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資料中心落地台灣2大疑問:我們是撿到寶,還是來了一隻吃電怪獸?
數位時代簡永昌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當未來的世界是擁抱AI(人工智慧)、5G、物聯網(IoT)的時候,雲端就便成了助攻趨勢發展的神隊友,而台灣所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政經環境,讓Google願意再投入第三座資料中心(Data Center)的建設,而另一家雲端大廠微軟,也要把資料中心落地台灣。

微軟總經理孫基康興奮地表示,這將會是微軟在台逾30年來最大的一樁投資案,並綜合IDC的調查報告表示,結合了產業生態系,微軟將在2024年前為台灣帶來逾3,000億新台幣的經濟產值,並同時創造超過3萬個工作機會。

微軟也沒「光說不練」,就在今年農曆年前大舉徵才,針對剛成立的「Azure雲端硬體與基礎建設團隊」開出近百位的軟體與硬體研發人員需求,將著重在電腦視覺、使用者意圖等AI應用科技的技術研發,與Azure邊緣裝置,及AI產業應用拓展等。

疑問一:資料中心落地是多數人利多?

「或許只是少數建商跟勞工得利而已,」一位不願具名的相關業者認為,雖然資料中心落地台灣,在連網速度跟強化資安面都有加分,但硬體供應商原先就已經是全球供應鏈的一環,已經是既得利益者,而過往就已存在的雲端代理商服務,也不會因資料中心的落地而有改變。

不過,IDC台灣資深分析師葉振男則樂觀認為,這些具指標性的雲服務業者加碼投資、或來台落地,對其他跨國企業來說都是參考依據,會讓他們想主動去了解台灣政府在延攬國際企業有什麼利多條件,並在將來形成相關領域的群聚效應。

TrendForce資深分析師劉家豪分析,資料中心來台的根本原因還是土地成本取得相對便宜,同時台灣人才相比日本、新加坡來說更具競爭力;至於硬體供應鏈方面,雲端業者來台落地將有助於雙方的溝通,也能進一步協助雲端業者打造更優化的資料中心。

過去,曾有媒體報導Google在台員工數是美國總部以外最多的地區,並將此結果與Google在台大量投資建設資料中心有關聯。

對此,Google官方表示他們不會公布員工數量、但可以確定的是台灣的硬體團隊人數是美國以外最多的據點,不過聚焦的技能跟項目與資料中心的人才需求不太相同。換句話說,台灣硬體團隊人數眾多與大量投資資料中心建設並無關聯。

疑問二:迎來另一隻吃電怪獸?

但如此一來,外界便將矛頭指向了資料中心以低價成本取得土地資源後,因需要長時間運作而被外界冠上了「吃電怪獸」的罪名,甚至為了冷卻資料中心的伺服器使其能正常運作,水的使用也成了另一個不可或缺的資源。

光鮮亮麗的經濟效益背後,是否隱藏著各種負面影響?

「其實它(資料中心)的用電量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兇,」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引用《自然》期刊研究論文指出,從2010~2018年之間,全球資料中心的運算力提升了550%、流量成長了11倍、儲存能力成長了26倍,但2018年電力的使用量卻只比2010年增加6%,並占全球電力使用的1%,主要歸功包括處理器效能的改善、儲存使用的電力降低,以及資料中心的電力使用效率(PUE)穩定下降等因素所致。

如果對這個數字仍然無感的話,根據趙家緯的側面了解,Google在的彰濱資料中心每年用電量約為4.3億度,相當於全台灣用電量的0.016%,這是個怎樣的用電量表現?

以台東縣所有家庭為例,一年的用電量為3.8億度,而台大校園一年約使用1.4億度,護國神山台積電108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揭露,包括台灣廠、南京廠、采鈺科技等,全球能源消耗量為143.27億度,「這麼一來就可以看到其實資料中心並沒有想像中的吃電。」

Google達成百分百綠電,微軟研發水下資料中心

趙家緯進一步指出,為了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跟上全球RE100的腳步,其實近年來資料中心都透過不同的技術研發來減少電力的消耗。

以Google資料中心為例,除了在自建時能做好氣流管理,避免冷熱空氣混合,提升冷卻系統的效率外,根據統計,有效的冷熱通道封閉系統,能減少25%的風扇能耗,以及20%的冰水主機能耗;另外,也會搭配AI技術來提升冷卻設備的能源效率。

Google也表示,目前的省電技術能比同業要再節省50%的消耗,在28~30度的情況下資料中心都還能正常運作,也因此對於仰賴水來冷卻伺服器的需求也就相對少得多;Google以彰濱資料中心為例指出,這裡設有一個儲水系統以利枯水季的時候使用外,平時也會配合日夜狀況跟溫差來調整用水的策略。

而目前Google全球的資料中心已提前成了百分之百使用綠電的目標,而這主要靠的是「綠電憑證」購買所致。以台灣綠電產量仍偏低的現在,Google要百分百採用台灣生產的綠電來達成RE100的目標確實有困難,因此當前先採取綠電憑證購買的方式來達成;當然,Google也表示未來仍會持續採購台灣生產的綠電。

至於微軟,因為發現到資料中心過去有將近4成的電力都耗費在冷卻伺服器持續運轉的高熱上,因此進行水下資料中心實驗「Project Natick」,希望了解若將資料中心儲存在海底,是否能在冰冷的海水幫助下降溫並正常運行。在為期兩年的實驗中,微軟觀察到水下資料中心在運輸、環境跟經濟考量等面向上都具有可行性,是個令人振奮的實驗結果。

而孫基康也表示,微軟對資料中心也已經設下要在2025年達到百分百綠電的目標,除了一樣透過採購綠電憑證來達成外,最重要的還是希望可以在資料中心的所在地,採用當地的綠電來滿足資料中心的所需、以利完成2025的目標。

資料中心來台的另一層含義:新屏障

正當大家都在引頸期待資料中心來台落地能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時,「我認為這些業者應該要有相關技術的轉移或分享,」趙家緯說。

而他所指的技術,正是這些能加速資料中心在水、電等能源消耗上有更節省的相關技術。

趙家緯表示,其實台灣本土仍存有不少傳統的機房,使用比較舊型的設備跟技術,這才是隱形的問題,如果這些業者能有些技術上的分享,勢必能讓資料中心的耗電量大幅減少。

不只如此,「我們現在都太聚焦再生能源的量,卻忘記再生能源的質是如何生成,」趙家緯指出,當企業在追求再生能源數量的同時,應該更要去關心再生能源從何而來,是否是屬於「乾淨」的再生能源,而不是為了衝再生能源的總量而破壞了原有的土地及生態,如農地等來改建成再生能源的發電地方。

責任編輯:林美欣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