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能源永續 - 台灣產業需積極減碳 才能談永續
獲取專題報導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世界經濟論壇表示全世界前五大可能發生的風險,都與氣候有關,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的最高風險。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主要是大氣和海洋中的溫室氣體過量(例如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氣、氧化亞氮),使地球猶如被籠罩在厚厚的溫室中,太陽照射的熱量難以散去,導致溫度升高,引發各種極端天氣。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在2015年通過,預期到2030年所有17個目標都能夠實現,這必須仰賴全球合作,以及政府、民間社會、民營企業與聯合國體系的積極參與。強健的實施檢討機制,攸關永續發展目標的成功。為評估1.5℃或2℃的全球暖化,與包括消除貧困、減少不平等現象在內的發展目標之間的聯繫,提供了一個框架。永續發展目標的融資,需要極龐大的公共和私人投資,2016年的世界經濟論壇已估算過,年均資金缺口為2.5兆美元。許多貧窮的國家根本無法在10年內實現這些目標,全球在2030年是不可能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

永續發展目標7呼籲確保到2030年「人人都能獲得負擔得起的,可靠的、可持續的、以及能源」,與大多數可持續發展目標有著密切的聯繫,這說明能源如何在促進使世界保持在低水平的必要途徑方面,至關重要2℃的暖化,並滿足各種SDGs目標。然而,儘管有再生能源解決方案,但世界目前仍未實現SDG 7的目標,進一步的改進將需要加大政策承諾,同時需要更多的資金與廣泛接受技術發展的意願。任何國家與企業想要永續生存發展,首要條件必須要有一個綠色永續的地球與環境,氣候變化已經影響到世界各地。IPCC最近發布的有關1.5℃全球暖化的特別報告,強調了採取果斷措施應,因應氣候變化的急迫性,包括通過改變全球能源使用來解決。

國際能源總署(IEA)於2020年10月13日發表「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 2020)」報告指出,新冠肺炎(COVID-19)所造成的動盪,將使未來20年全球能源使用,存在高度不確定性。新冠肺炎疫情翻轉全球經濟局勢與產業結構,大眾對環境友善的意識高漲,「永續投資」一躍成為新的主流;世界的經濟與社會秩序已經重新翻轉,永續將是未來資本市場最重要的新課題,全世界都已經發現永續發展的重要性。ESG永續的概念會是「世界新秩序」的主軸,將為社會帶來具有前瞻性的發展模式。

緊急氣候對人類的影響將會更嚴重
近年來全球各地陸續發生急遽的自然災害,使得人們開始反思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物理性衝擊。這段期間的一些大型災害,例如:加州野火與土石流、哈維颶風與瑪利亞颶風、哈吉貝強颱(日本60年來最強烈的颱風),都導致人類生命安全與企業經濟上巨大的損失。美國2017年哈維颶風估計影響1,300萬人、約13.5萬棟房屋被摧毀、88人喪生,總共造成了1,25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類似的案例層出不窮。

2018年的數字更慘重高達4,000億美元,2019年加州野火所造成的損害與經濟損失高達800億美元,更不用說對於生命安全與民眾健康的危害。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的研究指出,2018年所有災害的保險損失,80%是與氣候變遷相關。法新社2020年12月報導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披露,列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自然遺產的全球252個場址中,如今有1/3受到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威脅。其中有94個場址因多種因素面臨重大或危急風險,包括觀光、獵捕、火災和水污染等,數量較2017年所列入的62個還要多,而氣候變遷是迄今最大的單一威脅。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最新評估發現,氣候變遷已超過入侵物種,成為自然襲產的最大威脅。

美國德州太平洋集團(Texas Pacific Group, TPG)ESG部門主管表示,社會正義和氣候變遷之間有著許多交集,「應對氣候變遷的工作既艱辛,又令人疲於奔命。然而世界上仍然也許多人,不是尚未意識到緊急氣候的迫切性,就是在成本的考量下畏縮不前。因此,氣候
變遷反映了社會正義面臨的許多挑戰,兩者皆是不可忽視的存在。」根據施羅德投資集團研發的「氣候變化儀表板」預測,2020年第二季全球氣溫將上升3.9℃,幾乎是《巴黎協定》目標2℃的2倍。估計要控制全球升溫不超過2℃,全球必須在2030年前較2010年大量減碳33%。而要達到此目標,全球每年需投入的金額高達2兆美元,在全球齊心減碳對抗氣候變遷之際,相關商機也是非常值得期待。

2020年是歷史以來地球氣溫最熱的三年之一,COVID-19疫情導致世界各地經濟停滯,但也導致全球碳排放量減少了7%。然而,這綠色復原的現象只是短暫的,隨著世界各地的經濟復甦,碳排放量還是不斷往上攀升。而這正也突顯出,全球經濟體系必須全盤進行系統性、長期性的變革。美國IBM公司在2021年2月17日宣布,到2030年擺脫其運營中排放的CO2,而90%的電力將使用再生能源。

到2025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10年的排放量要削減65%。IBM的承諾強調的是不要排放,而不是在CO2排放後,再去開發捕捉CO2的補救方法。

歐盟提出7,500 億歐元
「下一代歐盟」經濟復甦計畫

今日歐盟專注於對抗疫情之際,並没有不理會「氣候危機」和其他的「生態危機」。針對COVID-19疫情危機的復原計畫,正是一個加速邁向永續轉型的絕佳機會。歐盟於2020年7月通過的復原計畫「Next Generation EU」(7,500億歐元的紓困方案),再次強調《綠色新政》所提出的倡議,尤其是阻止氣候變遷的重要性。歐盟的新計畫提倡「乾淨科技」與「革新浪潮」等概念,呼籲各界投資再生能源、能量儲存以及氫氣、碳收集及封存等技術的研發。

「歐洲永續發展網絡」(ESDN)於2020年12月發表一份報告,目的在對《歐洲綠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 EGD)、其涵蓋的措施、與實現綠色轉型,以及和《2030年議程》相關歐洲策略,進行全面性的概述。其主要目標是在2050年實現歐盟「碳中和」,並使「經濟成長」與「資源消耗」兩者脫鉤。2020年12月歐盟高峰會投票決定將2030年的減排目標,由1990年的40%提高到55%。為了實現其目標,歐洲執委會計畫在2021年夏季之前,修改與能源和氣候相關的所有法規。

歐盟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有望在2030年之前達到55%的碳吸收。歐盟委員會表示仍需要天然氣來幫助燃煤發電為主的歐盟成員國,從化石燃料過渡到清潔能源。根據2020年發布的氣候銀行路線徑圖,歐洲投資銀行計畫將其活動的50%,用於支持氣候和環境永續性,以達成《巴黎協定》所訂定的目標。歐洲投資銀行打算在2020年底前,逐步淘汰所有化石燃料的投資,以推展其脫碳政策,將有更多的資金將用於再生能源、綠色創新與研究。

世界各國企業積極加入「RE100」倡議行動
支持永續

根據國際再生能源機構(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 IRENA)分析表示,再生能源解決方案的迅速採用,以及能效戰略與電氣化的相結合,構成了安全、可靠和負擔得起的途徑,能夠實現90%以上與能源有關的CO2減排,達到國家承諾的氣候目標的要求。但是,這種能源轉型就需要一種全體的方式,涉及社會的各個層面,從社區、地區、政府到公共與其他私營部門的眾多利益相關者。以再生能源為主導的電力系統,可以在維持經濟持續增長,隨著所需技術的成熟與容易部署,邁向100%再生能源過渡,已經是屬於政治意願的問題。聯合國估計在2021年開始,占世界65%碳排放的國家,將會採取更具野心的減碳途徑。

「RE100」倡議是2014年由「氣候組織」(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共同成立的國際倡議行動,初期目標在2020年前募集100家大型企業承諾使用100%再生能源;該目標已提前在2017年達成,目前全球已有超過290家企業參與RE100。透過綠電投資發電自用、購買再生能源憑證、簽訂綠電購售合約等方式,達成綠電使用的目標。而台灣加入「RE100」的企業包括大江生醫、科毅研發、歐萊德、葡萄王與台積電已陸續加入,台達電是第六家加入「RE100」的台灣企業。

台積電公司(TSMC)計畫2050年達成100%再生能源的目標,2020年7月27日成為台灣第五家、全球200多家的RE100企業新成員,同時也是全球首家簽下RE100承諾的半導體業者。台積電計畫在2030年以前,達成全公司生產廠房25%用電量使用再生能源,非生產廠房100%使用再生能源;2050年則100%使用再生能源,且用電消耗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降至零,達到「碳中和」的目標。台積電積極至2020年7月已共買下1.2 GW的再生能源購電契約,其中920 MW是來自沃旭能源的離岸風電。

全球電源龍頭大廠台達電2021年3月16日宣布,加入全球再生能源倡議組織「RE100」,該公司全球所有據點,將在2030年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與碳中和。

台達電董事會並通過內部碳稅收取標準,今年內部碳價為每公噸300美元,依此計算的碳費將運用於節能專案及再生能源的取得,2021年開始實施朝「淨零碳排」前進。

台達電是台灣加入「RE100」的高科技製造業當中,首家承諾於2030年達成目標的企業,也朝向永續跨出重要的一步。台達電認為加入「RE100」倡議,將進一步帶動綠能供應鏈的發展,提供客戶核心節能減碳技術經驗,為整體產業實現100%使用再生能源及碳中和做好準備。證明再生能源極具商業價值,呼籲台灣更多的企業能夠共襄盛舉。

瑞銀台灣2 0 2 0 年7 月達成「1 0 0 % 再生能源倡議(RE100)」承諾,用電百分之百來自再生能源。瑞銀集團並設定2025年以前達到營運「淨零排放」的目標,將協助客戶把投資組合溫室氣體排放量,調降至淨零水準同時,進一步落實到在地營運層面。瑞銀亦加入「淨零排放資產管理公司倡議」(Net Zero Asset Managers Initiative),該組織是由30家主要跨國資產管理公司共同成立,中期目標為將所管理資產的百分比,提高到符合「巴黎協定」規定的水準。

新北市積極投入永續城市發展的行列
「永續發展」的指標─SDGs是近年來熱門的關鍵字,原本屬於國家級努力的目標,近年來在城市間興起,美國紐約市率先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發布紐約城市的永續政策作為。在全球20個都市中,台灣就占有3個:新北市、台北市與桃園市。台灣與世界其他城市相比,積極度絕對是肯定的。新北市是繼美國紐約市後,第1個公佈地方自願檢視報告(Voluntary Local Review, VLR)的城市。新北市更受邀與芬蘭赫爾辛基、瑞典斯德哥爾摩、美國洛杉磯等20多個城市,加入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城市圈。市長侯友宜強調403萬人口,不會輸給國際大城市,而完成六都第一的自我檢視報告只是開端,未來施政將以「安居樂業」為願景,做為SDGs國際溝通市政的未來方向,新北市期許未來中央與地政府之縱向溝通。除了秉持公開市政透明化之外,亦將市政檢視之進度,以市民得以參與之機制,協助持續修正,為在地化SDGs的發展貢獻心力。

新北市2030年的六大願景:新住民、新領導、新趨勢、新美學、新創生與新聯結。無煤城市是永續環境裡最重要的一環,新北市在2019年底就獲邀加入「脫煤者聯盟」(Powering Past Coal Alliance, PPCA)。這在能源轉型過程中,也就是要產業轉型,新北市一定要達到無煤城市的目標。

新北市提出的地方自願檢視報告(VLR)可以做為模範拋磚引玉,藉由不同城市之間交流討論,透過VLR整理之施政成果、市政規劃等面向,達到新北市點到點的城市互動,也透過全球SDGs網路宣傳及策略性參與國際網路與會議,提昇國際能見度,並吸引全球城市達到區域面之間的永續合作可能。新北市期許於台灣、亞洲地區扮演「在地化」的重要推手,期待全球城市能與新北市2030願景共同努力。

這個作為是非常值得稱許的典範,期望將來能夠推廣到台灣的所有鄉鎮、城市,達到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

再生能源發電的建置成本將持續下降
世界各國努力遏阻COVID-19疫情的蔓延, 加強施打肺炎病毒疫苗, 此時全球太陽光電的需求仍不斷地在成長。依據PVInfoLink估計,2021年全球模組(PV Modules)需求將達到153.8GWp,比2020年的140 GWp增加近10%。中國、美國、歐洲和印度等地區,將裝置70%以上的市場需求量。而2021年在中國「第十四個五年計畫」的推動下,無補貼的太陽光電需求,將成為主要的市場驅動力,中國模組需求將達到52 GWp。美國市場的長期前景也相當樂觀,需求可能達到24GWp;歐洲預計將上看27 GWp。

根據IHS Markit預測2021年全球新能源儲能電池將超過10 GW,其中約有一半市場在美國, 是2020年全球4.5 GW的兩倍多。儲能電池與太陽能的結合是能源存儲的主要驅動力。美國僅在2020年8月起的6個月內,就已經簽訂或宣布1.3 GW的太陽能+儲能招標案。

IHS Markit預測全球將存儲電池與太陽能並置容量為3.8 GW;而到2020年為止,需求僅有0.9 GW。

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估算了不同發電技術的成本,如今IEA預測太陽能比2019年便宜約20∼50%,具體的成本降低幅度則取決於不同地區,而陸上和離岸風電的預估成本,也會以差不多的幅度降低。IEA表示在最佳日照地點,並擁有最優惠的政策支持和融資條件,太陽能已經達到或低於每度電(千瓦時,kWh)0.02美元(約新台幣0.6/度電)的水準。對於利用低成本融資與高品質資源的計畫來說,現在太陽能發電是有史以來最便宜的電力來源。現在歐洲和美國新設置的公用事業規模太陽能電廠,發電成本為0.03∼0.06美元/kWh,而中國和印度等有保證價格機制的國家,則只需0.02∼0.04美元/kWh。2021年3月馬來西亞宣布823.06 MWp太陽能電廠招標計畫,得標的太陽光電售電價為0.049∼0.0429美元/kWh。這些成本完全低於新建燃煤電廠的平均成本,並且與中國和印度現有燃煤電廠的運營成本相差無幾。

依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 BloombergNEF)的分析,2020年風力發電市場有將近100 GW的裝置容量。雖然有COVID-19疫情的干擾,但裝機量同比增長了59%。彭博新能源財經在《新能源展望(New Energy Outlook, NEO)》報告中指出,到了2050年全球50%以上能源將來自再生能源,而煤炭發電比例將自現今的38%降至11%。從2018年到2050年再生能源總投資金額,預計將高達11.5兆美元。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重返巴黎協定,並積極推動零碳經濟,拜登政府宣示2035年要建立「零碳電力」系統,也就是要增加更多零碳電力供應來源,快速淘汰燃煤與燃氣電廠。根據美國能源資訊局(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的估計,2021年新增加的發電容量中,以太陽能占比最高達到39%,其次是風能的31%,兩者相加就高達70%。此外,儲能(Energy Storage)也大幅成長,占2021年新增發電容量的11%;儲能搭配再生能源,可以大幅提升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至於燃氣發電則只占16%,核能占美國2021年新增發電容量的3%。而燃煤發電在美國新增發電容量,則將幾近消失。

目前全球再生能源成本持續下降,已有2/3地區的最便宜能源,就屬風力與太陽能發電。我國政府設定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要達全國總發電量的20%,根據台電資料我國截至2020年11月底,屋頂型、地面型太陽能實際累計的裝置容量為5.2 GWp。全球風能協會預測,亞太地區的離岸風電,在未來十年將大幅成長,預計南韓裝置容量將達7.9 GW,日本7.4 GW,越南5.2 GW,而台灣的離岸風電累計設置5.5 GW。另外,儲能成本的下滑,也將使再生能源更容易儲存,邁入「近全時供電」的新階段;投資能源轉型的絕佳時機,其中銷量將呈現爆發式成長的「電動車」產業,格外吸引全球投資人的關注。此外,太陽能電廠的設置時程,比起燃煤電廠要快很多,更不會有任燃煤排放有害氣體與PM2.5的問題;只是未來電網仍然需要大型電池儲能系統,並搭配智慧型電網,才能建構具強韌彈性的再生能源供電系統。

台灣企業應該立即行動積極減碳 邁向永續之道
世界經濟論壇表示全世界前五大可能發生的風險,都與氣候有關,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的最高風險。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主要是大氣和海洋中的溫室氣體過量(例如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氣、氧化亞氮),使地球猶如被籠罩在厚厚的溫室中,太陽照射的熱量難以散去,導致溫度升高,引發各種極端天氣。台灣的碳排放量高居世界第23名,均碳排量比日本、韓國、中國還要高;台中火力發電廠被Nature評比為世界碳排第一。為對抗氣溫暖化趨勢,國際「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訂出的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上升2℃以內,可能的話僅升溫在1.5℃以內;為實現此一目標,2050年需達到溫室氣體「淨零排放」,也就是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與森林吸收等去除的量相抵後為零。而日本火力發電政策,常被批評對於全球暖化態度被動消極;日本首相菅義偉於2020年10月26日提出,2050年達到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新目標。當然日本若要實現這項新目標,必須得再提高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要求民間企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等,這些都將會面臨極其強大的挑戰。

未來「緊急氣候(Climate Emergency)」將會比「新冠疫情」的破壞性更高,因此我們要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的承諾,就是現在必須立即採取行動,需要全球各國的各個層面傾盡全力,並非只靠發電業的減少碳排放來達成。新冠肺炎正在顛覆我們所儲能(Energy Storage)大幅成長,占 2021年新增發電容量的 11% 知的世界,甚至改變我們消耗能源和因應氣候變遷的方式,由於全球經濟疲軟,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會下降。這並不是新冠肺炎帶來的好處,事實上自工業革命以來,除了在經濟危機期間碳排放稍微下降外,全球的碳排放量並未真正減少,此一證明若要以經濟上永續的方式減少排放,的確是非常困難。

COVID-19持續蔓延重創全球經濟,如何布局「彈性供應鏈」,將是企業應對風險的關鍵。依據國際碳揭露計畫(CDP)研究指出,全球供應鏈的平均碳排放量是企業的5.5倍。2010年國際碳揭露計畫(CDP)開始啟動「供應鏈計畫」(Supply Chain Program),目前至少有150家大型企業機構加入此計畫,將花費超過4兆美元的採購金額支持此計畫。供應鏈計畫是企業保持競爭力、加快全球綠色能源轉型的最大關鍵。督促大型企業對供應商施加的壓力,要求供應商提供其環保績效的數據。鼓勵供應商揭露環境績效,納入企業減碳策略的計畫中,供應商必須公開其碳排放量,並且制訂有科學根據的減碳目標。促使供應商改善環境以降低碳排放量,並提高供應鏈對於未知風險的應變能力。

根據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Taiwan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 and Information Platform, TCCIP)公布的台灣氣候變遷報告,台灣未來降雨將呈現兩極化,豪雨日數會增加,極端高溫事件也會持續增加。未來西北太平洋與侵台颱風,數量雖然有減少趨勢,但強颱、強降雨的機率卻會提高;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災害事件發生的頻率上升。對台灣身處第一線的企業,實體風險(Physical Risk)勢必會成為必須考量的重要風險之一。各國政府、主管機關、投資者也紛紛開始要求,企業必須揭露與氣候風險相關的財務資訊,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實體風險」。

「實體風險」包括:直接來自於氣候事件所造成的企業資產損失,以及間接來自全球供應鏈斷鏈與資源匱乏的損害。而當越來越多銀行與保險公司,將實體風險納入評估,可以預見會有更多的信用評級機構,採取類似的行動。

英國衛報報導,拜登政府將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美國召開的氣候大會上公布新的國家減排目標,希望帶動目前進度落後的國家加強氣候行動。對此,多個環境組織和行動人士表示,美國的目標必須是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削減到2005年的50%,如此才能實現拜登2050年「淨零排放」的總目標,並推動川普擔任總統期間,減排步調受影響的國家和企業繼續往前。

歐盟2023 年開始課徵碳關稅衝擊台灣產業
瑞典少女格雷塔· 桑柏格(Greta Tunberg)仍不斷地要求政府與人們,立即採取行動對抗「氣候變遷」,挑戰我們承認事實並根據事實採取行動。但是結果卻令人遺憾,沒有真正的「氣候行動」,就不會有永續的發展。減少與能源有關的CO2排放,是「能源轉型」的關鍵所在;許多國家政府的計畫,仍未達到必要的減排目標。根據世界當前減碳的計畫政策,各國可能耗盡其與能源有關的CO2排放預算。為了使世界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到2050年與能源相關的CO2排放量,至少需要減少4,000億噸。也就是說從現在到2050年,碳排放量必須年減約3.5%,然後得再持續減少下去。

歐盟將於2023年開始課徵碳關稅,對外國產品依碳足跡課稅,預估每年將達新台幣數千億元,台灣許多產業都勢必會受到嚴重衝擊。環保署在2020年7月與英國在台辦事處合作,委託倫敦政經學院的「台灣碳定價之選項」(Carbon Pricing Options for Taiwan)研究報告,建議課徵碳稅、碳費必須有清楚的藍圖路徑,碳價從每噸10美元開始,再逐漸增加到2030年98美元的價格,讓我國的產業能夠規劃長期地減碳措施,有效降低整體碳排放。綠色和平組織表示有效的碳定價,是減少碳排放的關鍵,但環保署提出的「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卻僅提到將建立收取碳費機制,然而包含碳費徵收時間、費率、課徵對象,以及課徵原則都未出現,甚至認為可能將參考新加坡的做法,每噸碳費收取新台幣100元。綠色和平組織表示如此低的碳費率,台灣連2050年減碳50%的既有法定目標都無法達到,更遑論達到國際「淨零排放」的目標。立委洪申翰在2021年3月17日表示,目前全球約120多個國家承諾2050年「淨零排放」,台灣也將會推出「碳定價」的政策;這是要企業把碳排放與溫室氣體排放,計入對於環境與社會影響的成本,如此才能將其納入企業經營的成本估算與發展策略,方能讓企業嚴肅將溫室氣體排放,視為必須付出成本代價的大事。

電電公會永續白皮書
2021年一開年,美國拜登總統即宣告重返「巴黎協定」,並提出兩兆美元的「潔淨能源計畫」,頓時全球呼應歐盟,積極面對極端氣候、溫室氣體減量,強化綠電發展的重大議題。台灣環保署預計2021年3月將提報「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草案,納入碳費機制,影響所及將近290家排碳大戶。這些排碳大戶,勢將積極大量使用綠電等再生能源,來降低碳排量。台灣高科技產業在全球佔非常重要的地位,產品行銷世界各地,大部分公司雖然非排碳大戶,但也將面臨各國使用綠色能源的要求。歐盟在兩年內,將啟動碳關稅壁壘,直接
影響台灣高科技產品進入歐盟。

世界上許多國家紛紛提出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承諾,相形之下,台灣應該要如何面對?高科技產業需要如何自處?已是刻不容緩的嚴肅課題。因此,台灣需要加速由「非核家園」提升至「碳中和家園」的明確目標,讓台灣脫離高度依賴化石燃料,轉為低碳、低污染、高乾淨能源效率的綠色經濟。

本會李理事長於2019年5月接任後,即提議將「永續」納入公會的宗旨,獲得理監事的認同。2021年元月,更完成「電電公會永續策略藍圖白皮書」。此一白皮書涵蓋企業永續的ESG三構面,分別為氣候變遷與循環經濟的環境議題,勞動與人權以及供應鏈管理的社會經濟議題,同時也協助會員強化公司治理。除了關注議題外,也將強化既有的資訊提供者的職能,未來就公司治理、氣候變遷、循環經濟、勞動與人權以及供應鏈管理等議題,設計針對法規、資本市場的自發性倡議、產業趨勢、落實的管理工具等專題進行資訊彙整,使其成為永續訊息平台,以利電電公會會員接軌國際。

「永續」是任何企業都無法逃避的使命與責任,電電公會已經有多家會員廠商,早就積極布局永續發展,投資綠能的推動與製造,而且已有非常傑出傲人的成果表現;然而目前仍有相當多數的會員,尚未瞭解永續發展的關鍵影響與衝擊。當然在投入永續的能源轉型過
程中,必然會遭遇諸多的障礙與困難,然而為了產業能長久永續的發展下去,仍然需要克服種種困難與挑戰。反觀,這也是千載難逢的良機,若能成功跨出投資永續的步伐,將促使我國電機電子產業更具全球競爭能力,給予地球與台灣下一代子孫最寶貴的發展空間。

獲取專題報導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