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圖解】元宇宙是什麼?為何是「下一代網際網路」?產業會產生什麼衝擊?
數位時代陳君毅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不惜更名為Meta的Facebook,宣示押注元宇宙(metaverse);微軟以687億元(約新台幣1.9兆元)收購遊戲開發商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稱該交易將為元宇宙提供基礎;Google與蘋果公司均致力於元宇宙相關技術;投資銀行高盛分析師在Podcast節目《Exchanges at Goldman Sachs》中預估,元宇宙的市場機會高達8兆美元(約為新台幣223兆元)⋯⋯。

被科技巨擘、分析師與市場譽為「下一代網際網路」的元宇宙,究竟是什麼?

定義模糊卻有共識,元宇宙的要素:虛擬世界

此時此刻,探討「元宇宙是什麼」的這個問題,有點像是要生活在1970年代的人們,具體說明「什麼是網路」一樣,當時網際網路技術和概念都還在生成當中,各種發展和可能性仍亟待開發。

同理,屬於元宇宙的新一代通訊、互動和使用者行為,尚在形成與建構階段,還沒有明確的定義。

《Wired》(連線)雜誌於2021年11月的報導中指出:構成元宇宙的科技,可以是虛擬實境(VR,Virtual Reality)——特點是就算你不玩遊戲,也會存在的永恆虛擬世界——以及結合了虛擬與現實世界的擴增實境(AR,Augmented Reality)。不過,VR或AR不是進入元宇宙的唯一入口,也可以透過個人電腦、遊戲主機,甚至是手機。

《BBC》在2021年12月底製作的特別報導裡,對於元宇宙的描述是:「如果將網路視為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東西(網頁),元宇宙就是可以讓我們置身於其中的網路,我們將以虛擬替身(avatar)去體驗元宇宙。

《紐約時報》首席消費科技作者布萊恩・陳(Brian X. Chen)則說:「元宇宙是2個存在多年的概念結合:虛擬實境以及數位第二人生。」或是可以(充滿諷刺地)引用喬治亞理工學院的教授珍妮特・墨瑞(Janet Murray)的看法:「(元宇宙是)魔法般的Zoom會議,內有《集合啦!動物森友會》好玩的要素。」

儘管定義各有不同,但是在眾多嘗試探索的答案中,還是可以找到一些共識:元宇宙是使用者可以運用設備而進入的虛擬世界,在其中,使用者將化身為虛擬替身,與他人互動、體驗、探索。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說:「這不是已經存在了嗎?」

幾乎任何MMORPG(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像是2004年問世的《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不是早就讓玩家用虛擬替身探索虛擬世界,並且與其他玩家的虛擬替身戰鬥和互動嗎?

遊戲公司林登實驗室(Linden Lab)在近20年前開發的線上社交遊戲《第二人生》(Second Life),也能讓玩家在虛擬世界中創造獨特的虛擬角色,甚至可以購物、買土地、蓋房子。

然而,就如同Google搜尋引擎可以讓使用者更輕易、準確地搜尋到所需的資訊,卻不代表整個網際網路一樣,無論是《魔獸世界》、募資10億美元揮軍元宇宙的《要塞英雄》(Fortnite),或是直接將元宇宙概念寫進招股書、號稱「元宇宙第一股」的遊戲商Roblox,都只能說是元宇宙的一部分或一種形式,不等於整個元宇宙。

就在元宇宙的概念仍有待建構與延展之際,關於人們在真實世界與元宇宙之間穿行的樣貌,科幻作家老早就做出了大膽的想像:1992年,尼爾・史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在科幻小說《潰雪》(Snow Crash)中,創造了由meta(超越)和universe(宇宙)組成的metaverse,描繪一名在虛擬世界中拿著武士刀在夜店砍殺的頂尖駭客;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則是把時序拉到2045年,透過一個名為「綠洲」(Oasis)的遊戲,勾勒出元宇宙可能的場景。

元宇宙爆發的3大推手

如果說元宇宙這個詞的出現,可以追溯至距今30年前,關於元宇宙的想像,則是早已出現在無數大眾文化的文本與創作中,為什麼元宇宙會在「此時此刻」成為熱門詞彙?

科技的進步是首要因素。用於建構虛擬世界的圖像技術,使得遊戲廠商能夠創造出栩栩如生又變幻莫測的虛擬世界;而網路基礎建設的持續升級,更是將這些生動、具有沉浸感的畫面,即時無誤地傳輸到使用者眼前。

與此同時,VR與AR技術也愈來愈落地,設計及應用範圍更廣。據估計,Facebook已售出800萬台VR設備Oculus Quest 2,多款VR遊戲的銷售額超過100萬美元;外傳蘋果也計畫2023年推出AR/VR頭戴式設備,可以想見AR/VR消費市場,將有機會在幾年內出現大躍進。

新冠狀病毒(COVID-19)則是元宇宙發展的另一股重要推力,在實體空間受到阻隔下,全球無數人被迫在短時間內,想方設法嘗試虛擬接觸,包括線上會議、遠端工作等。或許也正是這一波史上最龐大的虛擬浪潮,促使財力雄厚的投資者和大型科技公司,對於元宇宙走出科幻小說、線上遊戲和電子螢幕的可能性,萌生強烈的期待。

而科技經歷多次典範轉移,如果元宇宙真的是下一代的網際網路,許多曾經的贏家不敵洪流衝擊,沒人想淪為下一個NOKIA或黑莓機(編按:智慧型手機發展初期,黑莓機一度是商務人士首選,但在蘋果觸控螢幕手機iPhone問世與Android系統迅速發展後,採用封閉式系統的黑莓機逐漸失去優勢,痛失高市占率)。

2021年10月,Facebook大動作將公司更名為Meta;《要塞英雄》遊戲開發商Epic Games的創辦人蒂姆・斯維尼(Tim Sweeney),多次熱切地討論元宇宙的願景;還有包括遊戲引擎Unity、NVIDIA(輝達)、微軟、騰訊、Google、蘋果、Snap在內的科技公司都相繼入局。

來源:geeky news

但它們也不是「梭哈」投入元宇宙,忽視趨勢對於任何公司來說都是災難,雖然投入的心力短期內不會反應在營收上,但會讓公司了解如何面對趨勢帶來的機會。

所以大多數公司都以自身的優勢投入元宇宙開發,如Meta緊抓龐大的社群資產、微軟則專注在企業元宇宙、NVIDIA仍扮演基礎建設的軍火商,而或在未來10年或甚至更久時間,科技公司會決定元宇宙發展和演變。

誰會擁有元宇宙?是科技巨頭、還是所有玩家?

隨著科技公司的爭相勇闖元宇宙,也引發了類似:元宇宙會掌握在少數公司手上嗎?所有科技公司的元宇宙會同時存在嗎?元宇宙最後會統一嗎?等諸多疑問。

現階段來看,各家公司在元宇宙的發展,可以說是各自為政,更像是多重宇宙。至於特定元宇宙的建置者,是否就是其擁有者?如果要像電影《一級玩家》中,主角韋德・瓦茲(Wade Watts)所說,「綠洲是屬於所有玩家的。」那麼關鍵或許在於:Web 3。

對比於Web 1,使用者透過搜尋功能探索網路;Web 2則由少數強大的科技公司把使用者留在封閉的平台上,像是Facebook、Google;Web 3則是指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生態系統,包含DeFi(去中心化金融),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去中心化自治組織)與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等概念和機制,強調平台與應用程式歸使用者所有,將使得網路世界擺脫少數科技巨頭的壟斷控制。

DeFi跳過了銀行等中介者,讓金融行為(交易、借貸、保險等)直接發生在使用者之間,並利用智慧合約(smart contract)確保不會有人受騙;DAO則將組織運行的權力歸還給使用者。

至於這幾年紅遍全球的NFT,更是被視為元宇宙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最簡單且實際的方式說明:如果你在一個元宇宙中買了一頂帽子,會產生一張永恆的NFT收據,讓你在另一個元宇宙中,可以兌換到同一頂帽子。像是創作開發3D模型的工作室Polygonal Mind,正在構建名為CryptoAvatars的系統,允許人們購買3D化身的NFT,在多個虛擬世界中使用。

以元宇宙之名的改變,正在各產業發生

雖然元宇宙的「虛實」仍有待驗證,如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2021年5月關於元宇宙的報導中提到,「它(元宇宙)需要尚不存在的基礎設施和處理能力,來維持無數的即時同步連結。」但在現實世界的金融、零售、製造、媒體、時尚、娛樂、教育、醫療等產業裡,卻已經有無數「以元宇宙之名」的創新和改變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即使很多時候說穿了只是用元宇宙這個新詞,來置換網路、虛擬空間、數位化等存在已久的事物或行為。

探索未知、想像未來,原本就是人類的天性,而未來是光明或黑暗,人類所能扮演的角色,或許不僅止於「發掘」,更在於「建構」。

在探討元宇宙的經典著作《潰雪》與《一級玩家》中,較少人提到兩者的場景皆處於「反烏托邦」的世界中,是殘酷的現實,逼使主角們不得不沉浸在虛擬世界中。這是元宇宙「不有趣」的潛在面向,但至少現在還有時間,讓人們從「建造」的時刻就開始參與。

責任編輯:吳佩臻、林美欣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