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MIT教授看台灣創業:創新能力強,卻缺乏連結
數位時代陳君毅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史考特・史登現為 MIT 史隆管理學院教授,近年研究領域聚焦於新創企業,特別為台灣「診斷」創業環境。他認為台灣創新能力強,但是各方的連結不夠緊密。

「台灣的創新能力很強。」MIT(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教授史考特・史登(Scott Stern)說。

但提到新創生態系、台灣於全球影響力,史考特・史登則認為還有極大的進步空間,也是台灣打造創業區域聚落必需解決的問題。

史考特・史登為「產業聚落」、「國家創新能力」、「社會進步指標」等經濟研究共同發明者,近年聚焦於新創怎麼發展其創業策略。

所有「利害關係人」需有效率、有意義地合作

過去,MIT 成立 MIT REAP(於 2012 年推出的區域創業加速計畫,Regional Entrepreneurship Acceleration Program),提供世界各地區域與 MIT 合作的機會,至今 7 年與超過 45 個區域合作。

史考特・史登分享 MIT REAP 過去累積下來的心得,認為要加強驅動創業生態系統需要三方緊密的合作: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系統(System)、策略(Strategy)。

 

利害關係人於創業環境中非常重要,其中包含創業家、大學、政府、企業、風險投資。史考特・史登也說,沒有人有能力全權主導,政府在當中有角色、企業也有,風險投資更是創業資金的重要來源,每個人都應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同時,他認為台灣在創業區域聚落相當弱,以及新創們缺乏整合的問題,如何讓利害關係人用有意義的方法聚在一起。

搞清楚區域優勢,是「I 型」還是「E 型」?

除了利害關係人之外,史考特・史登也提到要先分清楚自己區域的優勢,是 I 型(Innovation Capacity,創新能力)還是 E 型(Entrepreneur Capacity,企業家能力)。

I 型代表是否有創造新技術、新觀點的能力;E 型則是創業類型,包含擴大、組織的能力。每一個地方的優勢不同,台灣在創新的能力比較強,就應該要發揮自己的強項。

史考特・史登表示台灣應該要善用自己的優勢,用獨特的方式找到未來的機會。他舉了挪威為例,過去挪威有進步的石油與天然氣產業,在石油產量下滑後,相關的技術被應用於乾淨能源、離岸風場、水力發電等技術發展。

台灣是半導體、製造業的重心,願意投入研發設備、醫療、生命科學等領域,該如何連結到創業上,有沒有辦法發揮全球的影響力,而不只是當個供應商,是台灣企業該思考的重點。

與中國合作,而非被掌控

最後,史考特・史登也給台灣三個建議:

第一:利害關係人的連結應該更加深厚,不管是大學、資策會、工研院等單位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都應該去做最基礎的研究建立生態系。

第二:應用台灣的 IT 實力,不要偏離強項,而是要將其應用在新的產業。

第三:在全球打造出台灣新的經濟角色;跟中國合作,而非被掌控。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