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綠能愈來愈夯,「儲能商機」會大爆發嗎?
數位時代陳映璇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廢電池也有商機?為了響應循環經濟,光靠回收已經不夠應付我們消耗的資源,創造再生能源才是落實環保的關鍵。

2020年被視為全球氣候治理(Climate Governance)關鍵年。

由聯合國195個成員國決議,在2015年通過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邁入5周年,承諾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與前工業時代相比最多攝氏2度的範圍,並且每5年提交更新版的國家自訂碳排放減量貢獻與減排策略。像是日、韓均已宣布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

過去減碳是為了環保,如今已是攸關經濟、甚至是存亡問題,全球極端氣候及熱浪、乾旱等災難頻繁發生,影響人類生存。

為降低碳排放,歐盟推行一系列氣候法規,預計2023年課徵「碳邊境稅」(carbon border tax),對高碳排的進口產品課徵碳稅;也有愈來愈多企業響應再生能源倡議組織RE100的要求,公開承諾朝100%使用綠電邁進,同時,也帶動民間綠電交易市場。

隨著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持續增加,太陽能、風能市場大幅成長;也因為再生能源發電的不穩定性,透過儲能設備可達到穩定供電,延伸出居家、工業、電動車等儲能商機。

 
2024年再生能源超越煤炭,躍升全球最大電力來源。
國際能源署

能源、環境微趨勢(77~88):

77. 碳中和風潮,吹向全球企業

只談「節能減碳」已不足以因應氣候危機,「碳中和」才是檢驗各國氣候政策積極度的基本門檻。繼中、日、韓等國相繼宣布碳中和時程後,美國新任總統拜登  (Joe Biden) 也承諾2050年做到碳中和,宣示碳中和的國家累計已占全球GDP 75%、全球排碳量逾62%。在台灣,《氣候變遷法》草案設定2050年碳中和的長期目標。

碳中和風潮也蔓延至企業界,相繼發表對抗氣候變遷的宣言。蘋果承諾於2030年在供應鏈及產品上實現碳中和,執行長庫克表示,「蘋果不需在盈利和地球未來間做抉擇,若各國共同努力,整個世界可以轉向碳中和經濟。」台積電則是全球首家加入RE100(100%再生能源倡議組織)的半導體業者,宣示2050年全公司100%用電量來自再生能源。此外,台灣包括繭裹子、綠然能源、茶籽堂等8家B型企業(B Coporations,指對世界最好的企業),也訂出了2030年達到碳中和的目標。

78. 課徵碳稅,拉起碳價防線

過去企業常以「減碳會導致成本增加」為由,而抗拒碳稅。不過,歐盟將開始課徵碳關稅,對碳定價不符歐盟標準的國家,課徵產品稅,拉起歐盟的碳價防線。

目前包括中、日、韓、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已採取碳定價政策,把排放溫室氣體的環境成本內部化,促使企業採取減碳措施。若企業不想辦法降低產品的碳排放,一旦各國針對進口商品課徵碳關稅,將對出口貿易造成衝擊。

 

79. 擁抱無塑的環保生活

無孔不入的塑膠污染海洋生態案例層出不窮,塑膠微粒更有可能透過食物、呼吸進入人體,嚴重危及健康。

歐盟決議2021年起禁用一次性塑膠;日本宣示2030年前減少25%塑膠垃圾;台灣則計畫於2030年全面禁用4類一次性塑膠產品: 塑膠袋、吸管、餐具和外帶飲料杯 。

全球禁塑浪潮下,智庫Carbon Tracker預估,塑料需求年均增長率可望從4%降至1%以下,在2027年到達轉折點。

80. 零耗能建築,自體發電愛地球

過去,綠建築多以節能環保出發,如今,零耗能建築(Net Zero Energy Building)追求建築物每年產生的能源(如再生能源),可相等於自身所消耗的能源。不少先進國家皆訂定推動零耗能建築的期程,如歐盟規定2021年起所有新建築都需達到近零能耗,帶動鋼筋、水泥業轉而開發低碳材料,或採用自然建材。

81. 實驗室人造肉,化解糧食危機

除了化石燃料,畜牧業也是加劇全球暖化的隱形凶手。舉例來說,飼養牛隻不僅消耗糧食,其排放的甲烷,也是比二氧化碳吸收更多熱能的溫室氣體。

為響應環保,實驗室使用動物細胞培養的人造肉,不但可減少逾8成的土地、水、能源、碳使用,也被視為能取代農牧業的未來技術,逐步化解環境及糧食危機。

 

82. 產品再利用,響應循環經濟

家具以租代買、100%可回收牛仔褲、海廢保麗龍製的鍵盤等……都是響應循環經濟的具體做法:重視再生恢復、使用可再生資源,透過重新設計材料、產品、製程及商業模式,大幅減少資源消耗與廢棄物的產生。

全球最大家具零售商IKEA已率先承諾,2030年前,旗下所有產品都能被重複使用、維修和回收。

83. 全球面臨缺水危機

世界經濟論壇《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將水危機視為未來10年社會的五大風險之一。聯合國更預測,2030年全球水資源將短缺40%,對人類生活威脅甚鉅。

隨著人口增加、經濟成長,世界資源研究所指出,在1960~2014年間,全球家庭用水量成長6倍,聯合國更預估到2030年全球供水量將減少40%,引發多國缺水危機。

84. 無車革命,帶動城市綠交通

法國巴黎計畫在2025年前拆除7萬個路邊停車格,推動「無車革命」,釋放空間給行人及環保交通載具。

疫情大流行也加速了全球城市的轉型,當民眾不願搭乘傳染風險較高的大眾運輸,巴黎、倫敦、米蘭等地,開始拓寬自行車道、補助購買自行車,鼓勵以自行車代步,甚至部分道路僅限自行車與行人通行。

85. 打造未來的智慧城市

隨著城市智慧化快速發展,根據市調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研究,2027年全球智慧城市規模達 4,639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24.7%,隨著5G、AI與物聯網技術日益成熟,吸引各廠商投入智慧城市商機。像是汽車大廠豐田計畫2021年在日本靜岡縣打造智慧氫能城市,作為研發自動駕駛、共享運輸和電動化技術的基地。

86. 回歸原始的都會森林

為對抗都市熱島效應,城市森林(Urban Forest)已成為全球都會區的應對戰略。想像未來的都市樣貌,將跳脫以往的鋼筋水泥叢林,返樸歸真變得更自然、原始。

法國計畫在巴黎凡爾賽門展覽園區內,打造歐洲最大的屋頂空中農場,並且在2030年達到50%城市面積綠化,大量種植森林及綠色屋頂。澳洲墨爾本則預計在2040年,將樹冠覆蓋率從22%增加至40%,創造一個有彈性、健康與多樣化的城市森林。

87. 電業自由化,啟動國家能源轉型

台灣政府相繼修正《電業法》與《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逐漸打破過去電力由台灣電力公司壟斷的局面,開放所有用電戶購電選擇權,推動電業自由化。2020年,台灣民間已完成兩批共8億度的綠電交易,寫下能源歷史新頁。

展望未來,隨著再生能源發電成本逐年降低,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24年再生能源將超越煤炭,成為全球最大的發電來源,提供世界三分之一的電力,從企業到個人,都可以更容易參與再生能源的使用。

88. 儲能需求夯,廢電池成市場新星

當電動車、再生能源用量持續攀升,儲能系統勢必將成為重要基礎設施,鞏固電力系統穩定性。然而,儲能須仰賴大量電池,相應造成鋰與鈷原物料吃緊。

未來,電動車的退役電池可能是解方。綠色和平組織東亞分部2020年報告預估,2021~2030年全球電動車退役電池總量將達1,285萬噸,相當1,285座艾菲爾鐵塔重量。透過回收再利用,最快2030年即可滿足全球儲能需求、總容量約368GW。

電動車電池壽命約5~8年,退役後,雖然無法滿足電動車的高續航力需求,但是仍保留80%蓄電量,適合用於靜態儲存電力設備,作為電網中儲備電力的一環。

責任編輯:郭昱彣、林美欣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