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德國“太陽能矽谷”產業 第二波捲土重來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德國太陽能製造業浴火重生,最近捲土重來投入生產電池產品。業者前進成為德國“太陽能矽谷”- 德東Sachsen-Anhalt邦附近的小鎮Bitterfeld-Wolfen,再度投身製造本土電池模組,不僅供應太陽能發電產業,同時還兼顧當紅的電動車電池業務。

2012年德國太陽能產業末日下,難敵東亞同業大舉入襲的德商Solarwatt宣告破產重組。自今2021年起,Solarwatt與BMW集團聯合開發名為“Solarwatt Battery flex”的電力存儲系統,該系統電池也在BMW Mini的電動車款中使用。

20年前曾經叱吒風雲的太陽能公司Q-Cells,也正在德東的產業聚落擴大建廠,並計劃在2023年前投資1.4億歐元,研發原材料需求較低的新型太陽能模組。Q-Cells曾是歐洲最大的發電模組德商之一,但於2012年不敵中國的競爭而高掛白旗,目前全資隸屬於韓國的韓華集團(Hanwha Group)。

德商SolarWorld近年也落腳於“太陽能矽谷”,位於南德Freiberg的舊廠則將轉為物流與配銷中心。該公司於2017年黯然下台,旋即被瑞士公司Meyer Burger收購,再次出發的SolarWorld新廠將是全歐洲規模最大的智慧工廠,未來在高度自動化的操作中,每日可生產高達200,000個太陽能電池模組。第一步計劃是年產能達到400兆瓦,估計至2026年可達5吉瓦。

同樣來自Freiberg的NexWafe公司在單晶矽的製造方面,也創下了一番事業。該衍生企業出於2015年從德國應用科學研究院Fraunhofer旗下的ISE太陽能所,並獲得不少投資者青睞,包括沙烏地國家石油公司的能源風險投資企業(SAEV)與德國Wermuth投資集團的綠色成長基金(GGF2)。這家新創公司已於2020年進行一條5兆瓦的試驗產線,計劃在今年交付客戶進行資格認證,且同樣將在“太陽能矽谷”當地設廠投產。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NexWafe由於採用了新式簡化製造工藝,所需資本與傳統製造方法相比減少了一半,製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降低了七成。該高科技公司憑藉其磊晶薄膜技術,能製造出各種厚薄的全正方形晶片,因此可以降低材料耗損。NexWafe認為使用高效模組的成本,十年內可以降至每瓦不到15歐分(Cent)。

另一方面,中國的隆基綠能科技(LONGI Silicon Materials)自2016年起,成為全球最大的單晶矽製造業霸主,由於越來越多複雜、高效模組漸次進入市場,造成各國版圖分布競逐激烈,未來幾年將能顯著降低太陽能發電成本,尤其是在雙面模組產品部分。

根據德國的《可再生能源法案(EEG)》,太陽能產業在世紀之交經歷了快速增長;當時Q-Cells和SolarWorld等德商的營業額一時高達數十億歐元。但當德國聯邦政府漸次降低保證電價時,該行業開始動搖。另一方面,中國製造商以批量傾銷價加劇成本壓力,造成毀滅性的價格競爭。最後大多數的德國太陽能公司都以破產或被併購告終,結束第一波的市場浪潮。

電池模組製造在德國太陽能產業的重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有鑑於太陽能發電園區的利潤豐厚,近年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因此建立異業聯盟。主要電力營運商紛紛嗅到商機,從上到下及早布局打入供應鏈。例如德國四大主要能源營運商之一的意昂集團(E.ON),早已開始與前述的Solarwatt模組製造商合作,銷售住宅太陽能發電和儲能電池的組合產品My Reserve。Solarwatt總裁Detlef Neuhaus表示,該公司有第二次的機會重生,契機在於創新複雜的先進產品。

此外,漢堡投資管理公司Luxcara也在德北Mecklenburg邦收購了一座太陽能園區,並委託德國四大能源巨頭之一的萊茵集團(RWE)進行營運。從明2022年起,RWE將為汽車製造商VW集團提供電力。該系統每年總發電量為1.7億千瓦時,將成為德國規模最大的太陽能項目之一。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