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圖解】全球半導體產能大遷移,各國出哪些招扶植?台灣業者必知這4大部署
數位時代周雨萱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面臨全球晶片短缺,加上中美科技戰白熱化,半導體產業已成為各國兵家必爭之地。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預估,台灣半導體產業今年仍可望有逾11%的年成長表現,整體需求相當暢旺;在全球的產值上,又可望再次迎來規模成長。從全球現行的專業分工來看,半導體產業的主要國家政府又如何祭出政策,幫助在地產業發展?

資深產業分析師鄭凱安表示,全球半導體產業供應鏈的區域專業分工,能使晶片生產效率與成本達到最佳化。以過去20、30年的各區域產業能力分來看,亞州著重在製造、代工和封測,而歐美會偏向IDM和設計上,「所以一旦高度集中晶圓代工與封測產業的亞州,面臨疫情、自然災害、地緣政治的影響,將衝擊全球晶片供應。」

因此,各國也推出了自家政策來激勵半導體產業發展,在研發投資、租稅優惠、建廠補助等方面制定政策,鄭凱安表示,因目前僅有台積電跟三星掌握先進製程,各國主要皆以研發為發展核心。以美國來說,建廠補助是重點要向,才能吸引三星、台積電和英特爾建廠。同時,MIC也歸納各國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的扶持政策,有助於業者降低建廠與營運成本,能加快產能導入量產的時程。


鄭凱安說,ICT龍頭雖過往不是以晶片設計為主,但因為近年來AI和運算晶片需求大增,微軟、Facebook也在以色列設立晶片研發中心,蘋果則是因應歐洲推動半導體發展,進而在德國建立晶片設計中心。在各家大廠的產能擴建上,鄭凱安表示,像是英飛凌原訂2021年底落成的12吋廠,將加速於9月完工,並於年底導入量產。英特爾也宣布將於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建2座12吋晶圓廠,預計2024年導入量產。此舉也有助於吸引上下游供應鏈業者,建立當地的半導體產業聚落,但在政府扶持政策與優惠方面,也將與台積電形成競爭。

半導體產業在全球佈局的變遷,也反映在產業的觀點上。在4月,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發佈《2021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大調查》中,其中53%的受訪者表示,屬地主義是半導體產業中最大的威脅,包含跨國租稅協定、邊界貿易協議、關稅、國家安全等議題。 同時,面對中美國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將增加貿易成本壓力、供應鏈管理的複雜度,並影響半導體生態系。

以產業的整體角度來看,高達85%半導體產業領導人,也預計收入、利潤率、資本支出和研發投資將持續增加,且受訪企業表示越能有效地將研發支出與市場機會結合,在研發效益上仍有成長空間。

對此,安侯建業科技媒體與電信產業營運長鄭安志認為,2020年半導體的整體良好表現,讓企業對今年頗具信心,且消費者和企業對新興技術的依賴度不斷提高,帶動市場對於晶片的需求,才使半導體產業所受到的衝擊比其他產業來得小。

總體來說,5G、物聯網和自駕車是推動年度收入增長的最重要關鍵。加上因為遠端工作與教學,以及公司重新建立技術架構,對於電源管理相關產品、微處理器的需求更日益劇增。

然而,即便是在規模和產值上持續成長,半導體產業領導者仍提出挑戰觀點。KPMG報告中列舉半導體產業業者認為的前三大挑戰,與科技產業領導者所認為的威脅現況相似。

第一,面臨的科技民族主義、屬地主義的興起,可能牽涉到所謂的跨國企業課稅,包括關稅和政策調整等。第二,面對中美之間的對峙越演越烈,在全世界的供應鏈上所出現的超額訂單,都會影響整個產業。第三,則是在人力資源的追求上,無可否認的是,台灣的半導體人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隨著需求水漲船高,全世界都在追求半導體人才的培養。

展望來看,中美貿易戰、全球疫情乃至中印紛爭等事件,導致供應鏈管理及晶圓供需失衡等風險,除了考驗台灣企業快速的應變能力,也考驗企業的決策訂定及風險管理能力。鄭安志歸納出四項行動方案,讓業者參考應用:

  1. 強化數位轉型:除了要推動組織內部的數位化外,可優先優先考慮具有潛在業務機會的投資,並結合技術推動讓企業具有差異化。

  2. 供應鏈彈性及優化管理:可透過供應鏈中的所有窗口來蒐集數據,進行數據分析並強化組織決策能力,將稅收優化納入分析。

  3. 研發及資本投資配置:可評估是否將資源部署於現有競爭優勢上,以策略開發、開發新合作關係,來填補投資組合方面的缺漏。也要持續監控、評估和優化投資組合及資產配置。

  4. 關稅風險減除:除了考慮多重來源的採購策略外,可以找出其他減輕或回收新關稅成本的方法。方案規劃和企業風險評估,也都要納入日常營運計畫中。

責任編輯:蕭閔云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