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數位時代的經濟振興 可以有更創新的思維
CTimes籃貫銘 報導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振興券的領取與使用,是現在台灣社會最熱門的話題,幾乎出入任何市集與商場,都可以看到相關的搭配方案,於是「領券、消費、賺優惠」瞬間也形成了一種社會氛圍。然而,如今的經濟型態與消費模式已有相當大的轉變,從數位經濟的角度來思考振興策略,或許可以為經濟帶來更多的刺激。

台灣上次實施這種經濟刺激政策已是2009年,距離現在已有十年之久。而經過這十年的發展,經濟的型態與消費的模式其實有了相當大的轉變,尤其是無現金和無卡的交易,在這幾年中有了非常大幅的成長。甚至連ATM都能使用無卡領現的功能。

而根據經濟部的統計,台灣108 年的電子購物達到2,077億元台幣,成長9.6%,佔了整體零售總額的5.4%。若從整體的佔比來看,可知實體的購物仍是堅實的存在,但若從成長的力道來看,則電子購物是未來的主流。

但實體的購物裡頭,並沒有說明是使用現金或者數位支付,但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測,使用現金的情境早已大大減少。所以即便是實體購物,數位金流早已是背後的重要骨幹,甚至背後也已結合了會員行銷機制,大張旗鼓的發展數位經濟。

也基於這些因素,這次的振興券的發放和使用出現了史上少見的混亂、複雜、多元,因為台灣目前是屬於數位與實體經濟交錯的時代(其實全球都是,但台灣的數位成分可能多了點),因此需要同時使用「實體券」和「數位券」,以滿足不同族群的需求。

不過也許因為機制設計與社會意識的問題,竟然有高達八成的民眾傾向領取實體券,但是落到實際消費的情境上,就必須要把實體券轉換為數位的形式,因此又出現了更複雜的綁卡、登記、抽領的模式,讓人一下子反應不過來,並可能壓抑了民眾消費的意願。

若回到刺激經濟與促進產業發展的目標來看,施政者或許可以更大膽的來制定相關的策略。假若數位經濟是時代的方向,也是接下來的產業政策,那或許大可不必發行實體的券卡,直接採行數位的方式,讓振興策略與民眾實際進行的消費行為相符,如此或許可以激起更多的創意與火花。

當然,一定會有只能以實體券進行消費的族群,而這些人可能還會是更需要關注的人民,其實更值得為他們量身打造適用的方案,但這就不是屬於刺激經濟的策略,而是救助與撫慰思考。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