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老機構擁抱新科技——博物館數位化,讓藝術導覽更貼近你
數位時代翁浩原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無論科技再怎麼先進,博物館或是美術館作為日常吸收新知的地方似乎是不變的。但科技的先進,提供了這些物品和藝術品和人們溝通的方法。

博物館或美術館開始科技化,最簡單的例子不外乎就是導覽機的登場,提供大眾都能在沒有導覽員的狀況下隨時隨地進入展覽的世界,導覽機的演變也如同科技的發展,從原來的無法選擇到可以依照展覽主題、區域而有所不同。在WiFi的普及後,行動設備也能變成互動的一種媒介,不再受到硬體或是軟體的限制,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呢?

目前現在的尖端科技,如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等,也都悄悄的在博物館裡頭廣泛地利用,提供展覽內容更多的互動,甚至是更深度的體驗。根據Market Analysis的預測,等到了2020年,博物館的科技市場將達到35億美元。還記得先前寶可夢正紅的時候,博物館透過稀有口袋怪獸的登場,吸引平常不進博物館的人。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還有什麼應用,可以讓老機構擁抱新科技。

CUSEUM一貼身導覽新體驗

 

創立於2014年的CUSEUM是一間可提供博物館數位解決方案的公司,透過他們簡單的平台,博物館可以輕鬆地把內容輸入成為數位體驗。比如說,透過App的下載,觀眾利用軟體就可以體驗貼身導覽,也可以在特定的展品或是主題,提供說明卡以外的多媒體內容,讓導覽延伸到實體空間外,當然也可以透過特定地點提供互動,增加參觀者的停留時間,更重要的是還能夠提供擴增實境,結合數位和實體,改善互動。除了提供互動外,這個平台也可以協助博物館建立更友善的地圖和會員服務,以及協助數位展覽的製作,讓數位體驗達到極致。

GuidiGO讓參觀變得真實和有趣

 

創立於2012年的GuidiGO是一個有AR技術及遊戲的導覽發展平台。如博物館展示恐龍化石,有時候很難想像究竟在幾百、幾千年前,這些動物住在什麼樣的棲地、怎麼移動、活的時候究竟長什麼樣子?在過去,可能需要數張的圖片、播著動畫的放映室,或是透過導覽員解釋才能了解。不過,透過GuidiGO的AR技術,化石在手機裡就好像穿越了時間,重新再現於觀眾眼前,提供了更多想像和探索的空間;更重要的是,他們提供博物館遊戲製作,有不同年齡族群的互動模式,像是找尋某物件、兵圖、問答等,寓教於樂還可以和展品合照,讓教育體驗更好。

跟Watson逛美術館不再孤單

 

對很多人來說,讓他們懼怕參觀美術館的原因之一,就是不知道要如何與藝術品溝通。根據統計,70%巴西人未曾造訪美術館。去年適逢IBM在巴西100周年,他們和Pinacoteca de São Paulo博物館一同合作,使用IBM開發的人工智慧Watson,讓觀眾和藝術對話。IBM工程師花了6個月的時間,從美術館的資料、過去的報章雜誌等,透過聲音辨識和自然語言等方法,配合影像辨識、藍牙,讓Watson學習7張繪畫。像是「這張圖使用了哪些技巧?」「你喜歡踢足球嗎?」等問題,增加互動性。不過,這個計畫尚未實際的大量應用,還在實驗的階段。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