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台灣半導體產值將破5兆大關!AI點火背後,卻藏2大隱憂
數位時代孫嘉君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2024台北國際電腦展落幕,不過AI題材熱度持續延燒,也帶動半導體業營收成長及股市持續創高。讓人好奇,這樣的榮景究竟能延續到何時?

工研院6月12日舉辦「2024年臺灣製造業暨半導體產業景氣展望記者會」,預估今年整體製造業產值達23.1兆元新台幣,年增6.47%。半導體業則受惠於AI議題,供應鏈需求強勁, 預估今年台灣半導體產值將首次突破5兆元大關 ,達到5兆1,134億元,年成長率17.7%。

曾任工研院長協助聯電、台積電等企業成立的清華大學講座教授史欽泰觀察,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成長正在加速,「2014年以前(產值)只有1兆多,2014年到2019年之間2兆,新冠疫情後第一年(2020)變成3兆,2021年後維持在4兆,最近在講AI,突然間變成5兆。」

台灣半導體產業2013年至2024年產值.jpg

台灣半導體產業2013年至2024年產值

圖/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提供

史欽泰進一步說,這是因為工業4.0、疫情間加速數位轉型、以及AI等動能,驅動了這樣的成長,更加解決人們工作及生活上的需要。

不過,在近期一片樂觀氛圍之下,也有兩項隱憂格外受到關注。

隱憂1:台灣產業過度傾斜集中,應避免中小企業掉隊

中經院代理院長王健全表示,近期國內各產業間呈現「不平衡復甦」,與半導體、AI相關的通信光學、電子資訊、散熱等領域表現佳,但化學生技、金屬機械等領域則相對弱勢。而廣泛從國際情勢來看,中國經濟疲弱、美國第一季成長也下行,現以急單為主、長單仍少,能否持續復甦尚須觀察。

王健全並指出, 台灣近年產業發展更加往半導體傾斜,半導體佔台灣總出口近40%、並佔了GDP的13%,但僅有7%的就業人口,建議需強化半導體和其他產業的鏈結,由此讓台灣整體經濟發展更健康 。

史欽泰點出,過去國內一直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需要考量到90%以上的中小企業,讓其得以維持創新、韌性的力量,尤其中小企業要將供應鏈外移,並非易事。

隱憂2:發展AI需大量能源,政府需有長期政策

AI運算帶來龐大電力需求,受到外界重視,日前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全球媒體及分析師問答中,也談及發展AI的能源問題。

黃仁勳當時強調,運用AI應該使用加速運算技術、而非通用的運算技術,才能省錢、省時間又省能源,並建議各國應設立電廠及AI資料中心,將AI推論模型就近部屬在市場附近,由此活用土地資源並減少能源損耗。

史欽泰也直指,「 AI的罩門就是能源 」,現在全球都在談淨零轉型、ESG等議題,使得製造業的技術必須突破。

此外,這也讓企業需到全球布局,一方面因為地緣政治壓力,另一方面則是滿足企業本身對土地、電力等資源的需求,將使企業遇到很多過去不曾遇到的挑戰。史欽泰指出,除了企業需即時靈活因應,政府的長期政策,亦將攸關產業未來的發展及競爭力。

工研院IEKCQM預測團隊指出,隨著就業市場穩定、通膨緩降以及供應鏈問題紓解,全球製造業景氣已緩步回暖。而在國際需求增加的推動下,國內民眾消費成長延續,民間投資意願轉強,加上AI伺服器新商機以及股市創高,國內經濟表現預期將溫和穩健。

不過,工研院團隊也指出,由於各國財政支持政策退場、地緣政治緊張、氣候風險加劇等因素,仍為全球中長期經濟成長帶來挑戰。

責任編輯:林美欣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