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在AI時代也是不斷被點名的台廠,而「鴻海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所」就是鴻海轉型的關鍵。
鴻海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栗永徽4月26出席《台灣AI博覽會》,先從近期熱門的NVIDIA(輝達)開始聊起,「AI模型能力越來越強,能夠讓產業產生巨大的變化。」而如果要讓大型語言模型訓練AI,最核心的就是運算速度,而運算速度的快慢來自於硬體設備。栗永徽提到,鴻海在硬體製造的戰鬥力非常高,是NVIDIA多款產品的代工者。
然而,鴻海也在思考,如何借助在硬體製造領域的優勢,來協助鴻海在AI時代有新的策略性改變?
栗永徽表示,鴻海計畫成為「解決方案服務商」(Solution Provider),是鴻海在生成式AI時代的主軸,並且朝向高毛利率的產品發展。
在這當中,鴻海研究院則扮演了研發創新的角色,目前將最新研發技術擴展到3個平台(智慧製造、智慧電動車、智慧城市), 而2024年將會大力推動在智慧城市的應用領域 。
鴻海未來怎麼做?在高雄率先展示智慧城市布局
鴻海在智慧城市已經進行不少的實驗,舉例來說,鴻海在2023年與高雄市政府合作發展智慧城市,由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命名為「CityGPT」的高雄專屬智慧城市後台,連結智慧治理、智慧交通、智慧觀光等方案,再結合鴻海自行研發的LLM,放到鴻海研發的「Super APP」,提供企業、政府以及市民相關服務。
這一套做法,是鴻海將導入麻省理工學院在智慧城市的相關研究,參考國際城市的數位化、智慧化經驗,並以高雄市作為落地驗證的應用場域。
以市民服務為例:
交通服務 ,民眾可以利用「Super APP」裡的地點搜尋功能,進行路線規劃。
市民問答 ,可以透過APP詢問AI建議的旅遊景點。
市民訴求 ,APP可以直接向市府回報交通路況或公共設施的維護問題,提升城市維運效率。
除此之外,鴻海旗下的鴻華科技在高雄橋頭科學園區的電動巴士製造廠,是鴻海在台灣建置的指標性AI工廠之一,結合數位孿生(Digital Twin)科技,導入雲端互聯技術、虛實產線協同運作,以及數位即時監控,確保工廠生產品質。
除了既有的電動巴士產線建置外,鴻華橋頭新廠也將規劃商用/乘用車的實驗與測試環境。高雄也將會成為鴻海在全球電動車產業布局重要基地,除了和發產業園區電芯基地外,鴻海結合橋頭科學園區,打造自駕車聯網試驗場域,並與高雄在金屬材料及精密加工等產業的基礎,推動高雄電動車產業鏈,持續提供產能。
鴻海的底氣,智慧製造的主要推手
成立3年左右的「鴻海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所」,是協助鴻海在三大產業方向的布局,包含電動車、數位健康和機器人領域的推手。
至今鴻海人工智慧研究所共發表了47篇論文、73篇專題到AI領域國際期刊,並申請多國專利。其中發表的論文當中,自動駕駛方案成為鴻海2023年最大亮點。
「AI自駕車軌跡預測系統」討論的議題為自駕車如何知道周圍環境是否有人,再來透過預測與規劃,例如:車子打方向燈,系統可以預測車輛路徑,更進階知道旁邊的車子會不會切過來,要怎麼去行駛等等,而鴻海人工智能研究所與香港城市大學共同合作打造的QCNet(自駕車軌跡預測系統),就是解決自動駕駛的預測與規劃的問題,並在全球規模最大,且最具挑戰性的兩大自駕車軌跡預測挑戰排行榜Argoverse 1與Argoverse 2,取得排名第一的佳績,準確度優於業界,未來可應用於集團電動車自動駕駛系統,大幅提升自駕決策的實時性與安全性。
而電動車只是鴻海三大產業方向的其中之一,未來鴻海人工智慧研究所還會持續端出新的突破,但就要看能跟鴻海未來怎麼在研究之上,以及在商業層面有所進展。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