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產業太年輕,Garena台灣:電競需要跨領域人才、多業別合作
數位時代陳君毅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電競太年輕,大家的期待又太高。」Garena 台灣區總經理陳逸軒說。在他眼中,電競與一般產業沒什麼不同,一樣是靠著一群專業背景的從業人員累積起來,不需要用特殊的眼光來看待。

自2010年12月Garena(競舞娛樂)宣佈代理遊戲《英雄聯盟》以來,經過了9年的時間,不光是見證,Garena更是參與了台灣電競產業爆炸性發展的過程,不但投入職業聯賽的建立,對於台灣電競人才培育也功不可沒。

Garena台灣區總經理陳逸軒以遊戲營運方的角度,分享了Garena一路走來對於人才培育的想法,以及未來所需人才的樣貌。

創立之初就切分「賽事團隊」獨立運作

Garena於2012年就在東南亞舉辦了跨國的電競聯賽GPL,這可是早於氣勢與規模都更具完整性的《英雄聯盟》電競職業聯賽LMS 2015年舉辦之前,伴隨著台灣隊伍台北暗殺星(Taipei Assassins)同年拿下世界冠軍,頓時將人氣衝到了最高點,也成為台灣人爆發性認識電競的起點。

當時電競並不是一個熱門的產業,更多是倚靠玩家燃燒熱血與熱情投入,Garena以遊戲營運商的角度投入電競發展,一開始就將遊戲營運與賽事的業務範疇切得相當清楚,「我們剛創立時,公司就分成遊戲營運與賽事團隊,兩個團隊的人完全不一樣。」陳逸軒說。

 

將賽事團隊獨立出來,是為了給予不同的培訓,同時讓電競賽事更加專業化。「賽事團隊就是要讓比賽變得更好看。」陳逸軒說的簡單,背後卻是需要大量成本投入,賽事團隊分工相當細緻,包含社群編輯、影音、轉播、聲控、音控、美術等,目前一場例行的電競賽事就需要20-30人(不含戰隊)以上的規模。

但回到當年的時空背景,並沒有太多的「電競人才」,「我們只能從大傳系、新聞系、電視台挖人。」陳逸軒說。靠著以戰養戰,用比賽訓練賽事團隊,慢慢摸索,為台灣電競打下一些根基。

打造產學橋樑,移植業界標準到學校

現在電競環境相對成熟,對於人才的需求也更大。「許多人認為電競產業只需要選手,忽略了後勤的人力數量遠大於選手。」陳逸軒說。除了電競賽事方所需要的製播團隊,在戰隊方就如同職業運動隊伍,有選手,也有相對應的後勤,包含隊經理、教練、分析師,甚至是戰隊的行銷與營運團隊,選手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目前許多學校都有所謂的電競專班,如遠東科大、莊敬高職、城市科技大學、樹德家商、健行科大等,在硬體方面,學校攜手台灣電競硬體廠商華碩、宏碁、微星,建置電競硬體環境;軟體方面,則與Garena密切合作。

「在學校內舉辦的小比賽,分工都與業界相同。」陳逸軒認為唯有透過學、業界用相同的標準,才能更完整地打造電競人才銜接的橋樑。舉例來說,台灣大規模的賽事數量目前不多,所需的主播、賽評數量都能透過新鮮人的補充獲得良好的平衡,「主播、賽評這方面已經不會有找不到人的情況。」

不過,許多人會認為電競專班未來會不會因為電競沒落而找不到工作,陳逸軒則說這是每一個科系學生都會面臨的問題,應把眼光放得更遠,電競產業與一般產業沒有不同,不需要用特別的眼光來看待。

企業投入電競產業熱,跨界合作成就新契機

更何況目前電競發展相當蓬勃,許多以往不曾想到的產業也願意投入電競領域。特別是台灣立法院於2017年三讀通過《運動產業發展條例》部分條文,首度將電子競技納入運動產業後,企業們更願意贊助、支持電競戰隊。

 

如國泰金控便擁有一支《傳說對決》的戰隊;旗下擁有謝霆鋒、容祖兒的香港英皇娛樂也擁有《英雄聯盟》的戰隊。「我們與王道銀行發行了一張《傳說對決》獨家聯名卡,他們是數位銀行,與手機息息相關,才會找上《傳說對決》。」陳逸軒說。其他如阿Q桶麵、中國信託、台新、新光都是戰隊的贊助商。

 

而最讓陳逸軒振奮的案例,則是與Toyota的合作。Toyota成為2019年《傳說對決》職業聯賽的首席贊助商與合作夥伴。「我們一直很想跟一個不一樣的產業類別進行合作。汽車跟電競合作,對他們是一個新的嘗試;對我們來說,則希望其他產業的夥伴可以看到Toyota的案例,讓更多人願意投入。」

當電競成為一個產業,要用更專業的態度看待

最後,問到從事遊戲產業近10年的陳逸軒,對於想投身電競產業的人有什麼建議,「要用更專業的角度來看待電競。」他說。

對於學生來說,如果對電競有興趣,而且目標是選手以外更廣泛的電競產業,「應該去找尋自己的興趣是什麼。」陳逸軒說。舉例來說,如果對轉播有興趣,在選擇學校或科系時就該學習相關的技能,「最終還是要仔細摸索自己的需求、喜歡的事情是什麼、所學能不能跟未來的工作有關。」

在陳逸軒眼中,電競產業與一般產業沒什麼不同,只是太過年輕,大家對於電競的期待又相當高,「看遠一點,不要只看3-5年,電競不是跟著單一遊戲產品發展,他也需要各種領域的人才。」整個電競產業由許多專業背景的從業人員堆疊而來,不管是轉播、數據分析、統計、行銷等,「真的不是只有選手而已啦。」陳逸軒又強調了一次。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