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53%國際展覽受衝擊,貿協:「線上展」成新常態,配角變主角回不去了
數位時代吳元熙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外貿協會統計,台灣每年65檔國際專業展中,已有過半檔次取消、延期展出。未來「OMO」(虛實融合)展覽會成為新典範。貿協今年至少會建置20檔線上展。

展覽業正努力克服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帶來的業績衝擊。

今年疫情爆發後,不只全球航空、旅遊、餐飲業營收下滑,展覽業同樣受傷慘重,包括:西班牙世界通訊大會(MWC)、義大利美容展(COSMOPROF)、東京食品展等國際大展陸續宣布停辦。

據估計,如MWC取消展出,直接損失將達到5億歐元(約新台幣106億);美國CBS電視台指出,芝加哥市因停辦會展導致的直接損失為1.76億美元,周邊經濟效益損失達16億美元(約新台幣480億)。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以下簡稱貿協)統計,台灣每年約有65檔國際專業展,今年已至少有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台北國際自行車展等16檔展覽取消、19檔宣布延期。換算下來,有超過半數(53.85%)展會皆受到疫情影響。

「未來的重點會是go digital(數位化)。」貿協秘書長葉明水表示,早自2007、2008年就有線上目錄等展覽形式存在,不過當時未受重視、效果也不佳,「如今主角(實體展)不能上場,配角就要變主角上陣了。」

「OMO」成展覽新典範,貿協怎麼做?

25日舉辦數位x實體媒體茶敘,貿協指出,疫情造成了展覽新常態(new normal),實體展延期、停擺或縮小規模,且因為國際買主無法到場,展覽改為對國內買主優先行銷。

在這種情況下,貿協嘗試以OMO(Online-Merge-Offline,虛實融合)方式解緩疫情衝擊,於亞洲生技大展、台北國際自動化大展等展覽結合線上、線下展出,累計於疫情期間舉辦約500場線上採購會,試圖延續商機。

葉明水說,線上展能否成功,重點在於創造流量、帶來高曝光度,才有更高機會替業者帶來訂單。

「線上展的概念仍在模糊階段,很多業者會想看到別人先做,自己再來跟進。」貿協展覽業務處處長施玉霞指出,這代表展覽業得端出更多數位化服務,回應業者的各種疑問與需求。

貿協目前約有7類線上展覽服務。像是實體展常見的「國際論壇」、「1對1媒合會」、「國際記者會」都會搬到線上舉辦。

至於「新品發表會」,則會依照企業規模大小採取不同進行方式:大企業會直接拉到總部實體採訪、介紹;中、小企業可到貿協攝影棚錄介紹影片或直播。

貿協另外也成立了專屬影音頻道,匯集各種自製、委製的形象、介紹影片,替業者打國際行銷。

特別的是,由於不少企業希望在線上展覽中也有「攤位」出現。因此,貿協也建立虛擬大會入口、大廳、攤位等不同場景,提供企業參考。

葉明水認為,線上展缺少面對面交流帶來的溫度,比起實體見面更難建立信賴感,買主下單需要更長的決策時間。另一方面,線上展卻可以「擴大客群」,打破時間和地理限制吸引國外廠商,並透過數據達到精準行銷。

貿協預計,今年將推動近20場實體暨線上展,服務超過3,500家廠商,且11月的台灣國際美容展會以「純線上」方式進行。

「既然線上發展回不去了,展覽業更要試出哪些虛擬服務有效,」施玉霞補充。

責任編輯:蕭閔云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