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兩大經濟強權科技爭霸全面啟動 - 中美科技戰 劇烈延燒
獲取專題報導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中美科技戰開打戰況更加劇烈,對全球科技產業帶來影響與衝擊,由於半導體爭霸是中美爭取世界強權的關鍵一役,因此中美科技戰對於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巨大。尤其日前美國總統川普進一步擴大對華為的禁令,不僅凸顯中美科技戰更加劇烈,對中美兩國乃至於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影響也甚為巨大,由於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市場向來具備舉足輕重的地位,中美科技戰火的延燒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影響不容小覷。

中美科技戰火持續延燒
2018 年中美貿易戰正式開打之際,華為於2018 年12 月召開的供應商大會中,來自全球數以千計供應商之中就有150 家為主要供應商、92 家獲頒優良供應商,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為美國企業,包括英特爾、高通、博通等半導體公司,可見中美科技產業的關聯之深。

然而,2019 年開始,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大陸擴大關稅障礙的貿易措施之外,對於相關科技大廠的防堵也不斷擴大,除了積極串連英國、澳洲、新西蘭和加拿大形成所謂的五眼聯盟(Five Eyes)加強限制,2019 年5 月16 日,美國商務部更宣布將部分企業列入美國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Entity List),全面禁止美國企業在沒有取得美國商務部許可證的情況下與其做生意。

2020 年5 月15 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再公布針對中國大陸科技大廠出口管制的新規範,即針對實體清單的《暫行條例》擴大美國出口管理條例(Export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s;EAR)的範圍,修訂《外國直接產品規則》,也就是說,凡使用美國半導體相關設備的外國晶片製造商必須要特別申請核准,才可對相關公司出貨。2020 年8 月17 日美國商務部再公布修訂版禁令,擴大美國以外的適用範圍、終止臨時通用許可,並將38 家相關公司列入「實體清單」,禁止所有使用美國技術與軟體生產的半導體零組件產品售予中國大陸科技大廠,進一步加強針對其關係企業的限制。

美國擴大禁令具體規範內容掌握
自2019 年5 月以來,美國商務部基於國家安全緣由,對於中國大陸科技大廠和關係企業的制裁措施日趨嚴厲。由於美國的制裁措施適用範圍涵蓋美國以外的地區,台商在供貨時也應特別謹慎處理。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張家健認為,就台商的角度而言,假若廠商知悉交易中的任一方是實體清單上的企業,而交易產品又是受管制的產品,那麼廠商就必須先取得BIS 的許可證,才能跟實體清單上的企業進行交易,否則一律禁止。

張家健進一步指出,目前此規範重點有三。

規範重點一、交易對象限制:假若台商「知悉」實體清單上的企業是這項在美國以外所生產的產品的交易參與者,那麼台商就不得在沒有取得許可證的情況下出口、再出口或轉運這些在美國以外所生產的受限制產品。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EAR 規定下,所謂「知悉」不僅包括主動了解所掌握的那些既存狀況,以及相當確定會發生的情況,同時也包含意識到、被動得知的情況,並可藉由有意識地忽略已知事實而推定成立。

規範重點二、交易產品限制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在美國以外的地方生產,而該產品是美國出口管制分類編碼(The Export Control Classification Number,ECCN) 特定範圍內的技術或軟體產生的直接產品;第二類是在美國以外的地方生產,而生產該產品的廠房或廠房的主要組成,本身是ECCN 範圍內的技術或軟體產生的直接產品。第三類是在美國生產受EAR 限制的項目。

規範重點三、交易範圍限制:針對交易範圍,假若台商知悉美國以外生產的產品將被納入或用於生產及開發是由實體清單上的企業所生產、購買或訂購的任何零件、部件或設備。那麼台商就不得在沒有取得許可證的情況下出口、再出口或轉運這些在美國以外所生產的受限制產品。

針對禁令,張家健建議台商,中美科技與貿易戰情勢瞬息萬變,台商應持續確保企業遵循相關的出口法規,尤其是半導體產業及產業鏈上下游廠商,除了要嚴格遵守「認識你的客戶」程序,更應該隨時注意各國主管機關所公告的法規修訂,並隨之調整企業在簽訂法律文件時自身的法律義務,以確保企業自身之權益。

中國大陸加強推動半導體
自主化戰略

面對美國強敵壓境,中國大陸當然也不會坐以待斃,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會議(簡稱兩會)上,中國大陸對「去美化」做出定調,而中國十四五(2021 至2025 年)理所當然將持續推動「半導體自主化戰略」加速提升技術與產能。
調查研究機構 DIGITIMES Research 觀察,中國大陸半導體自主化成果雖仍待時間發酵,但在政策推動下,IC 製造業銷售額、製造技術、產能等面向均有明顯進展。而十四五時期在中美科技對峙長期化的趨勢下,技術、產能提升仍為中國半導體自主化的戰略主軸,其中,先進製程雖可望推進至7 奈米,但恐受中美貿易戰掣肘,至於產能建置,則目標較十三五擴張40%。

綜觀十三五時期,在政策支持下,2020 年中國大陸IC 製造業銷售額可望突破人民幣2,400億元,較該時期2016 年倍增;14 奈米製程也已量產,並預估在2020 年可推進至12 奈米。

但大陸IC 製造業的自主化比率仍遠低於其預設40%的目標,晶片製造技術亦與國際有3 代的差距,加上中美貿易戰走勢不明,大陸IC 製造業發展仍有隱憂。展望十四五時期,DIGITIMES Research 分析師陳澤嘉認為,中美貿易戰延燒將促使大陸更致力推動半導體動自主化發展,包含運用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挹注產業資源,以發展7 奈米製程與特殊製程,5 奈米製程技術進展則視中美貿易戰走向。

另外,大陸IC 製造月產能目標也擴充至100 萬片12 吋晶圓,較十三五時期明顯成長。

獲取專題報導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