零售及醫療等跨界數位應用,激發電子產業新展望。</p><p>當時, 美國電腦供應商巨頭微軟(Microsoft)、谷歌(Google)、日本電器大廠松下(Panasonic)、全球電子商務龍頭亞馬遜(Amazon)等參展,促成線上線下「採購洽談會」,海內外20國、50名買家進行至少200廠採購洽談,在疫情危機之際,參展人數累計突破1萬3,000人,較前年增加77%。</p><p>業內預期,如今全球疫情慢慢穩定,無人化、彈性製造、多元供應已然形成供應鏈趨勢,電機電子產業蓄勢待發搶攻國際市場,可透由今年度「台北國際電子產業科技展」、「台灣國際人工智慧暨物聯網展」布局未來產業藍圖。</p> 2022/1/10 上午 09:49:02 http://www.teema.org.tw/exhibition.aspx?unitid=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