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企業不得不知的國際碳邊境管制措施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出口貿易一直是我國生產所得的主要來源,對經濟的重要性不言可喻。然而,歐盟於今(2021)年3月決議通過「碳邊境調整機制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並預計於2023年正式上路,將對我國的出口貿易可能產生巨大衝擊和挑戰,值得政府和企業警覺並一起思考因應之道。

雖然目前歐盟尚未公布具體施行細則,但可能採行之方案聚焦於2個方向:(1)針對歐盟全境高碳洩漏風險的產品課徵碳稅(Value-added tax,VAT)或課徵特種貨物稅;(2)將現有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ropean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EU ETS)範圍擴大至輸入歐盟的進口商品。無論最終歐盟採取何種方案,「碳邊境調整機制」都會對我國出口產生重要衝擊,主要原因有三:

一、產業對於碳排放量的認知和減碳努力尚不足
我國企業普遍未揭露或計算其本身活動的碳排放量,反觀歐盟已經明確要求其企業揭露單位生產排放量,也就是產品排放強度,並設定經濟活動(產品)的環境永續標準(Environmental Taxonomy),並透過綠色金融迫使企業強化環境表現、協助企業降低產品碳含量。以產品碳含量計算的主要範圍,範疇一直接排放(製程排放)加上範疇二間接排放(用電排放)的定義來看,我國大多數企業用電排放來自於台電,排放係數接近500g CO2e/度,而根據歐盟分類法,電力業排放標準應為100g CO2e/度以下,代表我國產業在範疇二的碳含量已經大幅超標,更遑論加上直接排放的範疇一部分,顯示我國企業有很大的減碳空間。

二、歐盟碳定價居高不下,出口成本會因勢增加
目前臺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擬針對每年排碳超過2.5萬噸的製造業收取每噸100元新臺幣之碳費,然而,歐盟目前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價格為每噸61美元(約新臺幣1,700元),兩者相差甚遠。若以目前歐盟價格來計算我國企業出口歐盟可能額外產生的成本來看,我國企業所負擔的出口成本,包含企業碳盤查、資訊揭露,以及實質的碳邊境機制所增加的成本,對我國產業的出口競爭力恐產生重大打擊。

三、水泥、肥料、鋼鐵、鋁等產業需要及早因應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初期可能僅針對高耗能產品,如鋼鐵、水泥、肥料及鋁等產業課徵費用或納入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相關產業需要及早提出因應對策。感覺上,歐盟政策相當針對高污染產業,雖然短期內對台灣所造成的總體影響可能不大,但日前美國與日本陸續發表聲明,也將考慮碳邊境調整措施,如未來皆納入相關措施規範,則將顯著衝擊到我國22%的總出口量 (美國15%、日本7%),其影響不可謂不小。因此,除發展與國際趨勢相符之碳價政策外,面對國際來勢洶洶的碳邊境管制措施,企業必須能即時掌握各國的碳制度資訊,盡早規畫台灣碳定價路線圖,以避免我國在此趨勢下,逐步失去國際貿易上的競爭力。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