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經濟解析/蘋果此時砍自駕車人力 是向什麼壓力低頭?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泰坦」(Titan)典出希臘神話,意指希臘神族,引伸義為「巨人」。蘋果祕密研發自駕車的計畫雖以「泰坦」命名,在蘋果內部的地位似乎卻愈來愈矮小,力量也日益式微。

根據CNBC引述知情人士說法報導,蘋果公司最近把「泰坦計畫」團隊再砍掉逾200人。一些員工被調往公司內部別的部門支援其他專案,其他受「泰坦計畫」部門整頓影響的人員亦然。

彭博專欄作家韋伯(Alex Webb)24日撰文表示,對參與這項計畫的蘋果員工而言,這項決定並不令人意外。早在三年前,「泰坦計畫」就歷經過大幅調整,最初摩拳擦掌想打造整部車的雄心壯志愈縮愈小,如今焦點已窄化為打造自駕車軟體系統。到去年,根據紐約時報當時的報導,「泰坦計畫」總人力已比2015年巔峰時期的1,000人折損數百人。蘋果需要找到願意買這種系統的客戶,但卻無跡象顯示有人會買。

韋伯說,儘管蘋果有時可能很難搞和要求甚高,但更大的問題可能一直卡在蘋果自駕車技術尚未達到可接受的水準。Alphabet旗下的Waymo如今已有數百輛自駕車在亞歷桑納州和矽谷進行道路測試,並且蒐集資料。反觀蘋果,一直到2017年才開始正式展開自動駕駛測試,進度遙遙落後其他競爭對手。

為什麼蘋果在這個時刻決定進一步縮減「泰坦計畫」人力編制呢?韋伯指出,這是向現實壓力低頭的舉措。在蘋果執行長庫克本月初下修止於去年12月當季的營收預測後,這個iPhone製造商似乎更嚴加檢討內部各項成本支出,例如庫克已指示部屬縮減招聘率。即使「泰坦計畫」尚未完全陣亡,韋伯認為蘋果或許也應該喊卡,因為把資源集中押注於蘋果勝算較大的事業,像是庫克鍾愛的健康科技和擴增實境(AR),應該是更明智的決定。

決定揮刀砍向「泰坦計畫」,也凸顯出自駕車事業殘酷的現實。2015年,當蘋果和Google來勢洶洶地進軍自駕車領域時,傳統汽車製造商顯得一陣慌亂;但這幾年來情勢漸趨明朗:所謂全自駕車最快2020年可望面世的預測,實在太樂觀。獲財力雄厚金主資助的一群新創公司,例如Cruise(如今由通用汽車公司、軟體銀行的「願景基金」以及本田汽車公司共同擁有)、Aurora和Argo(背後靠山是福特汽車),也已加入自駕車戰局。

韋伯的結論是,蘋果只留一群核心工程師繼續研發自駕技術,或許是明智的抉擇。一來可確保該公司對此技術了解得夠深入,待自駕車時代果真來臨時,即可慧眼識英雄併購某家相關公司;二來也可避免「泰坦計畫」繼續燒更多的錢。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