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為國家科技把脈,張忠謀給兩帖藥:做基礎研究、培訓AI人才
數位時代簡永昌 • 王郁倫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科技部召開策略高峰圓桌論壇,為明年登場的全國科技會議聚焦,18位大老將重點聚焦在「人才」,不論是人才培育、攬才提升國際競爭力抑或是少子化都成關心焦點,其中張忠謀更點出政府應加強基礎研究。

2020年全國科技會議將召開,科技部為大量徵求產學界意見,第一場策略高峰圓桌論壇2日登場,廣邀18位產學界大老,針對如何讓科技創新驅動經濟成長、如何因應第四次工業革命、如何促進政府與民間合作擴大科研動能及因應人口結構變化對科技影響四大議題給建言。
                        
這場閉門圓桌會議由副總統陳建仁親自主持,4年前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轟政府政策制訂沒邀產業界加入,今年科技部部長陳良基除特邀張忠謀與會,台哥大總經理林之晨、Google台灣區總經理簡立峰、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等7位業界大老,台成清等4位校長,共計18位產官學界人士與會。

身為產業界的重量級大老,張忠謀會中三度積極發言,給政府兩大建議,首先是政府該投入「對的」基礎研究,其次是大力培育AI人才。

跟民間競爭,政府缺乏基礎研究

鼓勵台灣投入基礎研究投資,張忠謀在會中直言,政府投資基礎研究比他國低,是因為1,000多億元科研預算中,太少投入基礎研究,「多數都在與民間競爭」,爭相投入熱門的主題。

張忠謀說,政府預算在基礎研究配比太少,而且在選擇做哪個基礎研究,還得看有無人才;若有特別傑出的人才就該多投入,而非所有基礎研究都做。根據人才做選擇,「因人而選」才對。

張忠謀說,由科技創新驅動經濟成長,這觀點一般而言沒問題,但「程度」上意義不同,有些科技創新要花長久的時間才會開始驅動經濟成長,有的則只要半年到一年就有成果。

因此他建議,政府必須要有足夠判斷力,能區分兩者程度的不同,不要一下子投資太多在要等二十年才有經濟成果的專案,甚至避免不可能有成果的投資。

張忠謀說,因為市場經濟,民間科研預算5,000億元一定會用在最能推動生意成長的地方,但政府1,000億元投資方向則要調整。

台灣是小經濟體,能否支持做基礎研究呢?張忠謀說,「我們應該找出台灣的長處,基礎研究上,如果台灣有一位好的人才,由他帶領做具世界領導潛力的基礎研究,那這個基礎研究應該可以做。」

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政府該大力培訓AI人

從政府立場,該如何幫助民間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張忠謀建議,政府能做的是:訓練AI人才。

張忠謀說,台灣現在很少AI人才,大公司可以自己訓練,比方台積電訓練很多AI人才,不是要做了不起的事,而是當AI發展成熟時,可以思考如何幫助產能優化;但大公司能做,中小企業沒有能力,所以政府應該訓練一些AI人才,供給民間企業來用。

張忠謀曾是工研院院長,他也點出過去工研院有兩大任務(mission):一個對產業技術移轉,另一個是人才培育。過去工研院多以產業的技術轉移為主要任務、人才培育為輔,他建議現在應該要顛倒過來,應以人才培育為重點。

由於我國資源有限,因此他也支持產業上中下游做適當分工。陳良基解釋到,未來將調整政府在科研體制中游的地位,未來朝上游整合並以基礎研究為重,投入優秀項目發展。

面臨少子化,攬才成為提升國際競爭力方式之一

當然,將預算投資在對的人才身上是一件重要的事,但問題是:人才在哪裡?這是我國、乃至於全球目前遇到最棘手的問題。

根據世界人口綜述(World Population Review)的報告指出,我國少子化可是有受到國際認證,在200個國家的排名中吊車尾,平均每名婦女只生1.218個孩子。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說,第四次的工業革命需要的是充足的人力資本,我國正面臨社會高齡少子化,直接影響就是未來大學人口下滑,其中科技類人口6到7年內將下降1/4,當中工程跟資通訊人才將會下降最多。

針對這點,陳良基在會後受訪時也表示,政府對於科技政策的發展應該要從現在就開始,同步考量如何給大學、產業更多彈性,讓他們在國際攬才上能更具有競爭力。

與會的幾位頂尖大學校長對這塊就有提到,針對法人的鬆綁、大學的鬆綁,都可以帶給大學更多彈性跟資源,讓他們在國際攬才的競爭力上可以提升,同時也要將中上游可以做一個適當的結合,才是正確作法。

陳良基也強調,這次的圓桌會議主要是邀請產官學界將議題、可能性提出來,以利未來全國科技會議的招開跟規劃,而相關議題的解決方案也應該會在那時候才會比較明朗。

責任編輯:陳映璇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