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別人恐懼我貪婪」!科技業裁員、關閉業務躲避不景氣,為何只有收購不手軟?
數位時代陳建鈞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全球經濟環境正面臨著劇烈衝擊,各大科技公司陸續祭出撙節支出的手段,大量裁員、削減福利或差旅、暫停賠錢的前瞻性業務,想盡辦法從各種方面省下資金,然而唯獨在收購投資上,絲毫不吝嗇。

經濟不景氣,企業收購仍然不手軟

從2022年初至今,科技界已發生了許多重量級的併購案,微軟(Microsoft)豪擲690億美元收購遊戲巨頭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晶片大廠博通(Broadcom)花費610億美元買下雲端運算公司VWware、馬斯克440億美元收購推特(Twitter),以及全球最大設計軟體開發商Adobe用200億美元將同業新秀Figma納入麾下。

即使業務成長放緩、美國央行升息導致投資成本上升,企業也沒有因此暫停收購,就像奉行巴菲特的名言「別人恐懼,我貪婪」般,甚至在這段動盪的期間加速收購、進行更多投資。

資誠聯合會會計師事務所的資料顯示,2022上半年裡雖然收購交易案的數量減少37%至677件,但總體規模卻爆發性成長58%至2,720億美元,顯示了 就算經濟環境衰退,科技企業仍舊持續投資,試圖捉住更多機會 。

零售巨頭亞馬遜,為何關了Amazon Care、收購One Medical?

醫療是亞馬遜一直希望攻克的市場,多年來不斷為此投入資金人力,然而今年8月時,亞馬遜卻關閉了經營數年的遠距醫療服務Amazon Care。

「我們不是隨便做出這個決定的,而是經過數個月的考慮。」亞馬遜醫療業務負責人尼爾.林賽(Neil Lindsay)表示,「雖然客戶喜歡Amazon Care,但對我們瞄準的大型企業客戶來說,這項服務還不夠完整,沒辦法長期運作。」

不過這並不代表亞馬遜要從醫療業務撤退,事實上在關閉服務前一個月,亞馬遜才宣佈以39億美元收購One Medical,這是一間透過診所,或者利用App等遠端方式提供醫療服務的業者,並創下亞馬遜在醫療領域最大的收購案。

亞馬遜將能夠藉由這次收購, 取得One Medical位於全美各地超過180間診所、近80萬會員的醫療資訊,也是藉由深入這間公司運作模式及技術,再次於醫療領域擴張,甚至與醫藥電商業務整合的機會 。

亞馬遜賴以為生的電商、雲端業務,都在經濟衰退時有著大幅度的下滑,市場規模龐大、長久以來卻沒有太多革新的醫療市場,自然成為他們希望運用技術顛覆,創造機會的新天地。

儘管科技公司大舉投資,顧問公司貝恩預測,2022年全球收購交易案總額會略低於4.7兆美元,較2021年的5.9兆美元的成績低了20%左右。地緣政治問題加劇、供應鏈中斷及通膨持續惡化等問題,依舊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不畏高利息、經濟衝擊,科技公司為什麼執著此時大舉收購?

科技企業為何願意頂著居高不下的利息,在成長最緩慢的此刻持續投資收購,而不是將現金收入囊中?

原因一:潛力企業很可能挺不住難關,尋求收購

就如同這些科技公司在此刻遭遇的打擊,他們欲收購的目標企業,同樣也會面臨同樣的難關:營收成長放緩、資金緊迫、營運成本上升,若是規模遠不如科技巨頭的新創公司,遇上經濟危機只會更為難受,原先沒有出售打算的企業或業務,也可能改變心意。

好比說,雲端運算公司Nutanix此刻10月就傳出正在尋找買家,希望在環境動盪的此刻把自己賣個好價錢。Nutanix的股價今年曾一度腰斬,不過後續隨著財報成績好於預期,以及打算出售的消息,讓下跌幅度縮小至10%左右。

原因二:可用較低價格買下目標企業

且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估值或市值都會隨著經濟環境惡化而下降,就連包含各大科技公司的那斯達克指數,從2022年初算起都已經下滑近30%,規模較小的企業恐怕衰退幅度只會更為劇烈,過去因高成長帶來的高溢價,也會抹除大半。

換言之,只要科技公司此時願意掏出腰包,很有可能可以用較低的價格,收編心儀的企業或業務。

經濟衰退更要買!積極收購的企業往往表現更佳

而從歷史上來看,在經濟衰退期間進行的收購,往往能夠為公司帶來豐厚回報。 資誠的一份報告中指出,2001年網路泡沫時,進行收購的公司一年後的股東總回報中位數較同業上升了7%。

2008年的金融風暴也呈現出類似的結果。《哈佛商業評論》指出,在2008到2010年期間收購總金額達到市值10%以上的企業,5年內的股東總回報平均成長16.9%,遠高於其餘公司的4.9%。

《富比士》提到,2008到2010年之間蘋果、Google、Facebook、微軟等大型科技公司,便收購超過150家面臨經濟困境的新創公司,並取得上千個智慧財產權。

來源:Harvard Business Review

《哈佛商業評論》指出,金融風暴時期進行收購的企業,往往表現較沒有這麼做的企業更優秀。


再加上,過去10年裡科技界一直維持著高速成長,Meta、蘋果、微軟、Alphabet、亞馬遜等5大科技巨頭,在美國平均年GDP成長不到4%時,有著高達20%的營收及獲利漲幅,這為他們積累了雄厚的收購資本。到2021年底為止,S&P 500指數中的成份企業手握3.7兆美元現金,私募基金也有著9,490億美元銀彈。

儘管這次的經濟危機與過往遭遇的情形並不完全相同,有別於從單一領域爆發的經濟衰退,這次則是疫情、戰爭、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織下產生,企業在這場危機下如何反應,接下來又可能出現怎樣的發展,仍然值得參考。

責任編輯:林美欣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