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發展企業生態系沒有頭緒?5大QA解密永續經營法,主導者、合作方都該知道!
數位時代吳元熙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清華大學講座教授 洪世章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 徐瑞廷
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兼教授 邱奕嘉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教授 黃俊堯

Q. 什麼是生態系?興衰關鍵為何?

洪世章教授:

定義哪個企業做了生態系、誰不是生態系,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從原始的生物學概念來看,多個物種聚在一起,彼此互助互利,在叢林中能生活下就好了。

其實,過往的「韓國瑜現象」就是一種生態系,他本人、媒體、政黨到大量粉絲,利用數位平台傳播內容與動員,互相拉抬又彼此需要,創造了韓流。粉絲從韓國瑜身上得到了精神寄託,國民黨找到了新的政治領袖人選,媒體拿到高收視率,韓國瑜本人則獲得政治聲量和選票。

每逢選舉,媒體、政黨、選民和候選人都會湊在一起,符合生態系「多物種」的特性,但是只要多數參與者無法取得自己想要的價值,很快就會選擇離開。

企業生態系同樣是如此,「共享價值」很重要。 不管是造車、生產晶圓,要讓願意加入你的成員共享價值,否則生態系規模的擴大、解散,都會在一瞬間出現。韓流現象的快速起落,是最好的一堂課。

Q. 如何經營生態系、遊戲規則怎麼設定?

徐瑞廷:

生態系經營有兩個重點:第一,是專注用戶體驗,第二,是維持可接受的遊戲規則。

一般來說,用戶體驗是持續提升自己的客戶,對於自家產品的使用體驗,但是有時候光是做到這點還不夠。1999年左右,日本電信商NTT DoCoMo為了推廣3G,在手機推出i-mode服務,透過一顆同名快速按鈕,就像入口網站般,提供用戶收發e-mail、看新聞、聽音樂,甚至搭配小型天線看電視節目。

電信業者沒有犯什麼錯,很專注提升i-mode體驗,但是智慧型手機出現後,App功能更豐富、好用,使用習慣一下就改變了。這提醒我們,不能只看生態系內的用戶體驗,也要注意其他的生態系變化。

至於遊戲規則,說穿了就是讓生態系裡的大家都開心、吃得飽。打個比方,蘋果App生態系看似很穩固,但「交易抽成30%」最近開始讓他們受到抨擊,你想想,如果蘋果喊出五五或七三拆帳,這些開發公司很可能牙一咬就離開了。在生態系裡,不斷動態調整遊戲規則,將是長久的課題。

Q. 台灣瘋點數經濟,算是「真」生態系嗎?

邱奕嘉教授:

要觀察一個做法是不是生態系,我會建議從三個角度來看:多物種、互補性與保護機制。 台灣大部分的點數機制都有跟外部、不同屬性業者合作,符合多物種概念,卻缺乏後兩者,比較像是「想做生態系,但還沒做到」。

互補性,是指合作後讓雙方變更好,不過因為點數經濟概念過於氾濫,有些銀行、通路的點數沒有流通性,就算合作廠商很多,實際上也沒人用。保護機制可用「護城河」概念來思考,組成生態系之後,用戶有因此更依賴、愛用點數嗎?

生態系原本就是多元並存,在點數經濟裡,企業無需執著於誰扮演領導角色,甚至提供合作、互換還比自建生態系來得有價值。

黃俊堯教授:

台灣的點數現象已經從「春秋」來到「戰國」時代,檯面上的全聯、統一、全家、富邦和遠東集團都有潛力發展成生態系,一個個群集將獨立發展,預估5~10年內不會有大整合出現。

我覺得比較可惜的是,部分業者把「工兵派去投彈」,浪費了原有的可能性。意思是指,他們本來更適合當「party center」成為點數互換的中心,卻把資源集中至前線,花時間與資源推廣自家點數,成效卻不彰,等於讓管軍火的跑去第一線打仗,就很可惜。

Q. 生態系「很容易死」?該注意什麼?

黃俊堯教授:

你的本業(產品或服務)要結實,再去想要跟別人創造連結。** 就像郭台銘要找合作對象,絕對不會是找弱的人聯手,你的核心能力夠強,別人找你合作或你找別人合作,才有機會碰撞出火花。但現在檯面上的生態系,裡面有許多角色本身是「虛」的,即使你想辦法留在裡面,這些公司也很容易被淘汰。

再來是企業經營者的思考模式與組織適應力。台灣傳統經營者都很努力、專注在本業,因而看不見遠方的變化。此外,要跟生態系成員合作,企業自身也要靈活應變,懂得建立各種配套,這不能只是成立特定部門來執行任務,需要從組織制度面來調整。

邱奕嘉教授:

數位經濟生態系的興起,跟平台有關,不過大家經常忽略做平台很「燒錢」,這也不是台灣企業慣用的打法。我會建議從護城河角度來思考,尤其要懂得用「數據」。試想,當同一領域、產業裡的生態系愈來愈多,交易都集中在生態系裡發生,數據將產生無數可以運用的機會,帶來差異化與保護機制。

舉例來說,阿里巴巴集團會藉由淘寶的消費紀錄,判斷一個區域有沒有開店需求。他們旗下的盒馬鮮生實體店,便因此敢在「二線街道」展店,減少租金成本支出。因此,重要的是你有沒有「精煉」數據,而不只是搜集數據。

Q. 開放生態系,不見得比較好?

洪世章教授:

通常在局勢不明的時候,大家會採用open innovation(開放式創新)。原因很簡單,不知道怎麼做才會成功,又想降低風險。

回想一下福特(Ford)跟豐田(Toyota)獨大的年代,他們絕對不會想要開放,因為已經證明這樣造車就會成功了。可是改做電動車可以這樣嗎?看起來是不行。車聯網、充電設備都不是原有供應鏈在做的事,而既然有別人更擅長,往外連接資源的做法會更容易一些。但絕對沒有開放就比較好這件事。

徐瑞廷:

用iOS跟Android作業系統來比喻,大家應該就能了解開放往往是「相對」的。蘋果在硬體端很封閉,但是更容易掌控軟硬整合,替產品升級;Android讓不同的手機業者加入,陣營規模確實變大了,市占率也高,卻也影響了一支手機的「軟體生命周期」,導致升級不易。開不開放沒有標準答案,只是開放往往能帶來較多創新。前提是,這些創新對你的用戶體驗要有幫助。

責任編輯:郭昱彣、張庭銉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