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字體大小 文章分享-Facebook 文章分享-Plurk 文章分享-Twitter
台灣關係法40周年餐會 台灣貿易想變 先撤離大陸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15日中午舉辦「台灣關係法40周年」餐會。胡佛研究員米勒(Alice L. Miller)回顧台灣關係法的出台和意義。美國外交關係協會亞洲部主任易明(Elizabeth Economy) 就美中台三方關係和挑戰表述意見。前國家安全顧問麥馬斯特(H.R. McMaster)也到場,他表示台灣想要解決貿易問題,要先分散市場,移出大陸。

米勒講解台灣關係法是如何出現的,以及法案的意義。她說,美中關係正常化後,卡特總統簽署法案將台美關係定位在非官方層次。但當時法案引起較大爭議。

美國大使館轉變成美國在台協會(AIT)。台灣關係法為台灣提供一個法律框架,即民主體制。其次,法案也提及台灣的安全問題,即美國對台軍售(防禦性武器)。第三,要兩岸以和平手段解決台灣問題。

易明認為,美中台三方關係有三點值得注意。 首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國際層面加強對台灣的限制,促使五個國家與台灣斷交,轉而和中國建交。

其次,大陸推出惠台措施,鼓勵台灣企業和百姓到大陸發展,也鼓勵學生到大陸念書,這是更深層次的滲透。當年香港的回歸採取的是更加寬容的「一國兩制」,胡錦濤也提倡和平發展的理念。然而,習近平上台後,對台政策有所變化,使得台灣國際生存空間更加緊縮,對台灣內部選舉各方面的政策也加強影響的力度。目前,台灣正努力想要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是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後的新名稱)。

第三,對台出售武器一事,原本美國是做捆綁軍售的,而現在川普政府對台靈活,改變軍售的方式,武器可以零售給台灣,即台灣想購買哪個武器,美國可以隨時出售給台灣。

她提出,川普總統簽署台灣旅行法之後,美台關係熱絡。美國人對於台灣的看法多分為兩種,一是認為台灣和美國一樣重視民主制度。而另外一些人則把台灣看作一張可以和大陸討價還價的牌。

美國需要在美台關係處理上給出承諾,主要是安全上的。她認為,要以三個公報和美台關係法為美國對亞太地區政策的基石,美國未來的對兩岸的政策才能穩固,不要特地去唱高調,提出不切實際的想法。

麥馬斯特表示,從貿易層面上,台灣想要謀求改變,最好先分散市場,將產業從中國大陸外移,分散勞工和投資的來源。這樣未來不用大量的依賴大陸的貿易市場。

訂閱電子報 友善列印 字體大小:
獲取產業訊息零時差!立即訂閱電電公會電子報。