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未來教育大變革?線上教學席捲全球,大學校時代來了!
數位時代陳映璇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受到疫情衝擊,教育界迎來了兩大變化,一是線上課程大幅增加,鬆綁了學習地點;二是老師從單一的傳授知識,轉變為多元的顧問角色。

相對於娛樂、零售業的快速變動,被賦予百年大計使命的教育,改變腳步始終顯得審慎且緩慢。然而疫情的衝擊,讓它不得不加速腳步!

首先,是學習地點的鬆綁,引爆了線上課程的數量。 疫情爆發,學校關閉,學生轉為在家遠距上課,根據全球線上課程搜尋網站Class Central統計,將數位課程開放於網路,便於大量使用者學習的「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簡稱MOOCs),2020年使用者突破1.8億人,全球共950所大學推出16.3萬堂MOOCs,也較2019年成長20.7%。

其次,老師講授的方式,從單一的傳授知識,轉變成多元的顧問角色。 線上課程平台Hahow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江前緯解釋,教育科技的發展,能做到50個孩子有50種不同教法,老師可透過線上教學後台,即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與數據分析,提供不同教學方向。

不過,線上教育仍有需要克服的難題。根據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2019年調查,有23.2%的民眾認為師生在網路上無法雙向溝通,可能造成學習阻礙,其次還要留意不同使用年齡、區域的數位學習落差情況。

與此同時,隨著人口高齡化趨勢,高齡教育者的學習需求也必須加以重視。根據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9年調查,台灣65歲以上高齡者,網路近用僅43.5%,多數高齡者缺乏數位科技使用經驗。

最後,線上學習的區域落差也是一大課題,台灣各縣市網路族近一年線上學習新技能的情況,新竹縣、新北市比例最高,連江縣則最低,教育資源如何均惠是有待克服的挑戰。

 
資料顯示商業和技術兩大類型的線上課程最為熱門,兩項占比合計將近40%。
數位時代

教育微趨勢(28~38):

28. OMO教學模式, 打破場地與學習框架

COVID-19促成了一場全球性的遠距教學實驗,進一步加速了Coursera、edX、Udacity等大型開放式線上課程的成長。即使疫情過後、校園重啟,未來的教學仍將是結合線上線下的OMO(Online-Merge-Offline)的模式。

總部設於美國舊金山、號稱「沒有實體校園」的密涅瓦大學(Minerva Schools)就採取OMO學習模式,學生會在4年內走訪全球7個城市,上課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採高知識密度的線上課程,另一部分則透過實地參訪,體驗不同文化,打破場地與傳統教學的框架,提升學習自由度。

29. 個人化學習, 課程進度、內容都能調整

有別於傳統的老師授課、學生聽講的一對多教學模式,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呂冠緯認為,未來的教育將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人化學習。

而且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AI)等數位科技的輔助下,學生不但能依照自己的程度、步調、興趣,擬定學習內容與進度,教學系統也可依據學生偏好,推送學生有興趣的學習主題,提高學習動機或降低輟學的可能性。老師更可參照學生的學習進度,針對不同個體給予適合的教學。「學習的專注力是要透過客製化學習,和過往老師只靠同一種速度授課是完全不同的。」呂冠緯說。

30. 混齡教學,高低年級一起上課

台灣受到少子化衝擊,全校不到50人的國小校數逐年增加,許多偏鄉小校甚至僅有1名新生報到。 根據教育部統計,108學年度全校學生50人以下的國小共有489校,較10年前增加了1.7倍。

當各年級的學生數銳減,為了讓學童依然有機會適應群體生活,未來勢必有更多學校採取混齡教學,將各年齡的學生編排在同一間教室內,彼此互動與學習。老師也必須調整教材與教學方式,設計出不同年級學生的共學需求。

31. 教材IP化,迪士尼公主變成學習好朋友!

為跨足國際英語市場,印度數位教育獨角獸Byju's與迪士尼合作,推出適合6~8歲的早期學習應用程式,融入迪士尼公主、《玩具總動員》等故事主角。台灣也有出版社找上知名動畫團隊「臺灣吧」、「LIS情境科學教材」合作,把教科書知識包裝成故事情境,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別於傳統嚴肅化、紙本化的教學素材,未來的教材將結合各式IP(智慧財產權)內容,延伸更多的可能性。

 

32. 開放式環型大學,打破4年體制框架

根據美國史丹佛大學勾勒的2025年願景,大學將打破4年制的學習體制,成為開放的學習中心,只要學習者有需求,就能返校充電,學生可以不斷學習、體驗、修正,再學習。

因此,未來大學將成為一個高彈性的終身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因應職涯所需,隨時重回校園,學習的開始或結束都不受限,就像一個開放式的環狀旅途。

Hahow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江前緯認為,因應科技的快速發展,每個人都需要再學習,學校不再是限制18歲SAT(學術能力測試)考高分的人進來,而是綜合型學習資源管道,傳統大學的價值正在解構。

33. 素養教育為主軸,學生面對未知更強大

台灣的填鴨式教學歷來飽受詬病,也成為多年來教育制度改革的焦點。在2019年正式上路的108課綱,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主軸,強調書本知識可能會過時,但「素養教育」能培養孩子面對未知的能力。

素養的定義,是一種知識、態度、技能加總的新能力,強調學習與生活的結合,將知識應用於解決生活中的難題,跳脫單純的知識背誦,老師必須設計教學情境或活動,有助於啟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培養建立觀點、獨立思考的能力。

34. 微型證書,有望取代學歷

Google與線上學習平台Coursera合作,在2020年推出IT證書計畫,共有5門課程,學員可在3~6個月內念完取得證書,且被Google視為等同大學文憑。過去,企業通常以傳統學歷作為選才指標之一,未來對於能力的認證,標準可望更為多元。

隨著企業擁抱數位轉型,對於員工技能提升的需求日益迫切,線上學習平台透過與企業合作認證課程,除了可以讓員工在職進修、擴展新技能,更重要的是翻轉教育不平等的現況。

 

35. 線上教學平台輔助,老師顧問化

過去老師在課堂上以傳授知識為主,台下的學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跟上講課的速度,未來透過線上教育平台輔助教學後,當學生聽不懂時可重複播放或暫停,老師也能透過後台數據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未來老師將成為「指導教授」等級,著重在幫學生解惑,達到因材施教的目標。

老師在善用不同的數位工具或內容平台輔助授課後,也減輕了重複講授相同知識的負擔,將有更充足的時間做研究,提升教學品質與創新。

36. 提升心理健康意識,解開學子的憂鬱結

「未來5年值得認真思考心理的課題。」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認為,過去教學生don't worry be happy(不要憂鬱,要快樂),卻忽略了教他們怎麼創造人生的意義,校園輕生事件頻傳,心理輔導資源卻難以滿足實際需求。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在疫情期間調查顯示,美國18~24歲青年有74.9%飽受心理問題所困,其中25.5%的青年曾在30日內考慮過自殺。自殺更是台灣18~24歲青年主要死因的第2名,僅次事故傷害。

憂鬱、飲食失調、焦慮、成癮及自殺,已成為當今大學生無法忽視的心理健康問題,迫使校方必須思考創新的方法以及透過線上資源,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

理慈國際科技法律事務所共同創辦人蔡玉玲觀察,這是全球性的問題,年輕人不快樂的背後,反映網路社群媒體的興起,造成年輕人在虛實領域迷失。這不能只仰賴既有的醫療機構,她引用澳洲心理健康急救組織提出的「心理健康急救」課程,提醒未來應該教育大眾如何識別輕生傾向的徵兆,並做出適當的應對措施,才有機會阻止憾事的發生。

37. 無法出國念書,國際學生掀斷代潮

疫情造成全球學生流動停擺,當國際學生無法到學校上課,連帶影響學校的財政收入。澳洲大學預測,因國際生銳減,預計到2023年將損失160億澳元(3,360億元新台幣);台灣教育部估算,約有3,000名境外生因疫情無法來台,損失學費收入約2.25億元。若疫情後,國際學生仍選擇放棄來台,大學不但將面臨招生困境,台灣外籍生也可能會出現「斷代」問題,降低學生體驗多元文化機會。

38. 爺奶級老師帶Z世代,跨世代教學衝突浮現

受到2018年推行的公教年金改革影響,許多公務員不敢輕言退休,2017~2019年申請退休的教育人員數連3年下滑,連帶限縮新進、年輕教師的員額。

未來,台灣中小學「跨世代學習」的現象,亦即「爺奶級老師」帶「青少年學生」上課的問題將日漸浮現。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呂冠緯分析,40~50歲族群是登山思維的人生觀,追求專心做好一件事,但是在數位時代下成長的孩子,習慣了遊戲化的人生觀,世代價值觀的衝突將非常明顯。

責任編輯:郭昱彣、林美欣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