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中國大陸再製造業將迎來規模化發展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再製造即利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通過產業化生產,對廢舊產品進行修復、改造,使其質量、性能達到或超過新產品。與製造新品相比,可實現節能60%、材料節省70%、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而成本僅是新品的50%左右,幾乎不產生固體廢物,有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再製造業開始起步,最先從汽車零部件再製造開始,最早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地和山東濟南出現汽車零組件再製造萌芽。21世紀初期,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等6部委發佈《關於組織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第一批)工作的通知》,將再製造列為四個重點領域之一,開始開展再製造試點示範。後續陸續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2018年將再製造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按統計分類,再製造重點產品包括機床再製造、辦公設備再製造、工程機械再製造和汽車零部件再製造。

在政策推動和市場主體的參與下,再製造重點領域均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其中汽車零部件再製造發展迅速,產業增長空間巨大。2020年,中國大陸汽車售後市場規模達到1.6萬億元。據麥肯錫市場調研數據顯示,到2035年,中國大陸汽車後市場規模將達4.4萬億元,其中零部件再製造將佔相當比例。 

經過40餘年的發展和累計,中國大陸再製造產業迎來規模化發展的重要拐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政策強力支撐。“十四五”開局之年,助力再製造產業發展的政策密集出台,僅2021年就有6項,包括:《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汽車零部件再製造規範管理暫行辦法》、《“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2023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等。 

第二,產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增強。中國大陸再製造產業經過“十二五”、“十三五”的發展,產值從2005年的不足0.5億元,發展到2020年底,產值達到2000億元。再製造企業已達千余家,形成了若干再製造產業集聚區,特別是華東、中南和東北地區在中國大陸再製造領域領先。 

第三,再製造技術獲得快速發展。中國大陸再製造產業通過試點示範,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尺寸恢復和提高性能”為特征的中國特色再製造產業和技術模式,形成比較完整的再製造技術體系。同時,在智能再製造技術、柔性再製造技術、在役再製造技術、增材再製造技術等新興再製造技術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發工作,並積極進行產業化落地推廣,為進一步開展再製造技術研究和促進再製造技術工業應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四,即將迎來舊件報廢高峰期。以汽車和機床為例,2020年中國汽車保有量2.81億輛,基本與美國持平,隨著保有量的不斷增長、汽車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將有大量被淘汰的廢舊車輛資源,為再製造提供生產原料。此外,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機床消費國和進口國,中國機床保有量約800萬台,按照3%的報廢率計算,每年約有24萬台機床進入再製造領域。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