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年度盛事,SEMICON Taiwan一直是觀察半導體景氣與未來趨勢的重要窗口。但今年的SEMICON Taiwan很不一樣,原本王不見王的某些半導體大廠,今年不僅齊聚一堂,還同台共演。這個罕見的景象,顯示半導體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局。
全球最大且最具影響力半導體年度盛會SEMICON Taiwan 2024圓滿落幕,除了吸引超過1100家廠商參展、8.5萬人參觀之外,三星(Samsung)前來共襄盛舉,並與SK海力士(SK Hynix)、台積電等「宿敵」參加同一場活動,更是引發熱烈討論。生成式AI無疑是促成這個夢幻場景成為現實的最大推手。
告別效能過剩時代 生成式AI引發豬羊變色
在SEMICON Taiwan開展前,日月光執行長暨SEMI全球董事會副主席吳田玉(圖1)就已經預告,今年的SEMICON會非常不一樣,因為當前半導體產業面臨的,是過去從不曾出現過的局面。
吳田玉指出,在他過去40年的半導體從業經驗中,硬體效能的提升速度,一直遠超過軟體對效能的需求成長速度,所以半導體產業在商業上所面臨的課題,是如何消化這些過剩的硬體效能。但是,在生成式AI興起的這兩年,半導體產業面臨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局面。今天,不管硬體能做出多大的進步,軟體馬上就能全部用掉。軟體對效能的需求,遠遠超過當前硬體研發與製造的能力。這是過去40年來前所未見的情形,也是硬體第一次變成科技進步的瓶頸。
目前這個現象主要發生在AI雲端,但在未來十年,不管是在雲端或終端,硬體都會變成瓶頸。當前的問題已不是單靠晶片、封裝、材料或系統廠商就能解決的,產業鏈裡的每個成員都必須通力合作,找到新的解決方案。
廣結善緣方能應對挑戰
除了技術問題變得更複雜之外,不同區域的客戶會提出各種計畫和意見,並將這些要求送到台灣來,希望台灣廠商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達成他們的目標。這是台灣半導體產業所面臨的另一個考驗:在缺人、缺時間、缺錢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滿足客戶的期待?除了合作之外,恐怕別無他法。
大家必須以團隊的力量來彌補單一公司在時間與資源上的不足。這是半導體從業人員以前從未經歷過的挑戰。而這也正是三星、SK海力士願意來台灣,與台灣半導體業交流互動的原因。世界需要台灣,台灣產業也需要來自其他區域的協助。台灣人也必須抱持著「廣結善緣」的態度,透過廣泛的跨界合作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與上下游合作夥伴的緊密合作,也將是未來成功的關鍵。
吳田玉之所以提出一番語重心長的呼籲,顯然是已經預見到一個必須同行才致遠的未來。在HBM4上面的激烈較勁的三星與SK海力士,向來有王不見王的傳統。據主辦單位SEMI內部人士透露,三星原本沒有打算要參加SEMICON Taiwan,但因為SK海力士派出高階主管來台參加,並利用機會進一步鞏固與台灣半導體產業鏈的合作關係,因此三星應該承受了不小的壓力,才在最後關頭決定派高階主管來台參加SEMICON。
由於SK海力士與台積電已建立密切合作關係,並打算在其HBM4中,採用基於台積電製程生產的Base Die,進一步提高HBM4與處理器之間的I/O效能(圖2)。這對三星來說,是很大的壓力。如果三星繼續堅持一條龍策略,在追趕SK海力士的道路上,只會更加辛苦。儘管三星目前仍是記憶體龍頭,但在AI處理器所使用的HBM記憶體方面,SK海力士才是市場的領導者。目前身為NVIDIA HBM晶片獨家供應商的SK海力士,在HBM市場上擁有過半市佔率,相較之下,三星在HBM記憶體市場的市占率,僅三成出頭。
圖2 HBM記憶體底層的Base Die,是上層記憶體與處理器通訊的樞紐,對於HBM的效能會產生極大影響
三星記憶體業務總裁Jung-Bae Lee在SEMICON大師論壇中發表主題演說時指出,三星正在跟其他晶圓代工商合作,提供超過20個客製化解決方案。但他並未透露合作夥伴是誰。反倒是由台積電生態系與聯盟管理主管Dan Kochpatcharin出面表示,三星電子和台積電正在共同研發一款無緩衝的HBM4晶片。這是台積電和三星電子首次公開討論雙方在HBM領域的合作,由此也可看出,三星已決定順應時勢與客戶需求,不再堅持只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短評:台灣產業必須調整心態
從三星跟SK海力士在SEMICON Taiwan打破王不見王的慣例,到吳田玉公開呼籲「廣結善緣」的重要性,不難看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競合,在生成式AI的浪潮衝擊下,已經呈現出與過往截然不同的新風貌。不過,台灣社會與業界從業人員,對於不可避免的台韓半導體產業合作仍存有芥蒂,也是不爭的事實。
由於台韓科技業一直處於既競爭又合作的局面,加上面板水晶會議、挖角粱孟松等不愉快的事件,台灣產業跟社會對於跟韓國廠商合作,特別是跟三星合作,有意見的人非常多。事實上,在台灣社交平台上,批評或唱衰三星,似乎是某種流量密碼。筆者認為,這或許正是吳田玉發表公開呼籲,要大家廣結善緣的真正用意。如果繼續抱持負面成見,無助於台韓半導體產業合作。
但話說回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即便是面對合作夥伴,該有的營業祕密與技術Know-how保護機制還是必須做到位,更何況是既競爭又合作的對手?面對競合對手的態度該如何拿捏,將是台灣半導體業必須學習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