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8成台灣消費者都買單!行銷人「傳說級武器」:沉浸式行銷是什麼?
數位時代陳君毅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2021年4月,超過千萬名菲律賓民眾走出家門,把手機鏡頭對著天空不斷搜索。並沒有任何的天文奇景發生,他們在空中抓的是一片片的多力多滋玉米片。

這是多力多滋與Verizon Media合作推出的AR(擴增實境)互動遊戲,玩家用手機鏡頭找尋4種形狀的多力多滋,分別對應到遊戲主機PS手把上的圖形,集滿後有機會獲得包含PS5在內的各種獎項。總計有1,100萬名菲律賓民眾參與,幾乎是全國人口的10%,活動的曝光次數更高達1.4億次。

所有人都知道這是個行銷活動,卻還是積極地參與其中——當然PS5的吸引力功不可沒,但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從活動中獲得了良好的體驗,願意沉浸其中,甚至呼朋引伴地參加。

為何沉浸式體驗崛起?

體驗之於行銷活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第一的CRM(顧客關係管理)平台Salesforce市場研究部門負責人馬修・史威茲(Mathew Sweezey)出版的《場景行銷模式》一書中提到:傳統的行銷模式逐一失靈,在這個雜訊鋪天蓋地的時代,廣告、行銷、宣傳失去作用,「 消費者渴望的不是內容,而是體驗 。」

強調體驗並不是新鮮事,1999年就有《體驗經濟時代》的出現,市場開始重新提起這個概念,並不是單純的文藝復興,而是迫切性與新技術共同推動的結果。

迫切性反應在節節高升的廣告支出上,根據研調機構Statista於2022年的預測,美國媒體廣告支出將到2024年達到3,221億美元,相較2020年成長了將近1,000億美元,而這個數字只會不斷上升。

但相反地,消費者卻在拒絕廣告。平均每一天消費者會接觸到3,500個品牌,也就是平均每分鐘會看到2.4個,消費者學會自動「過濾」,再多的廣告都只是背景。再加上日漸加大的隱私重視、即將消失的Cookies,品牌投入的廣告預算與行銷支出,真的有用嗎?

另一方面,VR(虛擬實境)、AR、XR(混合實境)隨著元宇宙(Metaverse)的熱潮重回討論之列,這些技術被視為打造元宇宙「沉浸感」的關鍵,更成為打造行銷「體驗」的利器。如開頭提到的多力多滋案例,就是用手機內的鏡頭就能達成的AR活動。新冠狀病毒(COVID-19)也成為推手,推升了相關沉浸式技術的發展。

因此,利用新技術(VR、AR、XR或其他)打造出來,能夠帶給消費者沉浸式體驗,成為了品牌投入的新方向。管理諮詢公司Accenture發布的《行銷長的新角色》中也提到,已經有超過6成的知名消費者品牌,已經在投資銷售相關的沉浸式體驗。目標是像社群平台Snpa所述:「讓消費者進入ZONE(類似於進入心流),他們會集中注意力、陶醉其中並投入感情。」

這股趨勢並不是空穴來風,Verizon Media把2021年稱為「沉浸式體驗元年」,並發布了「2021沉浸式體驗調查」(其對於沉浸式的定義為使用VR/AR/XR等技術)。調查發現, 58%的消費者對沉浸式體驗有興趣,台灣地區的數字更是高達82% ,遠遠超過其他地區(香港、日本、澳洲、英國、美國),且隨著全球VR/AR/MR的全球市場預估,至2024年都將為3位數的成長動能。

來源:BCG

VR/AR/MR市場預估,到2024年都還有3位數的成長動能。


從實際的轉換數字中,也可以看出沉浸式體驗的廣告效果,Verizon Meida的內部數據顯示, 消費者平均花在AR體驗的時間超過1分鐘、廣告互動率為38% ,都是高於其他展現形式的數字。

所以,想做沉浸式體驗的品牌該做些什麼?

不過,沉浸式體驗乘著元宇宙爆發,成為行銷人重新關注的項目,能應用VR/AR/MR當然是全新的嘗試,但卻也不是非它們就做不到沉浸式體驗。

「沉浸式體驗,可以拆成很多種方面,讓消費者也共同沉浸其中,或是用有沉浸感的方式傳遞訊息,就跟以往的行銷一樣,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跟結果。」Yahoo奇摩影視內容行銷部資深總監盧怡玫說。

舉例來說,替許多品牌舉辦發表會的夢想動畫,其創辦人林家齊就說:「品牌利用技術讓整場發表會保持一致的質感,也能更有效地傳達想表達的訊息。」舉例來說,當宏碁推出使用再生塑膠製成的環保電腦Aspire Vero,在發表會上讓講者置身於森林當中,畫面就要夠有說服力,講者愈沉浸在森林背景中,質感就愈好。

或是連續13年執行紐約時代廣場倒數看板的Tiger Party,雖說專門負責的是看似傳統的戶外看板,創辦人張中益也強調看板帶給觀眾的沉浸感,「不然就只是一般的戶外廣告,觀眾或消費者早已習慣自動過濾掉這些訊息。」

但對品牌來說,行銷最終仍須取決於「想傳達的核心價值是什麼?」雖是老生常談的概念卻仍是關鍵,確保想要傳達的訊息類型,再來考慮使用的行銷手法,「 互動率跟偏好度 是沉浸式體驗比較吸引人的優勢。」盧怡玫說。

而品牌也可以遵循《場景行銷模式》一書中提到,行銷人員確保體驗的5大要素:

  1. 可得即用(available)
  2. 消費者許可(permissioned)
  3. 全個人化(personal)
  4. 真誠同理(authentic)
  5. 價值目標(purposeful)

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這5大要素,就是「在恰當的場景中,讓顧客得到恰當的體驗」,沉浸式體驗則是工具之一,端看品牌與行銷人怎麼操作;只是當有一種行銷武器,有辦法驅動一個國家10%的人口參與,那也絕對是金光閃閃的傳說級武器。

責任編輯:林美欣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